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學技術大會局長講話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同志們:
今天,區委、區政府隆重召開全區科學技術大會,這是在新形勢下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省、市科學技術大會精神,進一步增強我區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根據區委、區政府的部署,會上印發了《中共區委、區人民政府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的決定》和《區“”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兩個重要文件,隆重表彰了近幾年來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為科技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10大創新項目、10個科技創新先進單位和50名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等一會袁書記還要作重要講話,希望大家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下面我就推進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講幾點意見。
一、肯定成績、正視差距,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在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多年來,特別是“”以來,區委、區政府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思想,深入實施科教興區、人才強區戰略,把科技工作擺在全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動了我區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科技創新環境和條件不斷改善,科技創新機制日漸創立,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建立,科技創新載體逐步增多,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日益明顯,不僅科技進步貢獻率由年的43%,提高到現在的48%,而且連續6年保持了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區的光榮稱號。
(一)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全社會支持科技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時期以來,區委、區政府一直把“科教興區”戰略納入工作目標,對各街鄉鎮場和區直有關部門進行定期考核,并把科技進步、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開專門會議,聽取專題匯報,解決實際問題。同時,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科技下鄉和科技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活動,利用各種手段和形式,在全區范圍內大力開展科技宣傳,廣泛普及科技知識,從而提高了全社會的科技意識,營造了加快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科技綜合實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據統計,到年,全區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0916人,其中高級以上職稱796人。近三年來,全區共承擔國家、省、市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49項(其中國家級10項),獲資助經費760萬元;“”期間,實施區級科技計劃項目102項,累計投入科技經費468萬元;申請專利553件,授權246件;全區從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企業40家,經認定的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3家;科技型企業達到90家,共有26家企業建立了技術研發中心,31家企業與高校或科研機構建立了產學研協作關系,企業的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平均達到5%以上。天種集團、國英種業等一批企業因吸引熊遠著、陳煥春、朱英國院士等專家的參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年我區先后躋身全省技術創新示范區和全省專利試點區行列。年又被科技部確定為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試點區。
(三)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區委、區政府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示范和推廣為抓手,堅持用高薪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努力實現高薪技術產業的重點突破,增強科技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目前我區以生物工程、新醫藥、精細化工、光電機械、現代農業等為主的高薪技術產業正在形成,年全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5億元,增加值0.75億元,分別較年增長92%和108%;規模以上企業技術改造投入較“九五”末增長49%,主要行業和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已達到國內90年代初期先進水平,傳統支柱產業技術水平整體提高。農業科技進步取得明顯成效。通過開展農業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和推廣,打造農業科技特色產業基地,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尤其是在中排糧油,石門天然食品廠和新辰公司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油茶、葛根、蘆筍三大特色產業擠進了市十大科技專項的籠子,并促進和推動了一大批如肉牛、紅梔子、食用菌、漁蓮茶、甘薯、水產等特色產業的快速跟進和發展,同時通過引進、集成和大面積推廣應用水稻輕型栽培,油菜“一菜兩用”、測土配方施肥等十大農業先進科技成果和技術,不僅使我區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給廣大農民帶來了直接經濟效益;而且較快地培養了一大批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新型實用人才。此外,隨著我區都市農業、生態農業的迅速發展,湖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步伐加快,除像開隆高新、民心蔬菜、維生種苗、精鴨業、新辰食品、國英種業、明天科技等一批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形成扎堆之勢,更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塑造園區和企業品牌上顯示出強大的研發和發展后勁。湖已成為區域性乃至中南地區很有潛力的科技創新平臺和農業科技輻射基地,如國英種業以朱英國院士為首的研發團隊,將培育出的“紅蓮優6號”和“珞優8號”兩個品質優、產量高、適應性強的水稻新品種在我區進行推廣,這必將為我區打造中部“種都”,使紅蓮型雜交水稻做成農業的一個著名品牌,讓紅蓮型雜交稻服務全國、走向世界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年,全區實現技術交易額600萬元;在佳海工業園建立了以服裝、醫療器械、食品行業為主的民營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湖農業科技產業示范園建立了全市首家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盤龍城科技企業孵化器通過引進、集成創新資源,正在成為我區南部經濟發展帶集綜合性、專業性、公益事業性等多種形式、多種模式共存的創業服務體系,其孵化場地面積達2萬平方米,入孵企業近200家。農業新的科技服務體系也逐步形成。以項目為核心,以區域為板塊,以龍頭企業和農民為基礎,集科研、示范、推廣、培訓和產業化開發為一體,直接為農業和廣大農民服務的市級農業專家大院建立3個,與此同時,農業科技信息110試點工程全面啟動,農業信息傳輸更加通暢。
