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設工程資質管理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上海建設科技雜志》2014年第四期
1政策導向和慣性思維對資質管理的影響
(1)現行資質管理制度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在資質與經營范圍緊密相關的情況下,無論是設計、施工還是其他建設工程企業,唯有不斷地謀求高資質多專業,才能得以拓展企業的經營業務。這些導致企業一味地追求做大、做強,而不安于做好、做專,分散了企業管理的精力,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起碼的資質要素也讓企業背負了沉重的人力成本,不利于行業的發展。(2)現行資質條件下的普遍掛靠現象。當資質等級與企業的經營能力成正比時,資質就成了企業的生產資料之一。由于資質門檻的存在,資質也就自然成為了稀缺資源,這就為“尋租”提供了機會,資質掛靠也就應運而生了:一種情況是當企業資質等級低于擬承接項目的等級時,為規避超資質承接業務的違規行為而采取了“掛靠”行為;另一種情況是當沒有資質的企業或個人,因為有機會承接到業務,于是亦選擇了“掛靠”方法。這種行業內普遍存在的依附性“掛靠”行為,形成了高資質企業一頭獨大的倒金字塔結構,對建筑市場的正常經營產生了很大的危害。(3)企業經營范圍限高不限低,不利于低資質企業生存。現行資質條件下,除了特級施工總承包企業的經營范圍有3000萬元的下限之外,其它如設計、勘察、監理、造價咨詢、招標等資質的業務經營范圍均不設下限,高資質企業大小項目均可包攬鯨吞,影響了低資質企業的生存環境。(4)慣性思維對資質管理的影響。從計劃經濟逐步走向市場經濟,人們的思維方式還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對企業的要求始終脫離不了“高大全”。于是,資質等級高、企業規模大、專業資質齊全的綜合資質,不期而然地成了企業繼續發展的普遍追求,也是社會對企業不言而喻的潛在期望。似乎“高大全”就是誠信、就是技術、就是管理水平,以致讓中小企業喪失信心,只能從旁門左道中尋求生機。
2資質管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2.1企業缺乏誠信面對日益嚴格的政府管理措施,企業不是從根本上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而是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博弈。譬如:(1)提供虛假證明。其中,部分可能是個人行為,而企業并不知曉,但更多的是企業與個人聯手作假,甚至還包括業主、兄弟企業參與出具虛假證明,欺瞞政府。(2)提供虛假的職稱證書。由于沒有權威部門對職稱證書真實性進行鑒定,所以查證手段有限。有的企業通過種種途徑取得虛假職稱證書,以蒙混過關。(3)社保聯網的無奈。由于申報資質或動態核查時要求提供近1個月(或3個月)的社保憑證,所以為滿足資質條件,為技術人員臨時繳納社保金便成了一些企業應對社保查證的手法。其中,為繳納社保金而簽訂的合同雖是假的,但無法查證,而社保憑證和聯網信息的驗證卻是真的,讓管理部門甚感無奈。
2.2存在制度設計與政府管理的原因我們的制度設計,總不免高標準嚴要求,以致于在執行上往往不能如愿。其間,雖有國民素質的問題,但在很大程度上也與有關政策導向有關系。(1)“掛靠”也是一種造假行為,應該屬于資質管理的非正常衍生現象。其原因是制度設計的不公平導致高資質企業的壟斷和鯨吞,影響了低資質企業的生機。低資質企業為謀求生存,利用制度缺陷變通經營手法,掛靠高資質企業從事經營活動,迎合了部分高資質企業利用資質的稀缺效應進行“尋租”的潛在愿望,從而形成“掛靠經營”。(2)建[2001]82號建筑業企業資質等級標準中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企業資質等級標準,一級資質標準第2條規定:“企業有職稱的工程技術和經濟管理人員不少于300人”,控制的手段是社保繳納憑證。事實上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很多企業不會僅僅為了滿足“標準”的要求,而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去配備300個技術、經濟管理人員。