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分析建筑在工程設計中的合理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主要技術手段
在公共建筑中,均占到所有能源消耗的25%;在住宅建筑中,照明占12%,熱工占39%(圖1)。因此減少能源消耗,需從這兩方面著手。如在本人負責設計的“皇庭丹郡”住宅小區項目中(近30萬平方米,已建成),住宅的平面均為南北通透,公共空間、私有空間均自然采光,有效地減少照明能耗,提高自然光的比重,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圖2)。照明方面的主要策略包括利用自然光,采用感應控制系統,換用節能燈泡等。其中利用自然光是被動式設計的主要方面之一,設計者可以通過選擇建筑朝向,確定開窗形式等實現建筑內部合理的光照分布,從而減少能源消耗。確認建筑朝向是建筑設計的基礎步驟之一。
首先分析所處基地的太陽軌跡(圖3),之后根據太陽軌跡的動態特征設計建筑物的外墻及開窗,以達到減少眩光和防止過度熱量進入室內的目的。其設計要點是根據不同季節的太陽位置,確定不同的采光方案。在遮陽方面,根據季節變化的入射角,確定相應的遮陽措施。以南向為例,開窗大小可以根據冬夏太陽的入射情況而定,以夏天遮擋陽光直射,冬天引入陽光為宜(圖4)③。東西向由于方位角較小,不宜使用水平遮陽,而應使用垂直遮陽,因此視野較差,在功能上可布置次要房間。而北向天光較為均勻,可按需求開窗并無需進行遮陽措施。熱舒適度方面,夏天主要為制冷能耗,冬天主要為采暖能耗,因此,夏天需減少室內熱量的吸收,冬天則相反,需減少熱量的流失,同時盡量吸收環境熱。這一熱量的來源,主要為太陽熱源,因此在考慮采光的同時,也要避免吸收或散失過多熱量。如在夏季,遮擋陽光的同時還應與自然通風結合考慮(圖5)。因此在方案設計的初期,還應考慮不同季節的盛行風向,利用成角度的盛行風與建筑朝向的相互作用,帶走室內多余的熱量,降低室內溫度,提高舒適度。另外使用不同的外墻材料也將達到不同的效果,如采用淺色木質構架與磚墻,都能使得室內溫度較為恒定(圖6),冬夏皆宜。如在本人負責設計的“農村商業銀行辦公大樓”項目中(130米超高層,中標項目,在建),標準層平面通過玻璃幕墻的折疊關系,東南向可導風入室,加強自然通風,西向的遮陽玻璃有效遮擋了日曬,提高室內舒適度,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圖7)。
感應控制系統是通過使用照度感應器,讓人工照明進行自動開、關動作的機制。照度感應器,是利用日光產生明暗變化作為開關的感應器,即當亮度達到某個設定標準時,感應器便會發揮作用。更為常見的是動作感應器,它針對人體放射的熱能進行偵測,在偵測區域內有人類活動便會自動點亮。由于只在必要時提供照明,所以燈具也能長久使用,且對于節省能源效果顯著④。節能燈節電效果也十分明顯,據專家測算,如果以功率為11瓦的高品質節能燈代替60瓦的白熾燈,不僅亮度提高20%-30%,還能減少耗電80%。在生命周期內,白熾燈,緊湊型節能燈和LED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不同。在相同的光量輸出的情況下,75W白熾燈的照明效率為12lm/W,15W節能燈照明效率為60lm/W,6W的LED照明效率為150lm/W。LED節能燈的工作壽命假定為25000h,在此工作時間內,分別耗費1盞LED節能燈,3盞緊湊型節能燈和21盞白熾燈。由消耗電力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為527克/千瓦時。三類燈具在25000h工作時間內排放的CO2如(圖8)所示,由此可見,LED節能燈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最低,普及使用將大程度降低人工采光的能耗。在“農村商業銀行辦公大樓”項目中,各種場所設置智能設備控制系統,光源采用光效高的T5三基色熒光燈、高效節能燈,誘導標志采用高效LED光源。節約用水方面,可通過裝設分流量衛生潔具,可感應水龍頭和中水利用系統來達到。其中,中水利用是指將生活用水,如洗衣,淋浴后的廢水收集,再使用于灌溉和沖廁(圖9)。