上述情況表明,只要我們始終堅持科技興區戰略,堅持走科技創新道路,堅持把科技創新的各項任務不遺余力地落到實處,我們就一定能加快科技創新進程,把科技興區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真正通過科技大創新推動產業的大提升、事業的大進步、社會的大發展。
“”期間我區科技事業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區的科技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還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現在:一是高新技術產品和產業占整個經濟的比重仍然較小,產業化程度偏低,對全區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升級的主導作用不強;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多,發明專利少,沒有建立大的創新平臺,企業尚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科技產品競爭力依然很弱;三是科技人才匱乏,尤其對高層次人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引不進留不住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四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經費總量不大,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較低,技術產權和風險投資市場發育不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等。最重要的是,全區上下,推動科技創新的意識還不是特別強,科技創新機制尚未建立完善,活力依然不足,科技對地區經濟成長的拉動效應未得到充分發揮。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制約著我區科技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與建設科技強區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在“”期間采取積極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精心組織實施《規劃》,明確目標和任務,加快創新型城區建設。
《區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是指導我區未來5年科技發展和科技創新的綱領性文件。這個《規劃》經過一年多的調研和反復修改完善,現已初步編制完成。全區上下務必認真抓好《規劃》的實施工作,把《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落實到實處。做好“”期間的科技工作,全區各街鄉鎮場、各部門和各單位必須在指導思想上,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方針,深入實施“科教興區”、人才強區和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堅持把握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全部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切實圍繞完善創新體系,培育創新主體,培養創新人才,弘揚創新文化,優化創新環境,全面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能力這一總體要求,按照“有限目標,突出重點,抓住特色、穩步推進”的原則,努力提高科技有效供給能力,不斷發展和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提升和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為把盡快建成創新型城區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目標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其主要奮斗目標是力爭到年,我區主要生產企業科技總體水平達到國內中等以上水平,主要領域形成特色和優勢產業,個別領域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經過市級以上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30家,高新技術產值占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0%,新產品產值率達到20%,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發展領域科技進步水平明顯提高;專利申請量按10%以上的速度大幅度增長。科技在全市戰略分工中的地位穩步提升,綜合科技實力達到中心城區平均水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
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切實把握:一是用科學的精神對待科技工作。在科技事業上我們不能一味追求實用主義,急功近利,而應用科學的精神對待科技工作。首先科學精神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待一切工作都應用科學發展觀統攬,我們在推進科技工作上應因地制宜,根據人的需求、社會發展的需要制定科技發展規劃;第二,科學的精神應是創新的精神,如何推進科技事業,不能一勞永逸,科學精神一定是敢為人先的精神;第三,科學精神是一種不折不撓、克難奮進的精神。推進科技事業是艱難的,不能立竿見影,作為科技工作者如果沒有犧牲的精神,沒有不怕困難的精神,是很難的。二是切實轉化科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其內在核心是先進的科學技術,既要尊重科學,又要尊重科技工作者。在抓科技工作的同時,要把科學技術轉變成市場成果。
實現我區“”科技發展目標,我們必須突出抓好以下幾項重點任務:
