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材料的符號化提煉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建筑中對材料的應用不僅包含了基本的實用功能,還包含這對文化符號的提煉。近年來,容易復制并且批量生產的現代建筑大量出現,但這種簡單的復制卻將中國建筑的傳統性與地域性的完全剝離出去。拉夫曾經說過:“很多人對自己家鄉的地理有一種親切感,而且他們能夠體會到那種維護家鄉的責任感。”一直以來,不少建筑師都試圖將傳統的文化和現代的文化進行有機和融合,其中不乏優秀實例。對傳統形式建筑物的內涵進行挖掘和提煉,對其材料的符號化提煉,能使設計出的建筑空間表現出更加深層的含義。
(一)尼洋河游客接待站接待站位于西藏林芝的尼洋河旅游景區,包括了漂流活動更衣室以及游客衛生間等一些功能。建筑師試圖運用大膽單純的色彩,抽象性的幾何形體和粗獷的西藏石材樸素的建造手段,通過當地藏民可以理解的方式,來探索西藏建筑文化的當代表達。接待站對藏區民居的傳統建造技術進行了采用和改良。混凝土基礎以上便是600mm厚的毛石承重墻體。大部分門窗洞口都深深地凹入墻面,洞口兩側的墻體作為扶壁墻在結構上增加了建筑的整體剛度,同時也減小了室內空間跨度,屋面采用簡支梁和檁條體系的木結構,局部跨度較大的木梁用200mm×300mm的木材拼合而成。阿嘎土是當地建筑中常常用到的一種屋面防水材料,屋面的卷材防水上面用150毫米厚的阿嘎土進行覆蓋,疏松的粘土在加水反復進行拍打,最后會形成可用的屋面防水層和保溫層。還利用阿嘎土的塑性在檐口內側拍打出檐溝,并用槽鋼加工的雨水口形成有組織排水。建筑師嘗試從這些鄉土技術中找出西藏最獨具特色的風格。
西藏的建筑物有一種直指人心的色彩感,因此建筑師也把顏色的元素放入建筑物的公共空間當中。接待站將西藏的礦物顏料涂刷在毛石墻面中,這樣一來就將顏色的轉化變成了空間的幾何轉化。從日出再到日落,來自各個方面和角度的陽光照射到洞口,并且從建筑中穿過,這時人們可以體會到不同的色彩效果。而且在這些色彩當中,包含了西藏獨有的風格,它們既是單純的,也是復雜的,將這些單純和復雜結合起來,對西藏建筑物進行了完整的詮釋。
(二)成都天空別院成都的天空別院是一個2萬平方英尺的企業會所,它包括了短期住房、辦公空間以及娛樂實施。設計師認為中國傳統的建筑最精華的部分在于景觀之間精妙的視覺聯系,以及互相流動的空間布局。因此,建筑從傳統民居中提取了庭院和坡屋頂這兩個本土符號。建筑內各功能區圍繞著多個裝著玻璃窗的院落布局,將光線、空氣和景觀引入空曠的室內空間。多中心的設計形成了多層次的空間,從一個庭院可以穿過其周圍的空間,看到其他的庭院,從而營造出豐富的視覺層次。
為了表達中國文化而又不至于陷入中式風格的傳統套路,建筑外部選用了本土建筑材料:陶瓦屋面以及灰磚外墻。天空別院由向內傾斜的坡屋頂所組成,隨著柔和曲線的起伏,波峰和波谷的變化給大面積的外墻帶來了抑揚頓挫的節奏。屋頂采用的陶瓦,除了采用傳統材料來表達文化符號之外,也利用不同瓦片單元的縫隙以及瓷磚精細的斷面來調整屋頂的平整度,從而實現扭曲的屋頂景觀。建筑外墻高度從11米到15米不等,磚墻基本上是基于朝向的紋理樣式實驗。外墻并非嚴格的東西向,但所有砌磚都保持了連續的統一朝向,從而產生了非常豐富的肌理表面(圖2)。同時,磚砌表面上的門窗洞口,嵌入了醒目的考登鋼材質的外八字結構(圖3)。鋼材的使用,將相對較小的開口統一成特別的圖形符號。而外八字的倒角,也呼應了屋頂的類型學符號,營造出獨特的建筑語言。
二、總結與體會
符號是信息的載體,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準確的把握符號系統,將經驗和見識編織到符號創意當中去,結合對本土材料的應用和改良,并且運用到現代的建筑空間設計當中,往往能夠創造出個性化、本土化的設計符號以及設計理念。
作者:秦曉彥高珍單位:中國西南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