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城市設計論文范文

城市設計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城市設計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城市設計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城市設計,城市規劃,建筑設計

1城市設計的涵義與內容

1.1城市設計的涵義

《中國大百科全書》給城市設計(Urbandesign)下的定義是:“城市設計是對城市形體環境所進行的設計。一般指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為近期開發地段的建設項目進行的詳細規劃和具體設計。城市設計的任務是為人們各種活動創造出有一定空間形式的物質環境,內容包括各種建筑、市政設施、園林綠化等方面,必須綜合體現社會、經濟、城市功能、審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稱為綜合環境設計。”城市設計是介于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之間的一種設計。相對于城市規劃的抽象性和數據化,城市設計更具有具體性和圖形化,但是它又不等同于具體的建筑設計,它的研究范疇僅局限于城市形體環境的層面。城市設計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城市景觀和城市整體形象的藝術水平,創造和諧宜人的生活與工作環境。

1.2城市設計的具體內容

城市設計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城市總體空間設計;城市典型要素空間設計(中心廣場,商業街道,居住區,濱水區等);舊城保護與更新空間設計;城市交通設計;城市環境保護設計;城市生態防護圈設計;城市景觀設計;城市地下空間設計;城市環境設施與建筑小品設計等。

2現代城市設計的基本特征

1)創作性是城市設計的重要特征。城市設計要實現具體的三維形態框架的建構,它必然是一個創作過程的產物。城市設計的創作過程是設計者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與創作靈感交織,而形象思維則是城市設計的主要思維。城市設計的創作需要有城市設計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職能、形體及三維空間關系的處理。2)強調以人為本。即以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為根本出發點,滿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與生理行為為依據,關注城市空間設計的場所感、歸屬感,追求舒適和有人情味的空間環境。3)以城市意象為依據。城市設計中強調對城市歷史、地理、文化背景進行分析,對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機理延續;要求分析城市的地形、地貌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城市地理位置的優劣勢,與周圍交通系統的聯系。城市意象空間正是人對以上各類客觀因素的綜合反映。4)綜合應用多學科知識。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建筑學、風景建

筑學密切關聯,而且還涉及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環境心理學、法學和城市管理學等學科。城市設計是這些相關學科在城市物質環境設置、使用和體驗這一結合點上的綜合體現。借助多學科知識,城市設計追求空間形式上的統一與完美,綜合效益上的最佳與優化,社會生活上的和諧與協調。5)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只有空間而沒有時間的環境是沒有活力的。現代城市設計在使環境美達到具體化與視覺化的設計中,除了使用傳統的三維環境視覺理論外,還在大范圍內把人的時間運動與空間環境視為統一系統,將時間和空間概念從建筑范疇運用到城市環境設計中。

3城市設計的原則

1)表現的原則。即城市設計要反映城市的本質和內涵,要強化城市區別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色,要形成有個性特色的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景觀,使它們成為城市的典型識別標記。2)相互協調的原則。即城市和自然之間、城市各部分之間、城市建筑群之間要相互協調。另外,要協調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保證生態效益的充分發揮;協調保護與建設、景觀與生態、投入與產出的多重關系。3)有機秩序的原則。這是“宇宙結構的真正原則”,生物是這樣,城市也是這樣。城市設計要為城市社區建立一種有機的秩序,包括物質秩序和社會秩序;城市設計必須在城市規劃指導下進行設計,要嚴格執行城市規劃法規。

4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區別和聯系

4.1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區別

1)追求效益不同。城市設計主要追求環境效益。城市規劃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的平衡發展。

2)出發點和關注點不同。城市設計強調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以人的生理和心理行為為依據,關注具體的城市生活與工作環境。而城市規劃是以物質環境為出發點,作為城市建設管理的依據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標,關注是城市整體的協調發展,它較少涉及與人的感性和活動相關的環境場所問題。可以說關注人還是關注物是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分水嶺。

