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技術在城鎮化建設中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生態、人性的規劃設計
1.1自然、生態的城鎮總體規劃設計
城鎮是人類活動的結晶,而自然則是人類生存之本源,結合山水林田規劃城鎮空間是實現自然與人文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規劃應與自然、生態相結合,城鎮建設應充分采用“反規劃”的設計手法,保護山水林田,使其成為城鎮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城鎮規劃和建設中要首先確立生態系統的保護規劃,以指導對山水林田資源的保護、改善與開發等。捷克小鎮克魯姆洛夫則充分體現了自然與城鎮的完美結合(見圖2)。
1.2注重集約化的規劃設計
當前城鎮發展資源消耗加劇,人地矛盾突出。城鎮空間的無序蔓延,不僅造成土地資源銳減,還制約著城鎮內部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和集約效應的發揮。因此,在城鎮化的規劃設計中,應強調集約化的用地利用,通過提高土地開發強度或建設建筑綜合體等方式釋放土地潛在價值,充分利用好土地資源。
1.3人性化的城鎮空間設計
城鎮化,而非城市化。城鎮空間設計要特別注重人性化的尺度,人的步行要求,既要避免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嚴重等老問題,也要避免當前很多城鎮建設中大馬路、大廣場的形象工程建設。在歐洲國家的許多小鎮如:捷克的克魯姆洛夫(見圖3)等,為我們的城鎮化建設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適當的街道和廣場的尺寸,自然山水的融合,體現了城鎮空間的親切。而這種親切,自然的城鎮空間又為它帶來了發達的旅游業,“產城一體”在這里得到完美詮釋。
1.4城鎮風貌保護的建筑設計
城鎮化建設應避免“千鎮一面”的現象,充分融入地域文化。傳統的城鎮肌理和風貌文化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結合自然和人文條件而慢慢形成的,在新城鎮化建設中要加以保護和發展。四川的民族文化和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帶來了地域文化豐富多彩,地域文化應從自然環境、文化環境、空間色彩、建筑材料等多個層面融入到城鎮建設中(見圖4)。城鎮建設應加強風貌的設計,以構建城鎮特色為主引導城(鎮)區的城市設計,組織編制特色地區、重點地區的城市設計,培育若干集歷史文化、自身特色、現念于一身的特色城鎮風貌。
2低碳、生態的節能技術
生態建設是城鎮化建設可持續化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必須注重低碳和生態建筑技術的運用。
2.1被動式建筑生態節能技術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四川傳統民居蘊含了許多生態節能的經驗:建筑因地制宜,良好的朝向選擇帶來了自然通風和采光,獨特的川西林盤平面布局,改善室內溫濕環境質量,營造了怡人的建筑環境。被動式建筑設計技術是通過合理規劃、平面布局、朝向選擇以及圍護結構構造等建筑設計的方法來實現的,不采用或盡可能降低空調和采暖設備的利用。比如: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川西高原地區,大力推行被動式太陽能建筑,實現無能耗的采暖;氣候濕熱的夏熱冬冷地區采取誘導自然通風、增設遮陽等被動式技術。被動式的建筑節能技術一勞永逸,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卻可以節約能源50%以上。被動式建筑設計技術有效、生態、低成本,是當前城鎮化建設中必須大力推廣的建筑技術(見圖5)。
2.2利用再生能源的節能技術
四川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淺層地熱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
2.2.1淺層地熱能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源熱能,在建筑使用時常稱為地源熱泵技術地源熱泵空調技術是一種使用地熱能的高效節能、環保型的技術,利用貯存在地下巖石和流體中的熱能,可以為建筑物供熱和制冷。地源熱泵系統分地下水熱泵系統、地表水熱泵系統和土壤源熱泵系統3種形式。四川省部分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豐富,為地下水熱泵系統和地表水熱泵系統的應用提供了有利條件。土壤源熱泵系統則適用于冬季需要采暖、夏季需要空調的地區(見圖6)。
2.2.2川西的太陽能較為豐富,但是利用效率較低,可以適當考慮在當地的建筑中推廣使用太陽能采暖和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太陽能采暖分為被動和主動兩種形式。被動式太陽能采暖在上文已經提到。而主動式太陽能采暖是通過高效集熱裝置收集獲取太陽能,然后由熱媒將熱量傳送至建筑物內進行分配使用,達到利用太陽能“低能耗”采暖的目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是當今利用太陽能發電的主流。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輻射能轉換為電能(見圖7)。太陽能光伏發電具有安全可靠、無噪聲、無污染、能量隨處可得、維護簡便、規模大小隨意、方便與建筑物結合等特點,無論城鎮建設規模大小,只要地理位置和日照條件許可,都可推廣應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
2.2.3生物質能發電技術生物質能是指生物周而復始、自然生長所帶來的物質能量,具有一定的可再生的特性,是四川的優勢資源之一。生物質能發電技術作為農作物秸稈及荒地柴薪的高效利用方式是近年發展極快的應用技術,它是火力發電的一種特殊方式。生物質能發電技術對于農作物秸稈及荒地柴薪統一回收處理,保護了自然環境,惠及千家萬戶,在城鎮化的建設中前景廣闊。
2.3節約水資源的雨水收集技術
雨水是一種相對潔凈的水資源,而四川地區年降雨量:1000~1300mm,可利用雨水資源:5.0億m3,并且占全省年總用水總量的19%。如何有效的利用城鎮雨水資源是水資源技術的重要環節。雨水利用規劃應以雨水收集、雨水入滲、調蓄排放等為重點。科學的雨水收集技術系統是維護自然界水循環環境的需要、節水的需要、修復城市生態環境的需要、抑制城市洪澇的需要(見圖8)。
3安全、環保的建造技術
3.1保障建筑安全的抗震技術四川是一個地震頻發地區,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減少建筑的地震破壞,避免人員傷亡,減少經濟損失是我們的目標。抗震技術分為:隔震和消能減震技術兩大類。1)隔震:通過在房屋基礎、底部或下部結構與上部結構之間設置由橡膠隔震支座和阻尼裝置等部件組成的具有整體復位功能的隔震層(見圖9),以阻止水平地震作用向上部結構傳遞,從而達到減弱結構地震反應的效果,在美國、日本等多震國家廣泛應用。2)消能減震:在房屋中設置消能器(見圖10),通過消能器的相對變形和相對速度,以消耗輸入結構的地震能量,達到預期防震減震的要求。
3.2保護水源安全的污水回用技術四川是我國兩條大水系(長江、黃河)的上游水源保護地,加強水資源直接循環利用,減少排放是水源上游城鎮的職責。污水的回用技術(中水系統)主要是對污、廢水進行過濾消毒后,可作城鎮綠化、冷卻循環水補水、景觀用水、洗車用水、自來水水廠的水源。中水技術加強了水資源的重復利用,減少了污水排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極大的幫助。
3.3固體廢物的分類回收和處理技術當前,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劇、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商品消費量的迅速增加,國內外城市垃圾的排放量也隨之增加。不斷增長的城市生活垃圾不僅影響著城市環境,也危害著居民的身心健康,成為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之一。就我國現行的生活垃圾而言,其成分一般分為4類:可回收垃圾、廚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廚房垃圾可通過綜合處理回收利用,可以減少污染。有害垃圾需要特殊處理,以確保環境安全。固體廢物的科學處理可有力地加強環境和水資源的保護,對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建設有重要的意義。
4結語
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是城鎮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其中建筑技術的支撐是極其重要的,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進一步推進和建筑技術的科學運用,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有極其積極、美好的前景。
作者:城鎮化建設課題組單位:中國建筑西南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