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學物理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愛國主義教育能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物理教學中我們要適時地通過我國古代文明、科學家的事跡及我們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譬如,利用我國古代科學發明史料,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杠桿,秦朝時期的天平,古代的四大發明,古代對共鳴、水能、風能的研究利用,可以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利用物理學家的愛國事跡,如阿基米德為抵御外敵入侵而獻身的故事,居里夫人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國———波蘭,把發現的新元素命名為———釙等等來激勵學生的報國熱情;介紹建國以來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史以及一些實例,如我國五次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返回以及首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的發射成功就是非常生動的事例,我們可以通過照片、視頻及有關文章進行介紹,當學生看到飛船的發射和返回過程及宇航員在天上工作生活的情景、宇航員談親身感受時,不僅激發了愛國熱情,同時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這時講超重失重、圓周運動方面的知識,學生一定更感興趣,更容易接受。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出門旅游時多觀察,作為教師出去旅游的機會一定比學生多,作為物理教師一定對這些電站感興趣,我們可以把平時出去旅游時搜集到的資料,如葛州壩、三峽大壩、小浪底水電站及秦山核電站還有一些風力、火力發電站的照片及相關知識介紹給學生。另外,身邊生活、學習條件的改善很多都跟物理知識有關,如地鐵、動車、高鐵、飛機等交通工具的使用,給我們出行帶來的便利,家庭各種電器更新換代等。教學中經常理論聯系實際,根據這些實例教學更直觀更有說服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加熱愛祖國,熱愛科學,能夠為祖國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學習。
二、在教學中滲透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教學中要介紹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介紹科學家們科學研究的經歷,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樹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思想,學習科學家誠實上進,不畏艱難,勇于追求真理的優良品質。為了進行科學研究,很多科學家歷盡艱難,但始終都百折不撓。這種堅強意志、刻苦鉆研和探索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法拉第用了十年時間研究“把磁轉變成電”,經過反復實驗、反復研究,經歷了多次失敗,終于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并在兩個月后發明了變壓器和發電機,為人類打開了電能的寶庫。教學中我們更要重視實驗的重要作用,盡量讓學生做實驗親身體驗。比如在光的本性的教學中,很多現象如: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現象學生很難理解,但通過學生做實驗觀察到這些現象時,學生很興奮。幾個現象中偏振最難,于是我讓學生成立幾個小組,每組發幾個偏振片,讓他們觀察各種各樣的光到底誰是偏振光。這樣很容易化解了難點,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增強了興趣,印象還深刻。教學中要讓學生保持對物理知識的好奇心,老師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研究。如地電流的測量、電磁場的研究、水火箭的制作、自動控制電路的設計和制作等等。這樣的教學生動有趣,能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和能力,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物理教學中還應注意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物理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以及物理教材中,充滿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點,如物理學中大量的內容都是對立統一的,充滿了由量變到質變的辨證關系,我們要深入鉆研,把這些內容發掘出來介紹給學生。這樣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物質的世界,大到整個宏觀宇宙,小到微觀基本粒子,在作用和運動當中,存在著對稱的、簡單的、和諧的規律,在學習物理過程中,不僅能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大千世界的奧妙,還能使學生感受自然中蘊含著的質樸、辯證之美。我們還要辨證地看待科學的發展,要讓學生知道科學的快速發展給人民生活水平帶來了快速的提高,但是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危害也是存在的。我們要重視和研究這個現實問題,為人類造福的同時,還要防止產生負作用。作為物理老師,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動手、多觀察、多思考,多使用一些新的家用電器和設備,當然,老師自己也要帶頭做。所謂“眼見為實”、“事實勝于雄辯”,我們就是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地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良好品質,教育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看待事物,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教師要做德育的模范、學生學習的榜樣
一是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時間過長;二是多媒體課件內容過繁.我們之所以使用多媒體教學,預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興趣和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單純的輸入和接收,而應當是從他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先是對新的知識發生質疑,進而產生猜疑、思考、觀察、分析等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然后上升到理解和認同.心理學認為每一種心理反映或心理活動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刺激感覺的有效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過度刺激反而會降低效果;并且反對把學習者當作知識灌輸的對象,反對過分的刺激,否則會導致學習者興趣下降,學習效果變差.