3)形態維度不同。城市設計是城市三維空間的環境設計(如建筑群體空間布局、開放空間和環境設計、建筑小品空間布置和設計等)。而城市規劃是城市二維空間的總體安排(如用地規劃、道路兩側平面安排等)。因此二者表現出不同的形態維度。

4)工作屬性不同。城市設計工作屬性屬于藝術創作,強調環境人文因素,容納歷史積淀,鋪墊地區文化,表現時代精神,并結合人的感知經驗建立起具有整體結構性特征、易于識別的城市意象和氛圍(如城市意象、室外空間、街墻界面、整體材質色彩等)。而城市規劃工作屬于技術經濟規劃,以城市建設法規為指導,注重各類技術經濟因素(例如交通容量、功能分區、用地開發強度、建筑高度、密度、容積率等數據)。

5)工作成果不同。城市設計工作成果圖文并茂,圖紙、文本、導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實施操作彈性,并附有具有三維直觀效果的表現圖紙。城市規劃工作成果偏重文字性的法律條款、政策、方案,圖紙是次要的。

6)參與人員不同。城市設計主要由建筑師和城市設計專家承擔。城市規劃是各種專家(如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規劃學家、地理學家等)共同合作的結果。

4.2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聯系

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緊密結合、密不可分。城市設計的三維空間景觀的塑造與城市規劃的平面布局是一種互為條件、相互制約的關系。城市規劃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網結構、市政設施等諸方面的同時,必然包含了對城市空間特征塑造的思考,沒有“純二維”的規劃,而且規劃的思想觀念和意圖也必須最終反映在城市三維空間中才能得以實現。

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所要研究的對象都是人們所處的城市,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它們都以創造一種良好的、有序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目的,都要綜合協調各項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項用地,組織好交通和安排好各類工程設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會發展,考慮城市的歷史文脈等。可見,它們之間交叉、重疊的領域涵蓋了城市建設系統各個方面,兩者統一于一個完整的規劃過程之中。規劃的平面布局圖,也是城市設計進行城市三維空間環境塑造的基礎依據和前提。另一方面,對城市空間的塑造與安排,又可反饋回來對平面布局進行完善、補充和調整,從而使兩者都趨于更加合理化。

5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區別和聯系

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是整體環境與個體形象的關系。兩者在設計的規模、尺度和層次上是不同的。城市設計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面和線問題,它屬于城市整體環境設計。建筑設計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點的問題(單體、群體建筑在城市都是一個點),它屬于城市個體元素設計。建筑設計雖然也要考慮環境效果,但一個良好的城市形態環境更多地取決于城市設計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設計的效果。城市設計以多重委托人和整個城市人民作為服務對象,更多反映公眾利益和意志。建筑設計一般以單個委托人作為服務對象(大型公共建筑除外),主要取決設計者本人和委托人的目標價值取向。

美國城市規劃師伊·沙里寧曾經說過:“通常做設計是要將一棟房子置于周圍的環境中;將周圍的環境置于一個城市規劃中。建筑師在設計單體或群體建筑時,必須考慮建筑的大環境和開發地盤紅線內的小環境問題。”這段話清楚地說明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城市規劃的有機聯系。這種有機聯系體現了城市空間形態(城市設計解決的問題)和建筑空間形態(建筑設計解決的問題)的連續性。

參考文獻:

第2篇

1.1城市設計的涵義

《中國大百科全書》給城市設計(Urbandesign)下的定義是:“城市設計是對城市形體環境所進行的設計。一般指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為近期開發地段的建設項目進行的詳細規劃和具體設計。城市設計的任務是為人們各種活動創造出有一定空間形式的物質環境,內容包括各種建筑、市政設施、園林綠化等方面,必須綜合體現社會、經濟、城市功能、審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稱為綜合環境設計。”城市設計是介于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之間的一種設計。相對于城市規劃的抽象性和數據化,城市設計更具有具體性和圖形化,但是它又不等同于具體的建筑設計,它的研究范疇僅局限于城市形體環境的層面。城市設計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城市景觀和城市整體形象的藝術水平,創造和諧宜人的生活與工作環境。