如果一個標準的出臺有大量既有資質企業沒有達到標準要求,那么這項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就值得質疑。(3)建設部令第149號工程造價咨詢企業管理辦法第二章“資質等級與標準”第九條第(二)項、第十條第一項:“企業出資人中,注冊造價工程師人數不低于出資人總人數的60%,且其出資額不低于企業注冊資本總額的60%”。當時出臺的2個60%規定實施至今,與企業的實際情況越來越不相適應。為了滿足資質標準,一些企業采取了實際出資人與工商登記出資人不一致的“假面出資人”對策,其產權不明晰的結果往往造成企業內部的經濟矛盾,甚至訴諸法律。(4)國有大型企業有發言權和影響政府決策的能力,因此很多政策法規和標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偏向性。即使在政策法規中沒有偏向,但在管理實施過程中,也會有較大的差異。如原建設部建筑市場管理司某領導曾說:“一級企業假如能承建28層以上的樓房,那么12層以下的就不要插手,讓二級企業來做,這樣干脆把市場分開,讓不同等級的企業在不同的等級上競爭,這在國外和香港地區也是有先例的。但當時大企業不干,我也是從大企業出來的,就遷就了他們[1]。”反之,民營企業或中小型企業因為沒有話語權,其實際利益就很少被顧及到,無奈之下難免弄虛作假。(5)長期以來,政府大一統的管理思想,強勢的行政管理體制、繁瑣的行政審批程序、固有的行政思維方式弱化了政府引導企業良性發展的服務功能,使企業資質異化成為從業的敲門磚。管理部門的要求與企業實際狀況存在巨大差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做法,使管理實效大打折扣。
3對策
資質管理制度的制定,應以“信用經濟”為導向,以道德為支持,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行業良序為目標,營造依法守信、富有契約精神的行業氛圍,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滿足社會對行業發展的要求。
3.1強化資格,弱化資質資質管理的出發點是“管住了企業,就等于管住了個人。”通過對企業的控制來保障工程的質量、安全。“從《建筑法》及《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的法律責任規定看,建筑企業違法的后果由該企業承擔,沒有對個人責任進行追究的規定。從法律調控社會民事行為的主體看,……如果法人、其它組織承擔了最終的法律責任,則對個人而言,它無疑是一個保護罩,個人在這個保護罩下可以任意胡為卻不受法律追究[2],而事實上,企業的行為是在個人的影響或控制下產生,國際上執業注冊制度的施行與管理,通過對注冊工程師個人行為的控制,管住了“人”,實際上也就管住了企業。此外,資質管理制度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入門管理,所有資質標準、規定企業的注冊資金、專業技術人員數量、技術裝備等內容,只能靜態地代表某企業申報資質時的情況。因此,無論是行業發展的趨勢,還是政府管理的模式,都應該強化個人的執業資格,以資格管理為導向,注重執業注冊人員長期的誠信表現。
3.2資質管理體系的完善現行的企業資質管理體系,包括《建筑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以及設計、勘察、施工、監理、造價咨詢、招標的《資質標準》、《資質管理規定》,乃至《資質管理規定實施細則》等,這些均由建設部頒布,大包大攬,不免有些力所不逮。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簡政放權的精神,資質管理應從完善制度設計,增強行業自治,落實政府監管等方面形成體系,并不斷予以完善。應秉承制法從寬,執法從嚴的指導思想,形成的標準、法規不宜一味強調高標準嚴要求,更要避免“高大全”的傳統導向。
