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生物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模型建構是一種重要的科學方法,也是生物學課程標準所重視的一種能力。高中生物學教材含有豐富的模型建構案例,是試題原創的重要素材庫。模型分為三種類型,即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數學模型。物理模型如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概念模型如血糖平衡調節模型、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解釋模型等;數學模型如自由組合定律、有絲分裂中DNA含量變化曲線等。在原創試題的命制中,對核心概念的考查,可在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數學模型之間進行轉換,從而創設出新穎的問題情景。例1:圖示某反應物分子從常態到顯著活躍狀態能量變化的一段曲線。①②③三條曲線表示加酶、常溫和加氯化鐵等條件下的反應。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E1表示酶所降低的反應活化能B.E2表示氯化鐵所降低的反應活化能C.曲線①與曲線③的對比,說明酶具有高效性D.曲線①與曲線②的對比,說明加氯化鐵能加快反應速率例1是以“酶的作用及其原理”為考查內容的試題。命制時,將“概念模型”轉換成“數學模型”,用數學中的坐標曲線圖進行情景設計。該曲線圖的設計創意來自大學教材陳閱增《普通生物學》第2版第46頁上的插圖,但經過較大的改進,在圖中增加了有效信息,去除了一些干擾信息。題目情景新穎,又重點考查了“活化能”概念中之“顯著活躍狀態與常態下分子能量的差值”這一要素。參考答案:D。例2:圖示為研究滲透作用的實驗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1)漏斗內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為兩種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內外起始液面一致。滲透平衡時的液面差為h,此時S1和S2濃度大小關系為。(2)圖中半透膜模擬的是成熟植物細胞中的,兩者在物質透過功能上的差異是。(3)為進一步探究兩種膜的特性,某興趣小組做了以下實驗……(以下部分略)例題2是2013年江蘇高考生物學試題的第27題,就是這種原創策略的成功案例。“滲透作用原理”是考綱中“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這一考點的重點內容之一。在命題時,將概念模型轉換成物理模型,即將滲透作用的內涵和外延分解開來,將滲透裝置示意圖這一物理模型作為滲透作用概念外延的一部分。用數學方法處理實驗結果(如液面高度差h、S1和S2溶液的濃度關系),通過考查學生對實驗宏觀現象的認知來考查對滲透作用微觀原理的認知,通過考查對概念外延的認知來考查對概念內涵的認知。參考答案:(1)S1>S2(2)原生質層原生質層能主動轉運有關物質而半透膜不能。
2“知識與方法”考查的“重組移植”策略
生物學試題考查的知識內容主要包括事實性知識和方法性知識。考查時,整合事實性知識和方法性知識可以還原知識的產生過程、體現知識的應用價值。從知識的形成過程提煉出的科學方法,還可以“移植”到其他知識的探究過程。生物學原創試題采用這種思路,重組“知識”和“方法”,可創設出新穎的問題情景。例如,差速離心法是分離各種細胞器的方法。設計“酵母菌細胞呼吸”有關試題時,可將差速離心法“移植”到酵母菌細胞呼吸的研究中。即用差速離心法將線粒體和細胞質基質分離,然后進行細胞呼吸的實驗,以此作為試題情景,以考查細胞呼吸的過程。又如,將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移植”到考查細胞周期染色體行為的試題中,創設出來的試題既能夠考查有絲分裂細胞中染色體的行為,又能夠考查DNA半保留復制的特點。例3就是這樣的試題。例3:提取正常家兔的造血干細胞,放入液體培養基培養,提供的脫氧核苷酸原料中的N元素全為15N。造血干細胞連續進行有絲分裂,則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細胞中,含14N的染色體所占比例為A.0B.50%C.25%D.100%參考答案:B。
3從科學史資料提煉試題的“補充整合”策略
高中生物學教材含有豐富的科學史素材,是命題的重要素材庫。若能根據知識的生成過程,梳理史實的脈絡,挖掘史料之間的內在聯系,以思維能力和核心知識為測量目標和考查內容,做好“補充整合”,命題往往能夠打破框框、達到求變出新的效果。這一策略的要點:第一,要對史料進行針對性的“補充”,才能出新;第二,須“整合”,形成一個有內在聯系的知識結構,思路才會連貫,主題才能聚焦。2014年高考理綜試題福建卷的第28題,就是采用這種策略命制的。從例4可以看出,該題對教材中的科學史素材有選擇、有提煉,以“人類對遺傳的認知逐步深入”為線索,主題聚焦,第1小題和第3小題對教材中的史料有補充和整合,設問的角度也比較新穎。這道題的出現,是福建高考遺傳方面命題的一個新突破,它避開了以往的舊模式,打開一片新的視野。盡管題干文字較長、語言表達還存在一定的瑕疵。但是,其靈活的創作思路和求新求變的可貴精神值得贊賞。例4:人類對遺傳的認知逐步深入。(1)在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中,純合的黃色圓粒(YYRR)與綠色皺粒(yyrr)的豌豆雜交,若將F2中黃色皺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現型為綠色皺粒的個體占。