1.2城市設計的具體內容

城市設計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城市總體空間設計;城市典型要素空間設計(中心廣場,商業街道,居住區,濱水區等);舊城保護與更新空間設計;城市交通設計;城市環境保護設計;城市生態防護圈設計;城市景觀設計;城市地下空間設計;城市環境設施與建筑小品設計等。

2現代城市設計的基本特征

1)創作性是城市設計的重要特征。城市設計要實現具體的三維形態框架的建構,它必然是一個創作過程的產物。城市設計的創作過程是設計者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與創作靈感交織,而形象思維則是城市設計的主要思維。城市設計的創作需要有城市設計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職能、形體及三維空間關系的處理。2)強調以人為本。即以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為根本出發點,滿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與生理行為為依據,關注城市空間設計的場所感、歸屬感,追求舒適和有人情味的空間環境。3)以城市意象為依據。城市設計中強調對城市歷史、地理、文化背景進行分析,對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機理延續;要求分析城市的地形、地貌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城市地理位置的優劣勢,與周圍交通系統的聯系。城市意象空間正是人對以上各類客觀因素的綜合反映。4)綜合應用多學科知識。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建筑學、風景建

筑學密切關聯,而且還涉及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環境心理學、法學和城市管理學等學科。城市設計是這些相關學科在城市物質環境設置、使用和體驗這一結合點上的綜合體現。借助多學科知識,城市設計追求空間形式上的統一與完美,綜合效益上的最佳與優化,社會生活上的和諧與協調。5)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只有空間而沒有時間的環境是沒有活力的。現代城市設計在使環境美達到具體化與視覺化的設計中,除了使用傳統的三維環境視覺理論外,還在大范圍內把人的時間運動與空間環境視為統一系統,將時間和空間概念從建筑范疇運用到城市環境設計中。

3城市設計的原則

1)表現的原則。即城市設計要反映城市的本質和內涵,要強化城市區別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色,要形成有個性特色的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景觀,使它們成為城市的典型識別標記。2)相互協調的原則。即城市和自然之間、城市各部分之間、城市建筑群之間要相互協調。另外,要協調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保證生態效益的充分發揮;協調保護與建設、景觀與生態、投入與產出的多重關系。3)有機秩序的原則。這是“宇宙結構的真正原則”,生物是這樣,城市也是這樣。城市設計要為城市社區建立一種有機的秩序,包括物質秩序和社會秩序;城市設計必須在城市規劃指導下進行設計,要嚴格執行城市規劃法規。

4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區別和聯系

4.1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區別

1)追求效益不同。城市設計主要追求環境效益。城市規劃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的平衡發展。

2)出發點和關注點不同。城市設計強調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以人的生理和心理行為為依據,關注具體的城市生活與工作環境。而城市規劃是以物質環境為出發點,作為城市建設管理的依據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標,關注是城市整體的協調發展,它較少涉及與人的感性和活動相關的環境場所問題。可以說關注人還是關注物是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分水嶺。

3)形態維度不同。城市設計是城市三維空間的環境設計(如建筑群體空間布局、開放空間和環境設計、建筑小品空間布置和設計等)。而城市規劃是城市二維空間的總體安排(如用地規劃、道路兩側平面安排等)。因此二者表現出不同的形態維度。

4)工作屬性不同。城市設計工作屬性屬于藝術創作,強調環境人文因素,容納歷史積淀,鋪墊地區文化,表現時代精神,并結合人的感知經驗建立起具有整體結構性特征、易于識別的城市意象和氛圍(如城市意象、室外空間、街墻界面、整體材質色彩等)。而城市規劃工作屬于技術經濟規劃,以城市建設法規為指導,注重各類技術經濟因素(例如交通容量、功能分區、用地開發強度、建筑高度、密度、容積率等數據)。

5)工作成果不同。城市設計工作成果圖文并茂,圖紙、文本、導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實施操作彈性,并附有具有三維直觀效果的表現圖紙。城市規劃工作成果偏重文字性的法律條款、政策、方案,圖紙是次要的。