(1)少數物理教師每節課都用課件,也不論是什么類型的課,演示實驗也用播放視頻或摸擬動畫來代替;每節課從引入到新課,從概念到規律,從舉例到課練,均投影在屏幕上,一節課下來黑板幾乎不用.一套課件從甲班講到乙班,班班如此.事實上我們沒有必要每節課都使用課件并一用到底,應當改為因需要而用,否則長期模式化的教學將不利于學生想象力以及個性的培養教育.
(2)內容繁雜,畫面流速過快:教師在制作課件時缺乏對教學設計的優化,將不多的教學內容“化簡為繁”,容量過大.授課方式大多為“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因受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課上為了趕時間和進度,播放和講解過快,一張幻燈片講完又接著講另一張,畫面更換頻繁,多數學生處在應接不暇之中,看得多聽得多,但思考得少,學生沒有獨立思維的空間和時間來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教學效果甚微.經過許多教師的實踐證明:長時間、大容量的多媒體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為學生在長時間觀看的過程中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和心理疲勞,興奮點轉移使學生的注意力難以保持,甚至產生厭倦心理,學習效益降低.
問題二、防止程序化的多媒體教學讓思維僵化
課件的制作是件耗時費力的工作.有的教師忙于找素材作課件,卻忽略了對教材、教法的分析研究;過分注重形式的美觀,卻淡化了內容的簡約;追求數量密度過大,忘記了教學的藝術需要留白.過度偏愛多媒體,冷漠了傳統的教學手段:不論是板書或板畫,還是模型或演示.教學不是展示幻燈片,就算每一幅ppt都很精美,其畫面呈現的僅是具象,是有形的,會讓我們的聯想框上了邊界;最古老的教育媒體———語言,它是表象,是無形的,它能帶領學生的思維穿越知識的層層迷障,想象無邊.心理學認為:中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轉化的階段.如果在培養想象力時對其進行限制和弱化,必然會對未來的創造力帶來傷害.蘇霍姆林斯基談到教師語言的功能時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智力活動的效率”.在教學中我們不必僵化地排斥其他媒體只會使用單一媒體.通常課件都是上課前已制作好的.教師備課時已預先構思,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甚至可能遇到的問題都已設計和安排好,“備學生”備的是抽象而非實際的學生,上課時就只能按照教師事先設計的程序按部就班地展開,依次完成各個教學步驟.教師所面對的學生情況各有不同、層次參差、思想迥異,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總是沿著一條自己既定的思維軌道推進,將學生納入“格式化”的教學,學生的思維肯定會受到束縛.計劃與現實總是一對矛盾,實際上,由于學生和教學的情況復雜,教學的過程又是一個動態而又復雜的過程,新問題會層出不窮,我們必須根據新出現的情況隨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實際情況與“固化”了的課件形成了無法調和的矛盾.教師若是處理不好,教學就變得很生硬.“僵化”的教學必然給學生的思維戴上一種枷鎖,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就成為空談,長此以往教師的思維和教學將“機械化”,對教和學都不利.物理實驗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對于教育、教學的重要作用是沒法替代的.如果教學中該做的實驗,卻大量使用多媒體模擬實驗代替,將會使學生的實驗能力下降,造成學生難以理解物理學的本質,養成不愿動手做實驗、不尊重客觀事實的壞習慣,長期下去會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問題三、辯證地看待多媒體和傳統媒體
不論是多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是教學活動中的一種手段和方法,各有利弊,它們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相互排斥.有的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上缺乏正確的認識,不能辯證地處理好繼承傳統與創新發展之間的關系.多媒體在教學中是有優勢的,應該使其成為教學的有效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傳統教學手段并不代表的是落后的東西,更不意味著現代教學手段就能完全取代它.傳統的教學手段給教師和學生思想的自由度相對較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為教師和學生潛能的發揮留有相當的空間,仍有勃勃的生命力.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是一種精神勞動,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它具有不可復制的特點.究竟如何在物理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要綜合考慮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媒體資源、教師本人的特點等各方面的因素來選擇,選擇也不是只能取其一而排斥其他,許多時候往往是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的組合使用,其效果會更加顯著,我們不能因為追求所謂教學現代化而放棄行之有效的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
總結
求學網為您提供“物理教育教學論文文化視野下的中學物理教學”解決您在寫物理教學論文中的難題
物理教育教學論文文化視野下的中學物理教學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物理教育教學論文文化視野下的中學物理教學”,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