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小學課堂管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參與式”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活動為主,平等參與”為基本理念,體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民主性、公平性。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討論機會多、討論面廣,幾乎包納了全班的所有學生。這種教學要求師生、生生之間多向互動交流,因而改變我們以往的課堂管理方法,也是發揮“參與式”教學活動的真正作用,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課堂管理上應體現出民主性、公平性1.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民主性、公平性在“參與式”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以活動的設計者、引導者的身份積極地參加到活動中,使學生感到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公平的,都是參與者,是一些疑難問題的解決者和引導者,而不是活動和學生的掌控者。教師在給學生評價時,不能用不文明的語言,允許學生說“不”。教師應平易近人,不擺架子,多與學生交流談心,虛心接受學生意見,敢聽學生的逆耳忠言。把自己的職業當作是一種服務性的事業,盡可能改變工作態度。2.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民主性、公平性學生之間的民主性、公平性,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對生活、學習的興趣,以至改變一些不良的習慣。可見,教師給每一位學生公平性尤為重要。那么,在課堂管理中應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歧視和寵愛學生。在課堂評價上應明著來,不要暗著去。對某個學生有意見時,不能“,捉弄人”。把發言、討論、朗讀等展示自己的機會盡可能平等地給每一個學生,不能分成績好壞、性別、年齡等。不要讓學習好的學生“胡作非為”,因為優生也有缺點。在進行口語交際、詞語表達等實踐活動時應多鼓勵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使他們也有鍛煉和表現自己的機會,逐漸感到自己“也能會”。在課堂中管理學生方面應“嚴”與“寬”相協調在“參與式”教育活動中,學生之間的合作,個人表現更為突出,而語文教學活動在用詞、說話、表達等方面比其他學科有更強的嚴謹性,因此在“參與式”教學的課堂有時會出現一些意外的現象。如有些學生發音、用詞等大不敏捷,造成一些學生哄堂大笑,譏笑別人等現象。作為教師我們應改變以往的管理方法,隨機應變,嚴禁不禮貌行為的學生,保護回答問題的學生的自尊心。否則,不但教學效果不佳,還會給教學帶來一連串的難題,這需要“嚴”與“寬”的統一。在學生討論問題時有一部分學生以內容的影響,把一些不健康的內容帶入討論中,這樣的問題教師不應公開管理,應當在私下秘密解決,但必須嚴格要求。在討論發言時,有一些錯誤是無意發生的,教師應即時說明其后果,要求下次不發生,要給學生一定的改正余地。但也有一些錯誤是學生為了表現個人,捉弄人等故意制造。這樣的現象教師一定要嚴格處理,但這種處理要看時間的長短,如果需要時間短,即時處理;如果占用時間長,在課余和其他時間處理,以免占用別的學生的時間。當然,依據一些現象造成的影響大小,老師還可以用臉色告示或暗示警告。總之,在小學語文“參與式”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一些行為該管的管,該放的放,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自。
在時間上,多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和其他時間相結合在小學語文“參與式”教學活動中,把握住活動時間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難點的前提,但也需要其他時間相結合是一堂優秀課的必備條件。1.多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以往的教學與“參與式”教學活動不同,尤其是“參與式”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教學活動過程,因而課堂時間分配上也有一定的差異。在小學語文“參與式”教學活動中,學生不但要討論提出問題而進行交流,還要把問題的總結以個人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這就需要思維的交流和口語的表達效果。對小學生來說,既是一種表現個人的良好機會,又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把思維進行交流總結,和需要進行口語表白準備。那么,小學語文教師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數量等要給相應的時間,盡可能減少教師個人占用的課堂時間。例如:提出的問題在課前寫在小黑板上。還有,把一些參與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意外事情占用時間的事盡可能考慮進去。2.活動與總結的時間配合小學語文“參與式”教學活動一般是有活動和總結相結合的,那么把活動和總結的時間分配合理是搞好“參與式”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條件。這就要求教師既要了解學生水平,又要熟悉教材內容的難點、重點等,合理分配時間。一般小學語文,尤其是高年級課堂教學中,解決的問題并不是單一的,所以教師在分配“參與式”課堂教學活動時間時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問題難度較大時,由于時間關系很難照顧所有學生時,在討論的基礎上可采用搶答的形式。這樣的教學活動不但解決時間緊張的問題,而且學生們有競爭性。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在小學語文“參與式”教學活動的課堂管理中,管理的方法是沒有固定的,以課堂內的變化,管理方法也千變萬化。但總的目的是相同的,上好每節課,讓學生理解掌握本課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習慣、創新意識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作者:豆發勇 單位:甘肅省積石山縣宋家溝小學