6)參與人員不同。城市設計主要由建筑師和城市設計專家承擔。城市規劃是各種專家(如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規劃學家、地理學家等)共同合作的結果。

4.2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聯系

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緊密結合、密不可分。城市設計的三維空間景觀的塑造與城市規劃的平面布局是一種互為條件、相互制約的關系。城市規劃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網結構、市政設施等諸方面的同時,必然包含了對城市空間特征塑造的思考,沒有“純二維”的規劃,而且規劃的思想觀念和意圖也必須最終反映在城市三維空間中才能得以實現。

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所要研究的對象都是人們所處的城市,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它們都以創造一種良好的、有序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目的,都要綜合協調各項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項用地,組織好交通和安排好各類工程設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會發展,考慮城市的歷史文脈等。可見,它們之間交叉、重疊的領域涵蓋了城市建設系統各個方面,兩者統一于一個完整的規劃過程之中。規劃的平面布局圖,也是城市設計進行城市三維空間環境塑造的基礎依據和前提。另一方面,對城市空間的塑造與安排,又可反饋回來對平面布局進行完善、補充和調整,從而使兩者都趨于更加合理化。

5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區別和聯系

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是整體環境與個體形象的關系。兩者在設計的規模、尺度和層次上是不同的。城市設計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面和線問題,它屬于城市整體環境設計。建筑設計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點的問題(單體、群體建筑在城市都是一個點),它屬于城市個體元素設計。建筑設計雖然也要考慮環境效果,但一個良好的城市形態環境更多地取決于城市設計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設計的效果。城市設計以多重委托人和整個城市人民作為服務對象,更多反映公眾利益和意志。建筑設計一般以單個委托人作為服務對象(大型公共建筑除外),主要取決設計者本人和委托人的目標價值取向。

美國城市規劃師伊·沙里寧曾經說過:“通常做設計是要將一棟房子置于周圍的環境中;將周圍的環境置于一個城市規劃中。建筑師在設計單體或群體建筑時,必須考慮建筑的大環境和開發地盤紅線內的小環境問題。”這段話清楚地說明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城市規劃的有機聯系。這種有機聯系體現了城市空間形態(城市設計解決的問題)和建筑空間形態(建筑設計解決的問題)的連續性。

參考文獻:

[1]王建國.城市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8.

[2]葉思儒.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一體論,www.baidu.com,2005

第3篇

2009年,哈爾濱市委提出了城市發展新戰略,要求“無論是北躍、南拓、中興,還是強縣,在實施中必須搞好城市設計,以城市設計指導規劃審批、建設”。[1]2010年初,在市政府主導下,市規劃局組織開展了城市設計“百日會戰”活動,針對實施新戰略的60余項重大支撐項目,以“特色、和諧”為理念,集中開展城市設計工作。工作思路是:通過同步開展宏觀、中微觀實施項目城市設計,加強對實施項目的指導,提高實施項目之間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力爭做到“功能好、形象佳、交通暢”。中微觀項目的規模從新區規劃、片區規劃、街道城市設計到重要節點設計,基本都是近三年政府計劃實施的項目,具有提前管控和現實操作意義。