3.3資質標準的完善(1)企業注冊資本金。根據上海自貿區“除法律、行政法規對公司注冊資本實繳另有規定的外,其它公司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的做法,建議在資質標準中推行注冊資本金的認繳,以明確企業與企業股東的有限經濟責任,降低資質準入門檻,為專業人士創建小企業提供便利。(2)工程技術與經濟管理人員的數量。在資質標準中,應強調執業注冊人員的數量,除了與本專業資質相應的專業注冊人員外,還應有一定數量的其他類別的執業注冊人員,如施工總承包企業,除注冊建造師之外,還應有注冊造價咨詢工程師、注冊結構工程師(分一、二級)或其它相應執業注冊人員。設計企業、監理企業等其他企業也類似。高低資質間的執業注冊人員的數量差距要大。減少工程技術人員與經濟管理人員的數量,給企業更多的自主權。(3)承接業務范圍的規定。依照香港“對于政府工程和公共工程來說,承建商分為兩大類,一般類和專業類。一般類又分為五類:建筑、道路及渠務、地盤整理、海港、水務,五類中每一類又分為ABC3個牌照或BC2個牌照。以道路及渠務為例,A牌的企業不能做超過2000萬港元的工程,B牌的企業只能承接2000~5000萬港元的工程,C牌則只能承接5000萬港元以上的。”的做法,資質標準承接業務范圍中,進一步細分市場,使高低資質企業各有其生存、發展的空間,而不再謀求“掛靠”的尋租行為。讓低資質企業安于自己的小企業地位,從而構建金字塔式的行業穩定結構,培育專業人士的創業精神,鼓勵創業。(4)資質等級的劃分。資質等級的劃分應有利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既能滿足大型國企的利益,同時保障民營企業的生存發展,形成一個市場、不同機制、各有所為、各得其所的雙贏局面。盡可能避免產生大企業壟斷趨勢的資質條件,以避免高資質企業的鯨吞現象,保護中小企業生存發展,鼓勵中小企業做好、做專。
3.4強化資質的動態管理資質的動態管理宜分為行業自治與政府監督兩方面。(1)行業自治的動態管理。行業協會應真正發揮其作用,一是為企業服務,二是行業自律,三是企業與政府間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就資質管理而言,行業自律至關重要,行業協會應指導并督促企業就標準與法規所規定企業的經營業績、專業技術人員數量、注冊資金、技術裝備,以及企業管理制度等內容實施動態的自律,有組織地抵制那些弄虛作假、不誠信企業,確保行業健康發展。(2)政府監督的動態管理。政府管理部門將動態核查作為日常監管的常態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多部門、多渠道加大與相關部門的數據聯網和共享,通過對企業的注冊人員、技術骨干人員等數據的實時比對,并將動態核查處理結果,包括整改、撤回、撤銷資質證書的名單向社會公布,從制度上確保企業的從業人員符合資質標準要求。
3.5企業誠信記錄將企業弄虛作假等欺瞞行為列為“紅線”,任何企業都不可觸碰。在企業提交的申報資料中,一旦確認企業有造假行為的,即按規定予以處罰,并記錄誠信檔案,實現信息聯網,與招投標、質量監督等部門聯合一起,讓不誠信企業處處受阻,形成強大的社會壓力,增加不誠信企業的違法成本。4.6企業的法律責任企業資質管理中的法律責任,是企業失信引發的對于經濟社會潛在的道德風險,因而,只有讓處罰充分體現企業失信的成本,罰得該企業從此遠離本行業,才會對社會、對行業、對企業具有警示作用,也才能讓人們敬畏因失信而受到的法律責任,進而意識到自我約束的客觀必要。唯此,才有利于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實現理想的資質管理效應。
4結語
中國共產黨黨章明確指出“必須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正如同有了參天的喬木、低矮的灌木、纏繞的藤本植物、一歲一枯榮的草本植物以及依附性的菌類植物,乃至苔蘚、地衣等低等植物,才構成壯闊的森林“交響曲”,得以調節環境氣候,養育并進化了人類一般。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應該是多元經濟的組合,而這種多元經濟是由形形色色、大小各異的企業所組成。其中,企業的數量隨企業規模的增長呈遞減的趨勢,企業越大,數量越少,從而形成上小下大的金字塔,這個金字塔的底座越大,結構就越穩固。經濟社會理想的企業布局是如此,行業結構同樣也應該如此,我們資質管理的目標理所當然亦當如此。
作者:沈珉單位: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業務受理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