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兩會代表建言農民增收關鍵在于算好土地增值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劉東凱、向志強)“一畝地種兩季,一年可得2000斤谷子,每斤1元,就是2000元,減掉成本最多1000元;而目前一畝地的出租價格也可以達到800元至1200元,出租土地后的農民作為雇工再回‘自家’田里勞動,每天還可以拿到50元左右的收入,這樣一塊土地就能得兩份錢。”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貴港市市長唐成良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通過勞動去分紅,才能真正解決土地的增值和勞動力的釋放問題。”
這位在基層工作了很多年的市長談起農民的收入賬來滔滔不絕。“現在農民普遍感覺光是刨土地沒什么意義,貴港有300多萬農民,其中90萬人在外打工,凡是出去打工3年到5年后回來就可以蓋房子,但是很多刨土地的一輩子都蓋不起房子。”
唐成良說,土地的收入太低,要提高農民收入,僅靠單家獨戶、農業技術改造是不行的。“全國耕地紅線是18億畝,平均下來全國每人一畝多一點土地,想通過這一畝多一點土地實現農民致富是不可能的。”
“采取什么辦法呢?就是要把土地集中起來。”
唐成良說:“我國每個農民擁有的土地少,再怎么做就那么一點點,而美國等國家的農民卻擁有大量可以耕作的土地,這才會顯現機械化、規模化的效益。”他說,只有把土地集中起來,國家出臺的農機補貼、機械化、水利投入等才有一個能產生較大效益的平臺。
他認為,現階段農村的結構調整,要真正切實地落實到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土地有償流轉的方針上來。“當然真正實施起來有很多問題,比如,如何解決農民的思想,現在農民對于土地并沒有物權的歸屬感。”唐成良說,我們必須堅持土地所有權的性質不改變,但土地的權益和收入模式應該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