(一)要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加強科技創新與服務體系建設。自主創新是推動建設創新型的根本途徑,也是推動全區科技進步的中心環節。一個地區、一個企業只有擁有良好的自主科技創新能力,才能使經濟與社會發展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強大的生命力。對此我們必須保持足夠的認識。首先,要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投入主體、研究開發的主體和科技成果應用的主體,到年,全區6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或規模以上的科技型企業,都要建成自己的技術開發中心,或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起比較穩固的靈活多樣的產學研示范基地或“虛擬研發中心”。其次,要發揮我區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及其盤龍城科技孵化器,湖農業科技孵化器的各項作用,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增強孵化實力,力爭進入國家級科技孵化器行列,為更多的入孵企業提供更好的支持、引導和服務,促進更多的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成高新技術企業。第三,要進一步完善技術轉移和保障機制,加快建立科技信息網絡、科技咨詢評估、技術交易、風險投資等與技術創新有關的科技中介體系,并帶動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和相關科技服務能力的提高,直接為中小企業和廣大農村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服務。
(二)要圍繞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突破性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當前,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已經成為各國、各地區競爭的焦點。從全國來看,國際產業轉移已逐步從東部沿海向內陸延伸,國內發達地區也逐漸將一部分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這無疑為我們突破性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也是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希望所在。因此,今后一個時期,我們一方面要按照創業驅動、重點跨越、產業聚集、規模發展的要求,立足現有基礎,努力把我區光機電、新醫藥、精細化工、環保建材等具有一定優勢和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還要以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節能降耗為目標,加大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著重圍繞機電和汽車零部件、醫藥化工、紡織服裝、新型建材等六大主導產業,積極促進現代制造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對接。大力加強中高端產品和高效、節能、可循環工藝的研究與開發,推進制造企業設計、生產、營銷、管理信息化,提高關鍵技術和產品的自主設計、制造和集成能力,以支撐現代制造業的聚集和發展。圍繞進一步拓展科技園區發展空間,充分發揮盤龍城開發區和湖都市農業科技產業園的區位、技術、資金、政策、環境優勢,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承接國內外高新技術產業的轉移,重點瞄準一批大公司,突破性地引進一批大項目和延伸我區高新技術產業鏈的核心項目,使兩個園區真正成為我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示范引領區。
(三)要圍繞建設特色都市農業,大力提升農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農業科技創新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突破口,要把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建設創新型作為新階段農村科技工作的方向,把以關鍵技術開發和把科技要素植入農村作為當前農村科技工作的主要內容,突出抓好動植物良種創新、種養殖、生物防治、農產品加工、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利用、現代設施與農業高效安全生產等6大技術的推廣應用,特別是各地要認真組織實施“科技富民強區工程”,全力支持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農作物良種選育、優質高效畜牧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生態家園和農產品品牌建設,積極發展綠色農業,設施農業、工程農業、生態農業和標準化農業,力爭到年在全區范圍內加快建成葛根、蘆筍、無公害蔬菜、苗木花卉、優質畜禽產品、特種水產養殖等15個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以種子種苗繁育、農副產品深加工、工廠化種養殖為顯著特色的10家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獲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證書和通過質量標準認證的品牌達60個以上,使我區在全省率先實現農產品標準化。同時通過健全各街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著力推廣以農業專家大院為重點的一批農業科技服務創新模式,有選擇、有重點地實施“百村千戶”上網工程,形成區鄉村三級科技信息網,并積極組織科技下鄉,送科技到農戶,現場為農民解決技術難題,以加速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擴散和推廣。
(四)圍繞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切實加強社會領域的科技進步。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大幅度提升科技服務于社會公益領域的能力,讓科技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于全區廣大人民群眾,是歷史和時代賦予給科技工作的神圣職責。作為一個百萬人口的大區,不但要依靠科技推動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更要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在此方面,首先要圍繞我區人口、資源與環境等重大問題,著重開展水污染、廢氣污染、固體廢氣物利用等技術研究與開發,大力引進開發環保設備和產品,積極推廣工業清潔生產技術和循環經濟關鍵技術,根據不同行業逐步建立3—5個花園式環保技術示范工程和產業化基地;其次要繼續加強生態農業、綠色農業、集約農業和精品農業的深度科技開發,盡快使無公害種植業、觀賞林業、現代畜牧業、精品漁業,成為我區特色農業的四大可持續發展模式,尤其在推進農村資源節約和生態科技開發方面,要重點培育一批農村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產業;再次要圍繞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口質量,推進生育文明建設,繼續抓好中、西兩院和衛生院的專科特科建設,大力提高我區醫療、健康技術水平,加大生殖保健、艾滋病防治、出生缺陷干預等各種醫療技術手段的普及,加快農村低成本衛生設備和常見病藥物技術研發和應用;第四,要積極預防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深入開展飲水安全、食品安全、社會安全監測、預警、救援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結合農村家園建設,著力開展農村生活環境整治技術、資源循環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村鎮規劃與建設技術、數字化農村社區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扎扎實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向縱深順利發展。