進一步研究發現r基因的堿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個堿基對,但r基因編碼的蛋白質(無酶活性)比R基因編碼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個氨基酸,推測r基因轉錄的mRNA提前出現。試從基因表達的角度,解釋在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所觀察的7種性狀的F1中顯性性狀得以體現,隱性性狀不體現的原因是。(2)摩爾根用灰身長翅(BBVV)與黑身殘翅(bbvv)的果蠅雜交,將F1中雌果蠅與黑身殘翅雄果蠅進行測交,子代出現四種表現型,比例不為1∶1∶1∶1,說明F1中雌果蠅產生了種配子。實驗結果不符合自由組合定律,原因是這兩對等位基因不滿足該定律“”這一基本條件。(3)格里菲思用于轉化實驗的肺炎雙球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種類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變產生。利用加熱殺死的SⅢ與R型菌混合培養,出現了S型菌。有人認為S型菌出現是由于R型菌突變產生,但該實驗中出現的S型菌全為,否定了這種說法。(4)沃森和克里克構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該模型用解釋DNA分子的多樣性,此外,的高度精確性保證了DNA遺傳信息穩定傳遞。參考答案:(1)1/6終止密碼(子)顯性基因表達,隱性基因不轉錄,或隱性基因不翻譯,或隱性基因編碼的蛋白質無活性或活性低(2)4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3)SⅢ(4)堿基對排列順序的多樣性堿基互補配對。
4基于科技論文原創試題的“挖掘轉化”策略
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有所斷定的一種思維形式,生命科學往往要對研究對象的特征、性質、規律等作出斷定,對這一類知識的學習稱之為判斷學習。應用邏輯上的充足理由律來學習判斷,既有利于培養求真、追根究底的科學精神和鉆研精神,又有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還有利于促進知識與生活、生產實踐的相互聯系。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內容是:在論證過程中,一個判斷被確定為真,總是有理由的。因此,在學習判斷時,學習者應該追問如下問題:證明該判斷的證據(包括已被證實的科學事實、已為科學所證明的定理、定律、原理)有哪些?運用證據論證觀點的推理過程怎樣?論證過程中使用了哪些邏輯方法?這些邏輯方法得出的結論是或然的還是必然的?如果教材沒有給出證據和論證過程,學習者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尋找。在邏輯學上,將推理分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是或然的;演繹推理得出的結論是必然的(許多邏輯學書籍將前提與結論有必然聯系的推理均稱為演繹推理)。故最有說服力的論證方法是運用科學知識進行演繹推理。因此,學習判斷時最好是弄清其中所涉及的科學原理,多追問幾個“為什么”。例如,用斯圖爾德的組織培養實驗證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該論證使用的是不完全歸納推理,結論是或然的。學習者如果用充足理由律學習時認識這一點,就會追問“為什么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如果進一步探究該問題,就能對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知識融會貫通。在尋找事實證據時,有時需要將判斷作為假說來看待,用假說演繹法推出關于事實的結論。例如,學習“體溫調節”時,可作如下推理用以尋找環境溫度高或劇烈運動時皮膚血管舒張的證據:如果皮膚血管舒張,則皮膚血流量增加、面色紅潤。面色紅潤這一事實是大家所熟知的,它是支持判斷的有力證據。
2過程學習策略
學習生物學過程時,要在圖文結合閱讀的基礎上看圖說話,然后在腦海中想象過程、建構表象。更高層次的學習還應包括分析過程中各環節之間的因果聯系,針對各環節分析影響過程的諸多因素,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例如,學習“減數分裂”時,按上述策略分析就會發現,同源染色體的聯會是同源染色體分排在赤道板兩側的保障,而同源染色體在減Ⅰ中期的排列以及紡錘體的存在又保證了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導致配子中染色體數量減半但又擁有一個完整的染色體組、攜帶有本物種生長發育所需的整套的遺傳信息。因此,凡影響紡錘體形成的因素(如低溫、秋水仙素)均可導致同源染色體不能分離,凡影響同源染色體正常聯會的因素(如染色體的數量及結構變異)均影響配子攜帶的遺傳信息,進而可能影響配子的可育性。
3實驗和技術學習策略
實驗和技術學習時,一方面要追問每一個操作步驟的目的和原理;另一方面要將有關實驗和技術操作步驟的文字描述轉換成簡潔的流程圖并想象自己操作的畫面。如果教材是以圖解形式說明操作步驟的,則應認真讀圖,既注意大的步驟,又注意圖中的細節。
4科學史學習策略
