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成功教育農村教師教學改進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但農村初中教師的教學行為改變較小。我校基于“成功教育”的發展方向,通過優化人文環境、拓展成長渠道、完善績效考評等策略,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取得了一定成就。
關鍵詞:成功教育;教學行為;效能
新課程實施以來,“以學生發展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等教育理念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然而,不少農村初中教師的教學行為仍沒有太大改變,學生的學習缺乏主動性,師生的教學關系與互動方式僵化而單一,課堂教學品質不盡如人意。我校基于“成功教育”的發展方向,從成功教育視角來研究教師教學行為改進問題,對“農村初中教師教學行為改進”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在促進師生與學校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
一、優化人文環境,提增文化“認同感”
教師的文化認同,是實現教師教學行為改進的精神動力,更是一所學校興旺發達、不斷進步的文化基礎[1]。基于農村初中教師教學中表現的職業倦怠、情感失范等不足,我們在借鑒、審視、運用已有的教師教學行為改進路徑的同時,從學校角度不斷尋找教師教學行為改進的文化理由。通過繼承和發揚學校優秀文化傳統,結合特色文化建設,為農村初中教師教學行為改進提供新的著力點。
1.發掘優秀傳統文化,讓美德成為教師的精神動力
學校精神是學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孕育而成的,根植于學校文化之中,又是每一所學校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20世紀90年代,我校確立了“開發潛能,發展個性,實現價值”的辦學理念,以“三多個性教育”發展學生特長。學校曾被評為江蘇省模范學校,獲得“蘇步青數學教育成果獎”,被譽為“沖擊國家理科試驗班的搖籃”,在辦學史上創造了無數個奇跡。成績的背后是廣大教師“起早摸黑”“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愛生如子”“以校為家”的愛崗精神。至今,學校仍有很多教師甘愿辛勞,不計報酬地默默奉獻。同時,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這種優良傳統與積極探索、更新觀念、變革教學的創造性活動不斷融合,正日益成為廣大教師投身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強大精神動力。
2.營造人文生態景觀,讓校園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
校園人文氣息是學校辦學品位的重要標志,也是學校精神風貌的具體體現。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我校圍繞“發展即成功”的教學理念和成功教育辦學特色,強化了學校人文生態景觀的建設。“千帆相競,不進則退”。學校加強了奮進石、桃李亭、登峰橋、爭妍橋等物型文化的打造,激勵每一個師生在成長道路上不斷奮進、勇攀高峰;學校櫥窗“和諧、文明、求真、創新”的校風、“協作、愛生、求精、嚴謹”的教風和“勤奮、守紀、求實、進取”的學風,與“成功教育”等特色文化元素輝映融合,成為桃中人奮發向上、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和價值追求。
二、拓展成長渠道,提升職業“幸福感”
教師的價值取向對其教學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受辦學條件差、工資待遇相對城鎮學校低、學生整體素質不高等客觀因素的制約,特別是在部分地區,把考上重點高中的學生指標、班級平均分作為評價教師的重要指標,致使部分教師內心逐漸失衡,職業幸福感也隨之喪失。所以,農村初中應不斷引導教師正確認識與全面挖掘自身的職業價值,鼓勵教師在潛能發揮中、在專業成長中增強職業幸福感。
1.確立職業發展起點,讓專長發揮教師的最大潛能
隨著鄉村骨干教師培養計劃、“名師工作室”等農村師資培養模式的興起,使得許多新教師走上工作崗位后就已經具備了樂觀可及的職業發展潛能與空間。從學校層面看,要善于發現教師職業發展過程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幫助教師找準職業發展起點,確立職業發展方向。有的教師平時能說會寫,在教育科研方面具備一定的特長;有的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較好,教學基本功扎實;有的善于做學生思想工作,班級管理能力較強。針對教師的不同個性與特長,我們在給教師分配教育任務時,常常在聽取群眾意見、充分了解其興趣特長的基礎上,盡可能給予其合理安排。同時,對不同對象提出了五年爭當“新秀”、八年爭做“能手”、十年爭當區級以上“帶頭人”的職業發展目標,激勵教師自發、主動地投入本職工作,發揮個人最大潛能。
2.創設優質學習機會,讓培訓成為教師的最好福利
“獨行快,眾行遠。”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需要整體優勢的發揮與團隊合作的力量。由于師資年齡結構的不均,特別是農村學校仍有很多20世紀八九十年代民辦代課轉正的教師,學科專業能力不強,跨學科能力更差。科技、勞技、音樂、美術等學科老師奇缺,很多時候需要其他專業的教師兼任。針對這種實際,一方面需要加強普惠性的、大面的專業技能培訓,另一方面還要加強針對性的、小眾的跨學科的專業培養。為促進教師的教學行為改進,我們學校先后邀請區教研室、教科室等領導、專家來校指導,校長、分管校長帶頭開展有效教學研究展示活動;同時積極組織教師跨學科參加遠程非學歷培訓,培訓經費由學校公用經費支出,教師專業能力得到提升。
三、完善績效考評,提高教學“效能感”
“成功是成功之母”效能感是一個評價機制問題,也是實現教師自主發展的原動力。從成功教育的視角來實現教師教學行為改進,一要不斷提升對“發展即成功”的認識,增強自我效能信念;二要擺脫傳統的教學評價觀,既要相互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比較學生的德行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素養的提高;三要注重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適時促進教師自我反思,建立良性、有效的效能評估機制,充分發揮效能評價的激勵作用。
1.改革教師評價體制,凸顯教師評價的發展功能
農村初中教師評價應擺脫原有的功利性和獎懲性功能,突出評價的導向性、發展性、激勵性功能,促進教師教學行為改進。多年來,我們學校堅持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從教書、育人兩個層面對教師進行考核、評價,為每一位自覺加入教育科研行動的教師訂閱專業教學雜志;通過微信平臺開展“老師滿不滿意,你說了算”的社會公眾調查,對在立德樹人過程中師德表現突出、教學實績優秀的教師進行表彰與獎勵。同時,鼓勵教師積極開展行動研究,不斷反思和糾正自身的教學行為,并把教師的改進成果作為學校獎勵性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
2.構建教學行為標準,尋找行為改進的合理參照
農村初中教師由于習慣性思維的限制,在從理念到行為的轉化過程中,常常會無所適從。對此,必須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指標體系,為農村初中教師的教學行為改進提供一個可參照的標準。我們根據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性意見,出臺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基于目標導向的活動教學”課堂模式。要求各備課組根據該范式,結合不同階段的教學實際,就新授、復習、講評等構建不同的變式。同時加強集體備課,要求備課組組長根據課程設置的課時協同備課組成員,編寫好相應的“導學案”,以供全體備課組成員共同使用。積極推行“開門聽課”制度,允許所有教師進門聽課、巡課。結語“教學是為人的活動。”農村初中教師由于辦學條件的限制、薪資水平的束縛、教學壓力的羈絆,其教學行為的改進是一個復雜且系統的工程。我們從成功教育視角出發的研究活動取得了一定成就,希望對同類學校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努力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嚴海強.試論基于成功教育的課堂教學行為施行過程優化策略[J].數理化學習,2015,(06):27-28.
作者:沈為群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桃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