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2011年工作總結會講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同志們:
今天,我們召開20*年工作總結會。參加今天會議的有黨委政府班子成員、鄉機關干部、各部門負責人、村三職干部。今天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20*年工作,安排部署2010年工作。下面,我從兩個方面講點意見。
一、20*年工作情況
20*年,我鄉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通過鄉黨委、政府和全鄉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大局穩定,全面完成了縣委、縣府下達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20*年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20*年我鄉GDP目標是10800萬元,完成1*00萬元,完成目標數的100.93%。財政稅收目標40萬元,其中:國稅任務34萬元,地稅任務6萬元,實際完成國稅34.96萬元,占任務的102.82%,完成地稅10.9萬元,占任務的181.67%。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初目標為增加400元,實際增加660元,完成165%。計劃生育率目標為93‰,完成數為93.4‰,完成任務數的100.43%。耕地保有量目標是786公頃,完成數為786公頃,完成100%。村道公路建設目標為23.5公里,實際完成23.5公里,達100%。災后重建房屋建設365戶,在20*年5月全部建成,所有重建戶全部搬入新居,危房加固、災后重建房屋資金補助及臨時生活救助100%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敬老院、醫院重建已開工,鄉學校工程已招標,鄉政府、村辦公室重建工程正在立項申報之中。
(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成效顯著
我們鄉是典型的農業鄉,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的原則,我們把農業作為我們鄉的重點工作,著力在“農”字上做文章,既發展傳統農民,又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通過種植業、養殖業、勞務輸出等途徑,使廣大農民實現增產增收,解決吃飯、用錢的問題。
一是抓好優質小麥、優質水稻、油菜、玉米、紅苕等傳統農業的發展,確保群眾有飯吃,有余糧。
二是抓好經濟作物的發展。在天臺村發展小桑園300畝,全鄉小桑園面積現已達3800畝;新發展種植無公害蔬菜300畝,全鄉現已達800余畝。特別是近年來我們利用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機遇,大力發展核桃、中江柚、金花梨等經果林5000余畝,發展速生豐產林,栽植白楊、巨桉、榿木樹60余萬株,為農民今后的持續增收開辟了新的路子。
三是加快發展養殖業。積極鼓勵扶持農戶搞適合山區發展特點的養殖業,20*年全鄉發展生豬養殖大戶10戶,其中年出欄100頭的4戶,年出欄300頭的5戶;山地養殖生態雞的大戶達32戶,其中10戶養殖生態雞都在2000只以上,山羊養殖大戶6戶,其他兔、牛等養殖業也在蓬勃發展。通過遍布在全鄉的各種養殖大戶的輻射帶動下,全鄉的養殖也得到了較快發展,養殖業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條重要途徑。
四是狠抓勞務輸出。勞務輸出是掙錢最快的途徑。近年來,我們鄉許多外出打工的人都實現了快速致富,修了樓房、改善了家庭生活條件,并有一部分人當了老板,成為社會的知名人士。20*年,我們繼續高度重視勞務產業,鼓勵、引導勞動力外出掙錢,實現了“空手出門、抱財歸家”。對外出務工人員,我們積極宣傳縣委、縣府的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參加技術培訓,并在辦理有關證件方面給予協調和幫助。對他們在家的家屬、老人、學生,鄉村兩級與學校等相關單位配合,給予了照顧。同時,在農忙季節,我們組織干部、黨員自愿者,幫助搞好搶種搶收。通過這些措施,解除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放心、安心在外掙票子、創業。20*年,全鄉參加法律、法規及技術培訓的達4000余人次,外出務工人員4234人,勞務收入達到2270萬元。
(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為群眾鋪筑致富“快車道”
基礎設施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體會深刻,這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之前,我們的經濟為什么發展緩慢,一個是廣大干部群眾觀念、素質的因素,二個是我們的基礎設施相當落后。經過鄉黨委、政府一屆一屆的努力,現在,交通條件有所改善,但與我們的發展還有很大差距。20*年,我們大搞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出行難、用水難等問題。黨委政府領導多次去爭取交通、農業綜合整治等項目。全鄉干部群眾發揚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通過投工、投勞、集資等方式,興起大搞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潮,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20*年,投入資金10萬元整治土地50畝;投入50萬元整治公路2.5公里;投入資金10萬元整治塘堰3口,掏於塘堰300畝;投入160萬元整治渠溝14.2公里;投入80余萬元改造了柏龍、順河、棲云、龍泉、天臺共6處提灌站。順河村3.4公里公路、柏龍村5.3公里公路、棲云村2.2公里公路、天臺村3.3公里公路均得到了硬化。這些基調設施的改善,為我們發展特色農業、現代農業夯實了基礎,鋪筑了致富路。