分流量衛生潔具和可感應水龍頭已得到廣泛運用,但仍需使用者的正確配合,才能真正發揮效用。如在本人負責設計的“海峽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項目中(60米4萬平方米建筑綜合體,中標項目,在建),衛生器具配置均采用節水型衛生器具,公共衛生間設置自動感應龍頭洗手盆;設置了中水處理設備,洗浴盥洗排水回收至中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然后將其用于澆灌綠地、沖洗室外路面,洗車等;還設計了雨水回收利用系統,有效地節約用水,以達到可持續發展。廢物利用是對于可再生材料及能源的再利用,最為常見的再生材料為木材以及建筑骨料,可回收利用為再生地板,家具,鋪地,墻體等。能源方面,主要為太陽能和生物能,相應減少其他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如在本人負責設計的“福州兒童醫院病房大樓”設計中(80米高層,在建),集中熱水系統采用太陽能和空氣源熱泵結合的制熱系統,晴天時使用太陽能,陰天時采用熱泵制備熱水,節能減排效果明顯。并可大量減少電能源的消耗,節省了運營成本。(圖10)
2案例分析
綠色建筑的概念可延伸至規劃尺度,同樣是以兼顧可持續發展,維護環境為目的,這點國外的建筑師做得更到位。“20/20公園”即是一例(圖11),它位于荷蘭的一塊填海地上,以WilliamMcDonough“從搖籃到搖籃”的理念為設計主旨,充分考慮區域性生態連通性和現場生物多樣性,以及工作場所健康性。該方案將地區性垃圾處理系統、能源供應和水系統整合處理,消除了各種各樣的污染和浪費⑤。前期的環境數據分析包括觀測太陽路徑,測定風玫瑰圖,場地交通分析,生態整合和聯系等。通過分析,朝向方面,在荷蘭的緯度上,建筑最佳朝向為東偏北15度,使場地夏季減少太陽照射時間,冬季則最大化獲得太陽光(圖12);風向方面,選擇有利于通風和捕捉夏季盛行微風的建筑朝向,減少能源需求,場地景觀用于減緩冬季強風(圖13)。本案還采用能源,熱,廢物中和處理系統,將辦公室廢水和餐廳綠色垃圾送至中央處理系統現場集中處理,通過沼氣發電方式產生的熱量,為酒店提供加熱熱水能量(圖14)。另外還配備雨水和廢水處理系統,廢水收集后在現場統一處理,凈化后可作為中水進行沖廁(圖15)。在屋頂方面,主要鋪設了太陽能光伏系統和屋頂植被(圖16)。植被可以儲存及釋放熱能,防止溫度突變,綠色屋頂還可收集雨水,流入場地設置的儲存所以便再次利用。景觀設計方面,整合了室內,運河等多個要素,屋頂綠化和生態長廊與周邊環境相聯系,建筑體量與開放空間相交融(圖17)。通過建筑體量調整,使得室內可以看到運河。停車場的屋頂也做成景觀,與周圍環境很好的過渡,保持了綜合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3結語
隨著近年來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耗也在逐年增加,由此產生的碳排放,環境污染等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圖18)。針對這一問題,國內也開始推廣綠色建筑,以期通過合理設計及一些技術手段,實現建筑的節能減排。綠色建筑的數量在中國也逐年增長,2011年,通過評估的綠色建筑數量超過千座(圖19),盡管相對建設總量而言比例仍然很小,但增長的趨勢證明了綠色建筑的市場正在不斷擴大。推廣綠色建筑不僅是政府的職責,也是每一位公民的義務。目前,我國的建筑建設規模遠大于西方發達國家,消耗了大量的各種自然資源,長此以往,資源將被消耗殆盡。因此,每位社會成員有責任和義務為建筑節能和推動“綠色節能環保建筑”的發展出一份自己的力。綠色建筑能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污染,為使用者提供更舒適的環境,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手段和策略。每位設計者更應該在建筑創作中尋找平衡點,為社會和行業的發展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作者:溫蓓單位: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