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在農民增收大會講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認清形勢。真正把農民增收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市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采取多策并舉,多路并進,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不斷拓展農村內部增收空間,積極廣辟農村外部增收渠道,農民收入增長突破了多年來在6%左右徘徊的局面。去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23元,比上年凈增178元,增長8.3%農民收入邁入了較快增長的新階段。
收入水平不高依然是農村經濟發展中最為突出的問題。農村人口多,但是也應清醒地看到農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長。貧困面大;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滯后,可持續發展后勁弱;區域間反差明顯,二元結構突出;勞動力素質不高,就業門路狹窄;增收的內生機制尚未形成,支撐體系還比較脆弱。這些制約農民增收的不利因素,決定了目前農民增收的形勢仍十分嚴峻,任務仍非常艱巨。
但我也具備很多有利條件。一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盡管促進農民增收面臨著許多困難。把“三農”工作擺到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央連續五年出臺了五個“中央1號”文件,對“三農”資金投入和強農惠農政策的扶持力度在逐年加大,省上也高度重視“三農”工作,農村發展的宏觀環境更加有利,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強化。二是國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新階段,隨著我市新農村建設的深入,其帶動農民增收的作用日益顯現。三是市進入國家資源枯竭轉型城市,再加上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產業向西部轉移,這為項目爭取、招商引資、借力發力、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提供了良好機遇。四是農村瓜菜、草畜等支柱產業通過做大基地、做強龍頭企業、打造品牌產品,得到迅速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五是市委、市政府把特色農畜產品加工業列為全市培育發展的八大支柱產業”之一,通過近年來的培育發展,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六是各縣區對農民增收探索出了好的思路,積累了好的經驗,這為我因勢利導、促進農民增收創造了好的條件。七是各級政府為消除二元結構,出臺或正在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為農民進城務工降低了門檻。八是外出務工人員掙錢后回鄉創業,曾從事采掘業的一些民營企業家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又返歸農村,興辦龍頭企業,這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空間。
二、明確目標。全力抓好促進農民增收的六項重點工作
一)提升區域性特色優勢產業。積極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的同時。要以黃河農業經濟帶建設為依托,重點發展日光溫室瓜菜產業,新增日光溫室4萬畝,推廣玉米套早熟洋芋、玉米套菜等“雙兩千田”種植模式,新增面積7萬畝,構建立體高效農業經濟帶;高揚程提灌區,著重發展節水型、生態型、效益型特色產業,新增加枸杞、梨等經濟林種植面積10萬畝,建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農林牧復合型生態農業帶;會寧南部半干旱山區,加強以梯田、雨水集流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和小雜糧膜側溝播栽培技術,發展特色產業和綠色食品農業,構建綠色農業產業帶;干旱山區以整村推進、生態移民、勞務經濟為重點,減少農民,減輕資源負擔,走勞務經濟的路子,建立以節水型避災為主的旱作農業區。
二)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近年來。先后設立了支持新農村建設、梯田建設、清潔能源建設、大環境綠化、奶牛產業、農民合作組織、農機免費等方面的專項資金,收到比較好的效果。今后,發展農村支柱產業方面,要在繼續加強生豬、禽蛋生產的同時,加快發展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發展的要求,高標準建設畜產品生產基地,重點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每年新增30個,2012年達到500個以上,使規模養殖的比重達到50%以上。產業發展上,穩步發展優質肉羊產業,突出發展奶牛產業,全市肉羊飼養量由現在260萬只增加到360萬只,奶牛飼養量由5043頭增加到12550頭。全面實施畜牧良種工程,加快優質種畜引進、繁育和品種改良步伐,提高良種覆蓋率和畜產品質量。加快優質牧草基地建設,抓好天然草原保護,積極推廣配合飼料、青貯氨化等技術,提高飼草飼料利用率。進一步加強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設,對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免費強制免疫,建立和完善動物標識和疫病可追溯體系,創造條件建設無規定動物疫病區。
三)全面推進農村二三產業。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新要求。抓住資源型城市轉型良機,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逐步增加專項扶持資金,圍繞主導產業開發,重點扶持和培育一批成長性好、產業關聯度大、規模集約水平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骨干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5年內新增農產品加工企業30戶,累計達到220戶,新增年銷售收入29億元,新增利稅3.75億元。全面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引導和扶持農民圍繞主導產業,依法興辦和規范專業合作組織,加強農業品牌創建和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積極推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農業集約化發展水平。5年內扶持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00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600個,帶到15萬農戶以上,使50%以上的農產品通過企業和合作組織加工、銷售。統籌城鄉產業布局,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資源加工型、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向縣城和小城鎮集中,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提升農村二三產業層次,逐步形成產業發展、人口集聚、市場擴大的良性循環,增強吸納農村人口、帶動農村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的能力。
四)加強開發農村人力資源。農民增收的問題。主要是大部分農民缺乏知識,沒有一技之長。因此必須把農民的智力開發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首先要引導農民群眾轉變觀念,農民子女不要都去擠普通大學這一條路,通過高職教育學習一技之長也許會更加實惠。其次,要調整教育結構,增大高中階段職業教育比重,讓更多的農村學生能在高中階段就接受職業教育。對農民的培訓上,要按照“以需求定培訓,以培訓促勞務,以技能促就業”思路,通過“三整合一跟蹤”即整合部門職能、整合培訓機構、整合培訓資金和做好跟蹤服務)加快構建市、縣、鄉“三級”聯動的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體系。不斷增加培訓投入,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和“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尤其要重視“兩后生”培訓,每年培訓農村勞動力5萬人次以上,提高勞動力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切實增強就業創業能力,把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要把勞務經濟作為農民增收的最大項目來抓,建設基地、擴大規模、提高層次。采取領導抓、能人帶、信息引、典型推、服務促等多種途徑,促進勞務輸轉由苦力型向技能型、數量型向質量型和以西部輸轉為主向東南沿海輸轉為主轉變。力爭今后5年每年輸轉勞動力30萬人,常年穩定型輸轉的比重達到60%以上,勞務收入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