(四)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一個地方僅有經濟的發展,還不算全面的發展,還必須有社會事業的發展。因此,我們把社會事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同思考、同規劃、同推進。20*年,我們統籌抓好科技、文化、教育、衛生、計生、穩定、安全等工作,確保群眾素質有新提高、生活有保障、社會大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一是配合縣級有關部門開展送“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大力倡導移風易俗,積極開展文明戶、五好家庭戶評比活動,認真落實“1231”村村放電影工程,提高農民群眾的素質。二是認真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年全鄉參合率達93%以上,解決“看病難”問題。三是抓好計劃生育工作。通過廣泛宣傳,全面推行計生合同管理,嚴格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低生育水平得到了鞏固。四是民政、優撫工作嚴格落實國家政策,對特困、殘疾等困難群眾做到了應保盡保,使弱勢群體感受到黨的溫暖,共享改革開放成果。五是認真開展“開門接訪,帶案下訪”活動。20*年接待群眾來電來訪300余人次,妥善處理和化解了信訪案件。同時,通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狠抓安全生產,確保了社會穩定。六是充分發揮武裝、工會、共青團、婦聯等部門的作用,推進了“三個文明”建設。
(五)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執政能力得到提高
20*年,我們之所以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關鍵在于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有一支好的黨員干部隊伍、有一批堅強有力的黨組織。20*年,我們大力加強黨的建設,把黨的建設作為保障機制來抓,實現了經濟社會的新發展。一是以爭創“五好”鄉黨委為目標,制定爭創規劃,落實爭創責任和措施,黨委班子建設進一步加強。二是爭做學習型領導班子。進一步完善《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建立逢五學習制度,改進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通過集中學、個人自學、撰寫學習心得和調研文章,不斷增加班子成員的理論素養、協作能力、思維能力和工作能力。通過班子的學習,同時也帶動了全體機關干部的學習。三是加強制度建設。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和黨內各項制度,做到辦事按程序、按規矩,使黨委決策民主化、程序化、科學化。四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對9名大學生村干部的管理和培養,充分調動其能動性,使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選派2名中層干部到天臺村、龍泉村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增強了班子的戰斗力。五是大力發展黨員,為黨組織補充新鮮血液。20*年新培養建黨積極分子45人,發展了新黨員12名,他們中100%以上都是致富帶頭人和技術骨干,是先進分子的代表。
(六)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推進我鄉的科學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
按照中央和省、市、縣委的安排布署,我鄉從20*年9月開始,在鄉、村兩級黨組織中開展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整個活動分學習動員、分析檢查、整改落實三個階段。在活動中,我們既扎扎實實抓好“規定動作”,又結合瓦店鄉實際抓好“自選動作”,確保活動具有針對性,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達到了“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災后重建見實效”的目標。一是認真制定活動方案。結合縣上的文件要求,我們深入到各村、社開展調研,摸清情況,掌握學習活動要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制定了瓦店鄉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實施方案。二是扎實開展學習活動。我們通過集中學、分散學、向外出黨員寄送資料等方式,組織黨員干部學習相關的文件和必讀篇目,并選學了一些農村政策、實用技術資料學習。通過學習,全鄉的黨員干部增強了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從而自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抓好各項工作。三是深入查找問題,深刻剖析原因。在調研的基礎上,我們還通過班子集體找、個別談話找、深入群眾找、梳理信訪找等方式,查找群眾反映強烈的關系民生的突出問題、查找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鄉黨委、鄉級各部門、村兩委和黨員干部結合自身實際,深刻剖析原因,撰寫了分析檢查報告。四是落實整改。各單位制定了整改方案,明確了整改目標、措施、責任、時限,并一項一項整改。在活動中,我們加強了檢查,督促落實,確保不走過場、不出偏差。通過開展學習實踐活動,我們有了很大的收獲,認為活動沒有走形式,這項活動很有必要。主要體現在:一是全鄉黨員、干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意識進一步增強。在工作中表現為能主動思考,能按照法律法規和黨的政策辦事,減少了隨意性、盲目性。二是全鄉的發展思路進一步明晰。我們在活動中,對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我鄉的發展目標及發展思路進行了深入思考,確定了發展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的思路。三是黨員干部的作風進一步改進。通過學習,機關干部服務群眾的意識增強,能主動深入群眾,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推進了全鄉的災后重建進程。四是推進了發展。圓滿完成了縣委、縣政府下達的各項目標,老百姓得到了真正實惠。