二、互動設計工作方法

所謂互動設計,即總體設計與中微觀項目設計同步開展,過程中交流、修正、完善成果,即“自上而下的指導整合”+“自下而上的反饋吸納”。總體設計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哈爾濱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體牽頭完成,中微觀項目的規劃設計由海內外30多家專業機構承擔。為了協調上下位關系,政府層面設立了總指揮部和16個分指揮部,總指揮部由市規劃局和總體設計單位聯合組成,負責推進總體設計研究,與多方溝通協調;總體設計經過獨立研究,提出城市設計目標、策略、分區功能和景觀定位及設計通則,作為審查的依據,指導和審查中微觀項目。分指揮部由區級政府部門和中微觀項目設計機構組成,具體推進中微觀實施項目的規劃設計、落實總體設計要求,并反饋于總體設計,來豐富、完善其內涵。互動設計過程包括4個層次的互動,即總體設計與決策者互動,總體設計與中微觀項目互動,設計成果與公眾互動,設計成果與專家互動。其中,第二個環節的互動是一項富有挑戰性和創造性的工作,也是組織、協調工作最復雜的一項系統工程,這里進行重點介紹,其他常規環節這里不再贅述。第二環節的互動式設計分為一個平行過程和一個交互過程。平行過程——即總體設計研究與中微觀項目設計同步開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各設計機構獨立開展設計研究,根據各自理解,分別對所承擔的項目提出設計目標、對策和初步方案。總體設計則要完成與政府主要決策者之間的初步溝通,對設計目標、思路和重大問題達成共識。交互過程——平行過程完成后,總指揮部與分指揮部進行溝通,就總體設計初步成果對分指揮部和中微觀設計機構進行宣講解讀,開展互動研討和征求意見,進一步矯正、完善總體設計內容。在達成共識后,總指揮部開展1~2次設計指導,相當于對中微觀項目方案進行預審,及時指出問題、歸納總結好的方面并吸納到總體設計中,對有爭議部分開展進一步研究。通過多次交互研討,總指揮部與分指揮部對重大問題的判斷達成一致,提交專家和政府審查。

三、城市設計焦點辨析

確定共同的價值目標,提取共同關注的焦點并提出富有理論性、實踐性的解決方案,是互動設計指導和成果審查中各方達成共識的基礎。設計焦點缺失或準星失調,上位規劃無法對下位規劃提出具體要求,總體設計的權威性、依據性將受到直接挑戰,會戰效果將難以保證。為此,總體設計從目標、問題雙導向出發,通過對城市特色、目標的理解,從特色塑造與系統性設計問題梳理入手,找出哈爾濱城市設計需要解決的如下焦點問題,提出對策和引導方法。

1.建筑風格與風貌分區

哈爾濱的歷史是多元文化交織的歷史,建筑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產物,而且由于形成年代、建造者、使用者和主導功能的不同,這些文化載體的分布有規律可循:道里區、南崗區以俄羅斯風格為主,道外區有中華巴洛克,老香坊區和文廟地區中國傳統特色濃郁,學府路沿線大學校園密集,“三大動力”廠區周邊和平房區保持著前蘇聯風格,呼蘭區以蕭紅文化和呼蘭河為代表。這為實施風貌分區塑造創造了絕佳的條件(圖1)。總體設計根據歷史形成的特色和功能導向,結合行政區劃和自然邊界,將規劃城市建成區劃分成三圈層,24個特色片區,其中包括3片歷史風貌核心區、8片傳統風貌特征區、13片新城風貌特征區。對應三圈層,分別采取“傳承”“發展”“創新”為主的策略,明確各片區的主導風貌及其代表性街區、建筑和景觀,制定詳細的分區導則,作為審查管理依據及與中微觀設計之間對話的平臺(圖2)。對于爭議較大的建筑風格問題,總體設計通過研究哈爾濱地域特征并借鑒以往城市設計成果,提出控制窗墻比、門洞及窗的比例、主導色及點綴色、屋頂形式、建筑轉角處理等設計通則,并加以示例,在審查中微觀項目中嚴格執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需要說明的是,建筑風格指引只是一種底線管理,實際效果還要依靠設計師的創造,規劃師無法越俎代庖。設計師對城市的理解力、創造力與業主給予設計師的自由度高度耦合,才能誕生優秀的設計作品。同時,還必須依靠更加科學、透明、嚴謹的審查制度和嚴格的事后監管。