科學史學習時,首先要還原到當時的研究背景,弄清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研究的思路是什么、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包括實驗方法)是什么、研究結果和結論是什么,或者弄清科學家提出的觀點是什么、論據是什么、論證過程是什么、意義是什么;然后站在今天的知識層面和技術高度進行評價,從實驗材料、研究對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包括實驗方法)、推理過程等角度分析研究的得與失、成功之處與局限之處,或者分析論據是否充足真實、是否可以由已有的論據充分地論證觀點、推理過程是必然的還是或然的。最后,在分析局限性和不足的基礎上提出改進措施,提出新的觀點和設想。例如,學習拉馬克的進化觀點時,用現代遺傳學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就會發現,雖然存在著理論證據和許多事實證據證明生物個體“用進廢退”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用進廢退獲得的性狀是定向變異,定向變異是不可遺傳的,因而在進化上是沒有意義的。因此,不能用個體身上“用進廢退”的事實證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是生物進化的原因”。
5主題學習策略
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有所斷定的一種思維形式,生命科學往往要對研究對象的特征、性質、規律等作出斷定,對這一類知識的學習稱之為判斷學習。應用邏輯上的充足理由律來學習判斷,既有利于培養求真、追根究底的科學精神和鉆研精神,又有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還有利于促進知識與生活、生產實踐的相互聯系。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內容是:在論證過程中,一個判斷被確定為真,總是有理由的。因此,在學習判斷時,學習者應該追問如下問題:證明該判斷的證據(包括已被證實的科學事實、已為科學所證明的定理、定律、原理)有哪些?運用證據論證觀點的推理過程怎樣?論證過程中使用了哪些邏輯方法?這些邏輯方法得出的結論是或然的還是必然的?如果教材沒有給出證據和論證過程,學習者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尋找。在邏輯學上,將推理分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是或然的;演繹推理得出的結論是必然的(許多邏輯學書籍將前提與結論有必然聯系的推理均稱為演繹推理)。故最有說服力的論證方法是運用科學知識進行演繹推理。因此,學習判斷時最好是弄清其中所涉及的科學原理,多追問幾個“為什么”。例如,用斯圖爾德的組織培養實驗證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該論證使用的是不完全歸納推理,結論是或然的。學習者如果用充足理由律學習時認識這一點,就會追問“為什么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如果進一步探究該問題,就能對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知識融會貫通。在尋找事實證據時,有時需要將判斷作為假說來看待,用假說演繹法推出關于事實的結論。例如,學習“體溫調節”時,可作如下推理用以尋找環境溫度高或劇烈運動時皮膚血管舒張的證據:如果皮膚血管舒張,則皮膚血流量增加、面色紅潤。面色紅潤這一事實是大家所熟知的,它是支持判斷的有力證據。
2過程學習策略
學習生物學過程時,要在圖文結合閱讀的基礎上看圖說話,然后在腦海中想象過程、建構表象。更高層次的學習還應包括分析過程中各環節之間的因果聯系,針對各環節分析影響過程的諸多因素,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例如,學習“減數分裂”時,按上述策略分析就會發現,同源染色體的聯會是同源染色體分排在赤道板兩側的保障,而同源染色體在減Ⅰ中期的排列以及紡錘體的存在又保證了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導致配子中染色體數量減半但又擁有一個完整的染色體組、攜帶有本物種生長發育所需的整套的遺傳信息。因此,凡影響紡錘體形成的因素(如低溫、秋水仙素)均可導致同源染色體不能分離,凡影響同源染色體正常聯會的因素(如染色體的數量及結構變異)均影響配子攜帶的遺傳信息,進而可能影響配子的可育性。
3實驗和技術學習策略
實驗和技術學習時,一方面要追問每一個操作步驟的目的和原理;另一方面要將有關實驗和技術操作步驟的文字描述轉換成簡潔的流程圖并想象自己操作的畫面。如果教材是以圖解形式說明操作步驟的,則應認真讀圖,既注意大的步驟,又注意圖中的細節。
4科學史學習策略
科學史學習時,首先要還原到當時的研究背景,弄清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研究的思路是什么、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包括實驗方法)是什么、研究結果和結論是什么,或者弄清科學家提出的觀點是什么、論據是什么、論證過程是什么、意義是什么;然后站在今天的知識層面和技術高度進行評價,從實驗材料、研究對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包括實驗方法)、推理過程等角度分析研究的得與失、成功之處與局限之處,或者分析論據是否充足真實、是否可以由已有的論據充分地論證觀點、推理過程是必然的還是或然的。最后,在分析局限性和不足的基礎上提出改進措施,提出新的觀點和設想。例如,學習拉馬克的進化觀點時,用現代遺傳學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就會發現,雖然存在著理論證據和許多事實證據證明生物個體“用進廢退”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用進廢退獲得的性狀是定向變異,定向變異是不可遺傳的,因而在進化上是沒有意義的。因此,不能用個體身上“用進廢退”的事實證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是生物進化的原因”。
5主題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