(七)不等不靠,帶領群眾抓好災后重建工作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的發生,對于基層黨組織是一個嚴峻的考驗。20*年,鄉黨委、政府積極組織干部投入到災后重建之中,組織群眾不等不靠,重建家園,恢復生產生活。
1.及時發放臨時生活救助、危房加固和農戶重建資金補助。鄉黨委、政府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及時把臨時生活救助、危房加固和農戶重建資金補助發放到群眾手中,把黨的溫暖送到災后重建群眾家中。共為370戶,2252人發放了生活救助,發放植物油1300斤,大米8.5噸,面10.5噸,衣物100件,被子360床。給365戶重建戶和2649戶危房加固戶發放了2000多萬元補助,受到了災后重建戶的普遍贊揚。
2.積極組織群眾搞好村道公路災后重建工作。鄉黨委、政府積極爭取上級支持,補助資金近600萬元,及時規劃全鄉災后村道路重建項目。到目前為止,全鄉災后重建公路22.3公里,已全部完成了招標工作,其中有21.1公里已破土動工修建,全鄉群眾對災后重建村道公路積極性極高,大家紛紛捐款、投勞。
3.組織群眾搞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重建項目,增強農業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全鄉共規劃整治塘堰10口,組織群眾投工投勞3000余個,爭取上級資金60余萬元,群眾集資20萬元,掏淤10000立方米,整治堰埂500余米,建三面光溝渠5.5公里。
(八)切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
認真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按照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要求,圍繞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這個根本問題,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堅持法治與德治雙管齊下。切實把黨內監督同群眾監督、法律監督、民主監督和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從源頭上、機制上、制度上預防和治理腐敗,達到了純潔隊伍、警示干部、改進作風的效果。
一年來,我們總體感覺做好大量實實在在的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瓦店鄉在一年內的變化比較明顯,廣大群眾收入有了較大增長,許多工作也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肯定和表彰。成績值得肯定,但我們認為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一是工業脆弱,財政增收困難,財政資金壓力大,將會影響公益事業的投入。二是思想觀念落后,引進外資力度不大,全鄉工業經濟缺乏活力,有待進一步發展。三是農業基礎設施差,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
二、2010年工作打算
20*年工作,為2010年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全縣三年災后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關鍵年,機遇和挑戰并存。
我們的總體思路是: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縣委、縣政府2010年工作部署,結合本地實際,發揮資源優勢,突出重點特色,以災后恢復重建為契機,全面推進全鄉經濟社會發展,把全鄉初步建設成為中江的生態環境基地、新型產業發展基地和休閑觀光基地。
(一)經濟社會發展指標
2010年全鄉預計實現GDP增幅11%,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7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00元;財政稅收46萬元,糧食總產8600噸,生豬出欄13000頭,小家禽畜出欄350萬只;符合政策生育率達10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以內;實現勞務開發收入10000萬元。
(二)突出“三個重點”,打造瓦店特色
立足本鄉實際,依托現有資源,做好“一山”、“一寺”、“一江”三篇文章,使“一江”與“一山”、“一寺”相互輝映,逐步形成“上山入寺拜佛、下山庭院賞花、沿江休閑垂釣、江中綠水沖浪”的多元化休閑旅游格局,把瓦店打造成生態環境基地、新型產業發展基地和休閑觀光基地,建設成為德陽、中江的后花園,休閑旅游的理想去處。
1.打造“一山”,帶動綠色生態產業鏈。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工程,加強封山育林,荒山造林,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努力打造凱江河生態屏障。同時,圍繞“山”字做好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新型產業,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重點發展經果林木、養殖生態土雞、栽植金銀花。
