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教師閱讀動機分類及實證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大學教師閱讀動機分類方法缺乏理論依據的情況下,以計劃行為理論的框架為基礎區分出閱讀態度、社會規范、行為可控性三個維度,并構建了測量量表,通過檢驗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發現所開發的量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實現了對大學教師閱讀動機進行有效分類的目的。
關鍵詞:閱讀動機;計劃行為理論;動機分類
大學教師肩負著傳播專業知識以及正確價值觀的重要使命,課堂教學效果的保證除了依靠其經驗進行課程組織、周密的教案設計等因素,更為關鍵的環節是知識信息量的儲備。紙質媒介形式的閱讀是擴充知識量與更新知識結構的主要形式。大學老師的閱讀行為兼有工作與生活的雙重性質。在已有的研究文獻里并不缺乏以閱讀動機為主題的研究,但針對大學教師閱讀動機的調查研究卻從未被關注。因此,本研究試圖構建一個理論分析框架來解構大學教師閱讀動機的結構維度,并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數據進行模型的驗證,為后續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礎,對教學管理實踐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閱讀動機相關的文獻回顧
閱讀動機源自于心理學研究領域中的學習理論,被定義為讀者閱讀的主觀意圖,直接驅動讀者閱讀行為的內在力量,激勵和指引讀者進行閱讀的一種心理需求。它具有喚起讀者閱讀行為、強化閱讀過程、提高閱讀效率的作用(張必隱,2004)。閱讀動機作為閱讀行為的內在原因,如何對其進行測量是理論研究上的關鍵問題。國外學者Guthrie和Wigfield最早在1995年針對兒童群體編制出閱讀動機量表,原始量表包括80個題項,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萃取出閱讀動機的11個基本構成維度:閱讀效能(readingefficacy)、挑戰(challenge)、好奇(curiosity)、藝術享受(aestheticenjoyment)、重要性(impotant)、認知(recognition)、學分(grades)、社交(social)、競爭(competi-tion)、順從(compliance)、閱讀逃避(readdingworkavoid-ance),最終的量表剔除26個題項,保留54個題項,他們還使用量表進行了跨時點的重復測量,驗證了其量表的可靠性;但他們的量表缺乏理論依據,只是在調查數據的基礎上運用統計分析技術對閱讀動機進行了分類而已,因此并不能進行理論驗證和解釋。Schutte和malouff在2007年編制出成人閱讀動機問卷,共包括21個題項,區分出閱讀的自我構建、閱讀效能、獲取認同、追求卓越四種動機。后續一些針對閱讀動機的探索,在調查對象選擇上仍以兒童、青少年為主,也沒有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筆者認為阻礙研究難以取得進展的根源是未尋求合理的理論作支撐,導致閱讀動機分類的研究缺乏統一的分析框架,分類結果也無法驗證的局面。
閱讀動機量表的開發需要在行為科學的相關領域中尋找其理論基礎。動機是指導將來行為的推動力,心理學家最早提出動機本能論,認為動機由遺傳決定而非后天習得,但人類行為的復雜性讓動機本能論的缺點暴露無遺。閱讀顯然也不是人類的無意識行為,其動機不僅來自于內在驅動力,還植根于更為復雜的社會學習過程。從本質上看,閱讀是人類加工處理信息的決策及行為過程,目前被很多社會科學研究普遍用來解釋人類行為的理論是Ajzen提出的計劃行為理論(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在他提出的模型里,實際行為由行為意圖來進行解釋,而行為意圖的前因變量是行為態度、主觀規范以及知覺行為控制。按照計劃行為理論的邏輯,閱讀動機可也圍繞從這三個方面展開來構建模型。首先在行為態度角度,應該考量個體對閱讀的情感、認知以及行為傾向,Guthrie和Wigfield開發的閱讀動機量中的藝術享受、重要性、順從、好奇均可歸為這種動機類別,并命名為閱讀態度;在主觀規范角度,認知、學分、社交、競爭可歸為主觀規范類別;在知覺行為控制角度,可將閱讀效能、挑戰性、閱讀規避歸為一個類別,并命名為行為控制。本研究以此閱讀態度、外部規范和行為可控性為三個主要維度,構建測量大學教師閱讀動機的測量模型,對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進行驗證,在模型檢驗的過程中還要進行必要的模型修正。
二、研究設計與數據處理
(一)量表的結構Guthrie和Wigfield在1995年開發的閱讀動機量表包括82個原始題項,通過因子分析萃取出11個公因子,并刪除25個題項,最終量表保留57個題項。但他們未探討這些公因子之間的關系,本文在計劃行為理論的指導下,把11個公因子重新歸為三個類別,量表中每個題項的內容進行翻譯,囿于量表包含的總題項數過于龐大,無法詳細地進行逐一陳述。
(二)數據來源和樣本描述向大學教師發放調查問卷一共收集到樣本235份,剔除無效問題7份,最終保留有效問卷228份,男性教師115人,占50.4%,女性教師113人,占49.6%;本科學歷34人,占14.9%,碩士學歷131人,占57.5%,博士學歷63人,占27.6%。各題項數據的偏度和峰度均在理想范圍之內,符合正態分布假設,適合進行統計推斷分析。
(三)信度與效度檢驗首先,每個變量進行信度檢驗,對于信度狀況不理想而且包含題目數量在三個以上的變量,按照項目總計統計資料的建議對題項進行刪減。雖然原始量表的信度水平都仍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但經過調整后,量表達到了更為理想的信度水平。但有變量中的學分,盡管信度水平處在可接受的下限水平,由于沒有改進的空間,就不做任何調整。
(四)閱讀動機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相關分析是研究變量間相關性的數理統計方法,可得到各變量之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以此來驗證變量間的相關關系。只有在相關系數顯著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其他形式的統計分析和處理。通過對本研究涉及到的主要變量進行雙變量相關系數分析發現,變量之間兩兩都是顯著相關的。但由于好奇、競爭、閱讀規避最終未納入分析,所以未納入分析,僅對閱讀效能、挑戰性、藝術享受、重要性、順從、認知、社交、學分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報告,除學分與重要性在p=0.05水平上顯著之外,其他任何兩個變量之間均在p=0.01水平上顯著。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三個公因子,即閱讀態度、主觀規范和行為控制,跟構建設想完全一致。但好奇、競爭、閱讀規避三個變量未進入任何一個公因子,因此在閱讀動機測量上可不予考慮。從統計分析結果看,計劃行為理論模型課作為閱讀動機分類的依據,整體擬合效果較為理想。
三、研究結論
本文針對大學教師閱讀動機測量在理論上缺乏指導,測量方法不統一的問題進行探討。在計劃行為理論的框架下,將閱讀動機劃分為閱讀態度、主觀規范和行為控制三個維度,所構建的模型得到了數據支持和驗證,該模型的構建改善了大學教師閱讀動機測量方法的信度和效度水平。
作者:張江峰 單位:云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