2.高度控制

高層建筑是城市空間輪廓的主宰,其分布實質上依循的是城市經濟與功能空間的關系。紐約曼哈頓、香港維多利亞港灣、芝加哥中心區、上海陸家嘴、北京CBD等,都是經濟空間、功能空間與景觀形態重疊的產物。功能空間結構不清晰,高層建筑的分布必然呈現無序狀態。不能深刻理解這一點,便無法有效引導城市空間輪廓和景觀的形成。目前,哈爾濱的高層建筑已經呈遍地開花之勢,嚴重影響城市的整體形象和街道生活的舒適性。通過深入研究,我們發現哈爾濱的高層建筑分布呈現以下特點:其一,整體分散、局部密集,呈現出沿主要干道、沿主要街道路口、商業中心區集中的特征;其二,沿江建筑高度不斷突破,已形成“簇群+點式”高層的局面;其三,道里區、南崗區等老區核心地區高層建筑密布,對天際輪廓、街道空間影響較大,對保護建筑造成視線影響和壓力。通過對哈爾濱產業及功能發展趨勢的研究,我們認為哈爾濱下一步的發展需要強化商務、科技、信息、交通等區域中心職能,會進一步強化工業、服務業經濟并形成生活配套的多中心格局。針對于此,總體設計從構建城市合理空間結構的角度出發,提出打破現有以老城為核心的同心圓結構,打造西部新發展軸:通過新的景觀大道設計,將松北新區、群力-哈西、平房新城串聯起來,在功能上形成哈爾濱區域競爭新優勢,在景觀上形成具有時代感的新軸線,類似巴黎的拉德芳斯、倫敦的道克蘭、馬德里的新區,高層辦公、酒店、公寓類建筑以及大體量的商貿會展、交通物流等項目將因功能西移而重新集聚,形成新的多中心地標景觀,而建筑形式也可以擺脫“穿衣戴帽”的怪圈,向新地域風格發展;老城將因為經濟功能外移而減壓,土地價格得到平抑,傳統街區將得到更好的保護(圖3)。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總體設計將城市劃分為六類控高區域,分別提出控制要求。對于已經形成的高層建筑集中區,提出分片、分線完善原則:通過調整土地使用和高層分布,完善局部地區的高層建筑布局,形成優美的標志性輪廓,擺脫高層建筑無序分布的狀態(圖4)。

3.公共空間系統性及其尺度

公共空間承載著哈爾濱人的生活。這里的人熱衷戶外活動,啤酒節、音樂節、冰雪節、廣場舞、江邊垂釣、戶外野炊、江畔漫步,不一而足。哈爾濱的公共空間也多種多樣,特色十足,諸如自然濕地、江畔公園、廣場、步行道、街心花園、三角綠地等。隨著城市框架拉開,出現了各級開敞空間分布不均、小型綠地廣場被侵占等現象,公共空間的系統性受到破壞。同時,新建廣場、公園、街道尺度失調,空間缺乏圍合感,舒適度尚不如老城。總體設計延續總體規劃結構,提出以“一江一島、四帶六楔”的自然基底空間與特色街道、廣場為骨架的人文空間疊合,構成哈爾濱的公共開敞空間系統,使社區公共空間更具均好性,步行環境更加連續,市民活動與大自然的結合更加緊密。為了使人們在戶外公共空間獲得舒適的視覺和心理感受,總體設計對街道、濱江、廣場、歷史街區周邊建筑尺度提出控制要求。

4.沿江開發

松花江是哈爾濱的母親河。江畔公園開放、舒朗、自然、愜意,江畔餐廳、青年宮、友誼宮、江上工人俱樂部等,為市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倍受市民歡迎的場所。如今,沿江新建、插建了大量高層住宅,“墻”效應阻礙了江、城功能互動,也遮擋了從城到江的視線通廊,濱江公共屬性有下降之勢。高層建筑距江過近,改變了江畔舒朗、開闊、自然的風格。總體設計對濱江建筑高度提出分段控制要求,總體思路是保持道外區58至經緯街段既有前低后高的空間形態和天際線不再升高,保持大江兩岸眺望視廊,高層建筑群及制高點向群力新區濱江段轉移。根據這一原則對重點項目進行重點審查和不斷修改,如:經緯街盡端的時代廣場及其周邊開發,經過多輪研討確定降低建筑高度和強度,保持建筑和場所的公共性;對群力濱江段提出結合商務功能區,優化空間布局和沿江天際輪廓線,打造西部新的地標;濱江公園向東、西延伸,保持足夠的綠地寬度并延續綠化、景觀特色等。