(五)要圍繞提高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努力實現知識產權和名牌產品上新臺階。知識產權和名牌產品是衡量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更是提升我區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全區上下務必高度重視和加大爭創知識產權和名牌產品的工作力度,形成帶動效應。一是要切實加大宣傳,全面提高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查處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行為,營造自主創新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環境。二是要立足實際,在積極做好全省專利工作試點區的基礎上,力爭進入全省專利工作示范區行列,牢牢抓住一批重點企業,爭取專利申請量、授權量繼續大幅度增長,尤其是發明專利在總申請量中的比例不斷提升,并保持在遠城區中的領先地位。三是要大力支持骨干企業研發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經濟效益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積極扶持企業制定技術標準,力爭每年都有一批納入國家、省、市重點產品計劃,到年,努力培育5-10個以等系列商標為代表的馳名或著名商標,國家、省、市級名牌產品達50個以上。
三、落實政策,加大投入,努力營造建設創新型城區的良好環境
加快科技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區是一項極其繁重而艱巨的任務,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各個行業和領域,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合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形成鼓勵、支持自主創新的良好條件和氛圍。
(一)抓好各項政策的落實。全國和省、市科技大會召開以后,分別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和措施,區委、區政府在這次大會上下發了《決定》,制定了財政科技投入、稅收激勵、金融支持、人才激勵、知識產權、名牌品牌戰略、孵化器建設等七個方面的配套政策,各有關部門要聯系實際,有突破、重實施、易操作、敢負責,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實。各部門、各街鄉鎮場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負總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切實把實施配套政策、推動自主創新作為關系全局的大事抓緊抓好,充分發揮配套政策的導向、激勵和調控作用,盡力放大政策效應,使企業、科研機構以及廣大科技工作者,都能切身感受到自主創新環境確實有了明顯改善。政府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統籌協調,及時研究解決政策落地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加快職能轉變,增強服務意識,加強管理創新,真正體現責任政府、服務政府、法治政府要求。
(二)加大全社會的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公共戰略性投資”。科技投入是技術創新的動力,當前最緊迫、最關鍵的就是盡快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機制,切實增加科技投入,打破科技發展中的資金制約瓶頸。首先要發揮好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導作用。從今年起,區科技三項費要按本級財政經常性支出的1.1%的法定比例足額到位,同時將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步增長機制,確保財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政府財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引進消化吸收、推廣適用技術、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和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快生快長。其次要通過政府投入,引導全社會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企業投入為主體,政府、企業和社會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要求到年,我區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提高到20%以上。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科技的靈魂在創新,創新的根本在人才。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沒有創新型科技人才,就談不上加快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城區。就我區來講,要繼續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切實抓好培養、引進、使用三個關鍵環節,推動自主創新與培養人才緊密結合,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加快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通過課題招標、股權期權激勵、重獎有突出貢獻的專業人才等辦法和措施,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要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保護好、發揮好現有科技人才隊伍的積極性,努力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創業環境。對于為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科技人才,要大張旗鼓給予表彰和重獎。總之,要努力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為加快科技創新,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區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同志們,建設創新型城區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而又艱巨的歷史任務,我們要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克難奮進,真抓實干,努力開創建設創新型城區的新局面,把打造成科技創新的先行區、技術創新的示范區、新農村建設的樣板區和國家級的農業科技產業園區,使在中部崛起中有更大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