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歷史視閾下的道路綠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重慶建筑雜志》2014年第八期
1歷史上的道路綠化
1.1歷史上西方國家的城市空間與道路綠化西方道路的綠化也有悠遠的歷史。據記載,早在2700多年前,古羅馬的街道兩旁就種植了樹木了[4]。羅馬軍用大道興建稍晚些,但最初的羅馬軍用大道是不植樹的,但隨著軍事行動的增加,為了調兵遣將過程中士兵不受太陽的曝曬,統治者“下令在大道的兩旁種上大樹,以便為行軍的士兵遮擋炎熱的陽光。”今天,沿著古羅馬大道遺跡,道路沿途兩側常常會發現綠蓋如云的羅馬松高高聳起。因此,古羅馬大道的道路綠化所取價值與古代中國相近,主要是為了防曬蔽雨調節氣候。近代以來,歐洲國家有意識地在城市道路上連續的種植成排成行的行道樹應是16世紀中期才有的事。1552年法國頒布法令,要求在各主要道路上種植樹木,至1600年前后,巴黎的主要大街形成了林蔭道[6]。17世紀20年代,英國倫敦出現了花園式的城市林蔭道,這時的道路綠化已具有園林化的意義,其價值更多地傾向于為城市增色添彩,使城市道路景觀更加美觀。
1.2現代西方國家的道路生態研究上世紀70年代始,歐洲和北美對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開展了大量研究,包括道路建設對植物種群產生的影響,如:導致植物死亡和生境喪失、生態環境物理化學變化、路側植被改變;對動物種群產生的生態影響,如:道路交通事故致死、道路回避巢區轉移、遷移路線改變及障礙作用導致生境和種群的破碎化;道路生態學影響的定量化測度指數(包括道路密度、道路位置和道路影響區域)。2000年4月召開的美國第十五屆景觀生態學會議上,專家們就把公路和公路網的生態效應作為新出現的學科領域之一。2003年,哈佛大學教授RichardT.T.Forman等14位交通工程和生態學專家共同出版的《RoadEcologyScienceandSolutions》,標志著道路生態學的形成。這時,道路綠化已由過去改善環境、美化景觀轉向生態化研究:在野外,是為減少道路造成的對地域生態環境的碎片化而給動植物生長環境帶來的破壞,通過模擬自然,在道路的上下空間為動物留下遷徙的通道,同時減少道路污染,使道路區域內的生態整體得以較好地保持延續;在城鎮,則重在讓道路環境近自然化,讓城鎮融入自然之中而不是追求道路綠化景觀歷史視閾下的中外道路a的對稱性圖案與色彩光鮮的形式美感。這時的道路綠化,從思想到價值觀念來看已產生了劃時代的變遷,即:要通過綠化降低道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度,通過交通生態工程的科學技術運用,使道路融入自然,讓城市更宜居。與此相應,景觀生態學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并在許多專家的研究中得到迅速發展。而道路景觀的標準也開始推陳出新,產生了新的道路景觀生態評價標準。從上述東西方道路綠化的歷史來分析,促使人們對道路進行植樹綠化主要源于四方面的因素:一是標志道路界域(這主要在古代中國);二是改善環境調節氣候;三是使城市街道(道路)更為美觀;四是改善道路路域生態環境,使道路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降低。
2生態文明對當前城市道路綠化的啟示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建筑的形制總要受建筑思想的支配。而城市建設總是受城市建設思想所支配的。綠化作為人工性的植被再造當然也不例外。
2.1不同時代的道路綠化分析從上述道路綠化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的道路綠化思想或觀念的變化。即:最初是將樹木作為一種路域標志來考慮的,后來發展到通過植行道樹來改善環境———這已經有了最初級的生態意義,這時的道路綠化,雖然談不上有什么技術開發,但其價值取向決定了道路綠化的樹種;后來,是將道路的綠化納入了園林的范疇,使其成為城市園林的一個構成部分,這時的道路綠化技術是讓道路綠化景觀修剪得如同城市園林景觀一般;最后,是將人工的道路視作自然環境的一部分,更多地意識到了它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性,通過道路生態工程的方式降低它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由此產生了道路生態學和道路生態工程修復技術。如果我們將這種道路綠化的時代做一個劃分不難發現:將道路綠化作為道路路界標志與調節氣候環境的時代是農業文明期;將道路綠化作為景觀打造的時代則開始于工業文明時代的前期,并貫穿了整個工業文明時期;而將道路視作自然環境一部分,著力降低它對自然生態環境影響的道路生態學產生的當前,恰恰是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的后工業社會。由此,我們得到這樣一個初步的認識:不同的時代會產生不同的思想觀念,不同的思想觀念會影響人類高度集中居住的區域———城市建設與道路綠化。
2.2生態文明對城市道路綠化的啟示生態文明的興起是劃時代的根本性轉變。以生態文明引領人類社會前進的方向,必然包括形而上與形而下兩大方面。所謂形而上,是指生態文明的思想理論、價值觀念、倫理秩序與生態的審美、生態的情感;所謂形而下,是指生態的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的道德行為和生態的技術。正如思想情感支配行為,倫理觀念決定道德行為一樣,生態文明在城市道路綠化中,必將起到開啟一代新風的引領作用,形成一種全新的城市道路綠化。生態文明對城市道路綠化的啟示也應是全方位的,它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在城市道路綠化理念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工業文明時期的城市道路綠化相比,生態文明視閾下的道路綠化,其綠化的境界不在于圖案對稱、四季有花、符合人的理性精神的城市園林景觀———以美(好看)為最高目標,而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就要求城市道路綠化要充分發揮它的生態功能,不僅要降低污染、凈化空氣,還應為適宜本地生活的自然動禽類創造良好的生境。(2)在城市道路綠化審美上,更注重以生態美替代傳統意義上的景觀藝術審美。這就要求在城市道路綠化中不僅只注重所謂點線面、圖案對稱的形式美,更要注重在確保交通暢通安全情況下的近自然美,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生境景觀———鳥語花香,蝶舞蜂鳴,四季分明。(3)使城市融入自然,而不是使城市與自然環境割裂,讓城市使人生活得更美好,而是讓城市綠化得更“好看”,是生態文明時期城市道路綠化的主題。這個主題向人們提出了城市道路綠化工程需要適應新的文明時代與時俱進。在科學技術上,道路綠化品種的培育,綠化植被的生態性配置都需成為研究的方向;在制度層面上,道路綠化標準的生態化變革應成為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在文化建設方面,交通文化中的道路文化應融入古代中國天人合一的價值追求與現代生態文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層思想內涵,在傳統道路景觀強調的所謂點、線、面視覺審美基礎上豐富內容,強化注重自然生境再現的景觀生態美。
作者:謝懷建單位:重慶交通大學交通文化與美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