5.基質地區引導

基質地區是一個城市占地面積最大、承載城市最基本功能的地區,由于它“綠葉”的身份而往往被忽略。但毋庸置疑,沒有基質地區的整體風貌作為“綠葉”,標志性景觀也無所謂“紅花”;沒有基質地區的人居環境,居民的生活品質將無法保證。因此,重視基質地區的風貌和人居環境提升,是城市設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從社會、文化、生態角度來講,基質地區問題甚至比其他問題更加重要。哈爾濱的基質地區主要為居住型地區、工業型地區和科教型地區。街區和建筑肌理是基質地區具備識別性的條件,建成環境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實實在在感受到的。總體設計按照肌理、建成環境質量提升目標,將居住型地區劃分為重建、改善、較好、新建等四類,將工業型地區劃分為傳統、新型、搬遷改造等三類,科教型地區依據集中度劃分為不同片區,分別提出設計導則要求。

四、功能空間與景觀形態重構建議

內因決定外因。一座城市外在的形象,取決于其內在的城市功能和土地經濟性。城市設計只有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才能找到正確的引導方法。倫敦、巴黎、法蘭克福、阿姆斯特丹、馬德里等傳統城市,就是在金融、貿易發展的商機面前,卓有遠見地謀劃了新的中心,不但爭取到成為全球或區域經濟中心的機會,成功實現經濟轉型,而且有效保護了傳統文化并成為世界旅游名城,實現了保護與發展雙贏。反觀中國很多城市,昆明、杭州、濟南等,老城廂高樓林立,傳統街巷房屋毀損殆盡,城市景觀單一乏味,文化生活缺少了靈魂和載體,經濟轉型從何談起?這是典型的因功能空間與景觀形態不兼容造成的惡果。總體設計充分認識到城市發展的這種規律性,首先從認識問題的角度出發,研究城市功能轉型與景觀形態轉型的關系,進而大膽提出哈爾濱要實現功能重構、空間重構,并帶動景觀格局重構的設想,從而疏解老城、培育戰略性新興功能區,這是解決城市功能空間與景觀形態背離矛盾的根本途徑(圖5)。盡管這種思維超越了總體設計的研究范疇,但仍得到了有關領導的高度認同。總體設計作為一項專項規劃,無法改變上位法定規劃確定的用地布局和空間形態,但在實踐中仍指明了引導思路并堅定地貫徹下來:建筑風格與風貌分區引導、高度控制、沿江開發引導等,都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找到了答案。希望哈爾濱新的空間發展戰略能夠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功能與景觀的結構上達到高度協調和統一,使發展與保護相得益彰,帶動城市邁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高度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五、總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月天丁香婷婷 | 亚洲精品第一页 | 中文幕无线码中文字 | 色免费在线 | 老子影视午夜伦不卡 | www.男人的天堂 | 色爱区综合激情五月综合激情 | 爱五月 | 美女被羞羞产奶视频网站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 | 免费羞羞网站 | 五月婷婷六月丁香 | 亚洲成人观看 | 亚洲毛片在线看 | 性久久久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 | 亚洲欧美偷拍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 |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四虎网站最新地址 | 欧美蜜桃臀在线观看一区 | 久久久99精品久久久 | 亚洲电影网址 | 亚洲最大成人综合网 | 国产男人天堂 | 欧美v视频| 久久国内精品 | 在线免费观看视频你懂的 |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小蛇 | 日本久久综合 |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 二区三区 | 欧美.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羞羞视频免费观看入口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 | 在线免费观看羞羞视频 | 日产精品一二三四区国产 | xxx 日本韩国 | 羞羞免费网页登界面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