第一,發展經果林木。做好5000畝桑園、金花梨、中江柚、核桃等經濟果林及60萬株白楊、巨桉、榿木等速生樹的前期管護,為3—5年見效益夯實基礎。
第二,大力培植金銀花產業。在三年內,將瓦店鄉打造成為全省知名的金銀花種植基地。引進中藥材經銷商在天臺山發展金銀花產業,為業主搞好征地、項目支持等服務工作,讓業主安心、有信心在我鄉投入資金發展產業;在做好去年栽植200畝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種植規模,今年努力達到500畝以上;不斷提高種植技術,培育10—20名本地技術人員;引進加工設備,提高加工技術,實現就地制作干花,形成初加工產品;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運作機制,為明年全鄉種植金銀花2000畝以上,實現凈利潤2520萬元打下良好的基礎;圍繞天臺山總體開發思路,把金銀花基地培植成新的休閑觀光景點。
第三,打造生態雞品牌。利用全鄉林場面積大,生態環境好的優勢,按照合理的容量,進行生態雞的自然放養。今年計劃規劃林場200畝,放養生態雞100000余只,發展專業養殖戶50戶;組建生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提高生態雞養殖戶的組織化程度,增強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第四,實施“菜籃子”工程。擴建無公害蔬菜培育基地,達到1000余畝。通過適度規模發展,發揮人力優勢,加強技術指導,把瓦店建成德陽菜園子的一部分。
2.圍繞“一寺”,提升瓦店本土文化底蘊。挖掘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天臺寺文化資源,加大對天臺寺及周邊人文旅游資源的整合與開發力度;修通到天臺寺的公路,引進業主投入資金,對天臺寺進行開發利用,擴大天臺寺建設規模,增加設備設施,提高寺廟對游客的承載能力;保護好天臺寺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極高的樹型牡丹、梭羅樹、紅豆樹、古柏等稀有植物,特別要保護好牡丹中的珍品黑牡丹,增強景觀影響力;加大牡丹花種的培育,建設一片牡丹花種植基地;收集、整編“天臺牡丹不下山”的古老傳說,舉辦瓦店牡丹花之鄉藝術節,實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助推瓦店社會經濟全面進步。
3.美化“一江”,形成多元化休閑旅游格局。保護好境內流長13.6公里的凱江河生態環境,進一步實施對凱江兩岸的綠化工程,加強植樹造林,打造沿江綠色長廊建設,建成凱江河生態屏障;利用沿岸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開發旅游業,結合新農村建設對沿江的農房進行風格統一規劃,樣式統一設計,搞好庭院綠化美化,幫助指導有條件的農戶庭院發展“農家樂”項目。
(三)統籌“四項工作”,形成經濟社會事業全面推進的良好態勢
1.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種植無公害優質水稻5000畝以上、優質小麥5000畝以上,并逐步形成相關的加工業。以棲云村、建渠村為重點,大力發展優質中藥材1000畝;繼續抓好石嘴村1000畝雪梨品種的改良,并以此為中心逐步擴大全鄉其他林果的規模。全面搞好以天臺村為中心,輻射周邊3個村的農業綜合開發。
2.加強場鎮規劃建設,大力完善基礎設施。在場鎮的建設上將以形成特色、打造風格為重點,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建設水平,做到“八好”,即場鎮規劃好,規劃執行好,綠化好,亮化好,清潔衛生好,新街建設好,新建農貿市場規范好,政府辦公樓形象好;對連接旌陽區新中鎮、青市鄉、富興鎮的道路全面實施硬化,并改善長23.3公里的順河、竹園、建渠、棲云共18個社的社道路況。新晨
3.深入推進民生工程的落實,改善群眾生活質量。全面實施“八大民生工程”,抓好扶貧解困、教育助學、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安居工程、安全飲水、道路暢通、環境整治等民生工程。重點實施竹園村水庫專項整治、太平村自來水廠技改,抓好龍泉飲水工程,使全鄉人民用上放心水。
4.切實抓好黨的建設和維穩、安全生產工作,確保群眾安居樂業。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堅持民主集體中制,形成堅強有力的領導集體;建立健全機關工作制度,形成責任明確、程序規范、紀律嚴明、獎懲逗硬的工作機制;加強干部教育管理,充分發揮領導的表率作用,改進干部作風,形成重實際、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的干事氛圍,努力實現上級部門滿意、全鄉群眾滿意;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抓好村級組織換屆工作,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抓好黨員的發展,每個村支部至少發展一名黨員;深入實施黨員先鋒工程,發揮黨員的表率作用。把維護穩定和安全生產作為第一責任,深入查處不穩定、不安全因素,采取有力措施,將其消除在萌芽狀態。
同志們,由于時間關系,有些工作就不展開講了,下來后,歡迎大家提出寶貴意見。總的來說,2010年的工作頭緒多、工作任務重、工作壓力大,是對鄉黨委政府的考驗,對在座干部的考驗。我們要變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堅定信心,振奮精神,齊心協力,自強不息,努力拼搏。我們相信,有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有各位干部的辛苦工作,有全鄉群眾的支持和配合,我們一定能圓滿完成2010年各項任務,一定會給縣委、縣政府和全鄉父才鄉親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瓦店鄉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