1.根據小學生不同的行為特征,采用不同方式的“代幣制”。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不同,其在課堂上的表現行為也不同,因此,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分為四個階段:幼兒園階段、小學低年級階段、小學中年級階段、小學高年級階段。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很聽家長和老師的話,喜歡受到老師的鼓勵,喜歡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因此,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課堂秩序還是比較好維持的。小學中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但是他們也是聽老師的話,他們的課堂行為比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的課堂行為要好維持一些。小學高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叛逆心理,他們有的開始不迷信老師的權威,因此,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課堂紀律是最難管理的。要保持小學高年級同學課堂的良好的紀律必須讓他們從低年級開始便養成守紀律的習慣。
2.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狀況,“代幣制”和精神獎勵相結合。
從小學生的心理來看,他們的自制能力比較差,因此需要獎勵來激發學習的熱情。在小學信息教育課程中,需要采取一種能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的方法,激發孩子的潛能和學習熱情。“代幣制”對孩子可以起到督促和獎勵的作用。但是,“代幣制”的應用要適當,過多的物質獎勵會形成孩子不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把全部的經歷都放在戰利品上,而忽視了努力的過程。精神獎勵也要適當,精神獎勵過多也就失去了表揚的作用和意義。
二、“代幣制”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具體應用
1.行為準則的制定。
老師要與同學經常溝通,在共同商討的基礎上制定信息技術課的行為規范,每一種行為規范都有一定的獎懲措施,讓每一個學生對行為規范都有準確的了解。對于上信息技術課程之前,同學們會慢悠悠的走進教室,有的還大聲喧嘩,因此,在課前也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同學進行約束。下課的時候,要讓同學們關閉電腦,將教室的桌椅板凳放整齊。
2.制定“代幣制”。
代幣是學生期望的獎勵,相當于觀念上的幣。代幣的形式可以是不同的,可以是具體的事物,如五角星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印章印出來的小紅花等。代幣的制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了解不同年齡的學生的不同興趣,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代幣。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來說,可以采用比較具體的物品作為代幣,如五角星和小紅花。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采用抽象的物品作為代幣,高年級的學生思維能力比較強,易于接受抽象事物。
3.確定行為和代幣的比例。
在確定行為和代幣的比例時,必須確保整體的目標行為,確保描述的行為可以看到具體的變化。代幣所鼓勵的行為必須是良好的行為,避免不良行為的產生。必須確保代幣的制定容易記錄、容易管理,代幣的制作不能是手工可以輕易做出的,以免學生自行制作代幣。
4.設置逆向強化物和代幣的比例。
逆向強化物是學生獲得代幣后,通過代幣取得實質的獎勵。逆向強化物要根據學生的喜好來設定,可以包括文具、書籍等。逆向強化物的設置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
三、結語
從1999年開始,我不僅在社會辦學單位執教小作家作文速成班,還想盡辦法走進各個學校,令人欣慰的是,我與各個學校領導及專業教師不僅根本沒有成為對立面,而且全部成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改革現有的作文教學乃至語文教學模式,開展創新教育,卻正是各個學校迫不及待的追求,老師們以極其寬容的態度和真誠的熱情歡迎我這個“圈外人”的到來,他們虛心跟著學生們聽我的課,認真做著筆記,還不斷與我交流心得,提出一系列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每一次講課和座談會結束,我也仿佛被重新充了一次電。逐漸地,我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圈外人”了,甚至變得比圈內人還圈內人。
更令人振奮的是,一大批資深的專家學者不僅沒有排斥我這個“圈外人”,而且給了我很多很多的指導、批評和鼓勵。在北京,有張定遠、顧之川、張伯華、王有聲、袁志勇等全國聞名的頂尖級專家給我把脈、評點,并提出了很多很尖銳的意見,讓我少走了很多的彎路;在江蘇,有長期實踐在語文教研第一線的楊清生、范超、劉德文、沈旭東、劉道方、高新光等老一輩專家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還有祝瑞松、馬欣、張艷山等一批優秀中青年教師和我一起備課,執教小作家班。尤其是祝瑞松老師,他是南京市南湖一小副校長,是一個熱心教授孩子快樂作文教學法的好老師。他將我的一系列快樂作文秘方加以細化,編成了教案和課件,用于自己學校的課堂教學實踐和南京市教委組織的語文教改實驗課驗收活動,在教育系統內部受到了好評。安徽宣城古泉小學丁延清老師對作文教學研究的沖勁也是可圈可點的。他自費近萬元到南京、北京、成都等許多地方參加教研活動。他光是聽我的課,總時數已達到100小時,其中隨堂聽課六七十小時,課堂教學實況錄像三十四小時。當我了解到,他是忍著強直性脊柱炎的巨大病痛到南京、蕪湖聽我上課時,我甚是感動。憑著這股熱愛教育事業的頑強精神,我相信丁延清一定會在作文教學領域做出令人矚目的成績。
這些可喜的現象正在消除很多老師的一些擔心,如“你儲老師可以做的事我們做不了”、“你敢那么教,我們怎么敢?”、“學校課程設置和傳統體制束縛了我們,叫我們怎么改革?”等等,同時,似乎沉悶的校園里也不斷傳出“另類老師的故事”,一開始還是新聞,久而久之敢于突破的人總在創造奇跡,別人也似乎無話可說了。而新聞媒體則對創新教育不斷推波助瀾,讓“另類”成為“正道”和“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