五)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實施“扶貧開發創新計劃”圍繞改善基本生產條件、提高農民基本素質、拓寬基本增收門路。著力提高貧困地區農民收入。今后的扶貧開發,要由以政策扶貧為主向政策扶貧與制度扶貧相結合,注重向制度扶貧轉變;由以開發扶貧為主向開發扶貧與發展扶貧相結合,注重向發展扶貧轉變;由以物質資本投入為主向物質資本投入與人力資本投入相結合,注重向人力資本投入轉變。堅持整村推進、連片開發,加大科技扶貧、產業扶貧和以工代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部門單位對口幫扶、企業幫扶和社會幫扶,進一步強化扶貧工作責任制。對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積極穩妥地進行生態移民和易地扶貧開發。力爭5年內穩定解決14.69萬絕對貧困人口和19.24萬低收入人口的溫飽問題,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8.8%以上。
六)加大強農惠農保障力度。要不折不扣地落實中央和省、市出臺的各項強農惠農優惠政策。確保農民從政策性補貼中得到更多實惠。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和信貸投放結構,按照“三個高于”要求增加農業預算,進一步加大市、縣區對農業投入和政策性補貼配套力度,提高財政支農資金占整個財政支出的比重。要不斷完善農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業政策性保險、災害救助等制度,建立和完善以獎代補等激勵機制,引導農民和社會力量增加投入,逐步構建政府投入啟動、信貸投入助動、農民積極投入、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建立農業投入的長效機制。積極引導農民進行資本運作、不動產租賃和土地流轉,落實好征地農民的各項補償,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要抓住國家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歷史機遇,論證、篩選、凝練、打捆一批重大項目,積極上報、爭取國家和省上的支持,為農業農村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奠定物質基礎。力爭今后5年內,開工新建平川西格拉灘、靖遠雙永、會寧引洮一期、引大入景等骨干水利工程,完成景電、靖會、興電、劉川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發展有效灌溉面積10萬畝以上,新修梯田20萬畝,低產田改造面積5萬畝。新增農村沼氣用戶6萬戶,達到8萬戶。進一步加強農村道路、農電和安全飲水建設,健全農村市場、信息等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等,為農民增收提供體制保障。
三、創新思路。不斷提升組織領導農民增收工作水平
一)突破常態思維。創新思路,積極探索,走出一條符合時代要求、切合我市實際的新路子。一要確立全新的工作理念,由過去就農業抓農業的傳統思維定勢,向統籌全局、跳出農業抓農業、發展城市帶農村、減少農村人口富農民轉變。二要確立工業化帶動的理念,以抓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的發展,以抓工業項目的辦法來抓農業項目,以培育工業品牌的手段培育農業品牌,以抓工業稅收的舉措培植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龍頭加工企業,加快農副產品的轉化,迅速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工資性收入。三要確立項目牽引的理念,采取重抓項目的辦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步伐,積極發展精細種植業、精品養殖業和精深加工業項目,以項目的大推進牽動農業的快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快增長。四要確立產業融合的理念,打破區域界限、產業發展界限,切實推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渠道由少到多、專業化生產規模由小到大、產業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由弱到強、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由低到高、農產品加工轉化和加工品質量由粗到精的五個轉變”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層層統一思想認識,理清思路,善抓重點,鍥而不舍,一抓到底,務求實效。
二)突破常規套路。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凝聚全民之力,形成工作合力。一要建立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體系。各級黨委、政府要把農民增收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切實擺上工作日程,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要明確各部門單位的職責,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考核體系,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二要充分發動農村群眾。各級尤其是農村基層要提高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的能力,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讓他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三要堅持外爭、外引、內聚集、內投資的原則,建立政府引導、企業自籌、銀行貸款、社會集資、引資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四要緊緊圍繞城市轉型,結合培育“八大支柱產業”和“五大基地”集中捆綁、整合增收項目,組織實施一批跨地區、影響大的重大項目。五要制定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和項目指南,并予以定期,引導、集聚社會資金投向,走內涵發展與外延擴展相結合的路子。六要優化經濟發展的軟環境,進一步創新服務方式,增強服務能力,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寬松的環境氛圍。
三)突破傳統框架。對農村工作,一是考核上要突出重點。今后將重點在農民收入、招商引資、高效農業、農民投資創業、勞動力轉移、合作經濟組織等方面加強考核。對龍頭企業考核,要注重數量、實力和帶動力;對農業生產考核,要注重高效面積、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及畜禽業的規模化、科技含量。二是政策上要體現導向。堅持做到四優先”即資金扶持要優先,土地使用要優先,協調服務要優先,政策激勵要優先,實行扶優不扶劣,只獎錦上添花,不搞雪中送炭。對好的項目、重大項目實行政策傾斜,政府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予以重點扶持和獎勵。三是制度上要著力創新。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合理規劃布局,統籌協調,對土地、資本、技術、市場等要素進行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建立工作推進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高度重視和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凝聚社會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進農民增收。建立健全定期督查通報制度,定目標、定時間、定責任、定獎懲,對農民增收工作有安排,有檢查,對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措施一抓到底,加快推進。要通過機制的創新,將各級干部的思想統一到加快農村發展上來,統一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