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口語體文學饑餓游戲的翻譯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紅蜻蜓》2017年第Z1期
摘要:長久以來,口語體與書面語之間的差別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是我國翻譯界感興趣的話題之一。相較于書面體,口語體是一種文學中的新形式,有其自身特點,而目前涉及口語體翻譯的研究較少,尤其缺乏關于口語體特征及相關翻譯策略的研究。因而本文將從口語體文學的特征以及翻譯策略入手,探討口語體的翻譯問題。
關鍵詞:口語體文學;《饑餓游戲》;翻譯
引言
嚴復提出“信、達、雅”翻譯標準以來,雖然人們對其中“雅”的理解有很大分歧,但一致認為“雅”字與文體有關。張弓(1963:76)將漢語語體劃分為“口頭語體”和“書面語體”兩大類,并被后來的研究者所接受。鄭頤壽(1993:83)認為語體分類要“多層次、多序列的劃分”,其中的第一層次分為口頭語體和書面語體,第二層次為演講體、討論體和談話體。口語體文學松散、自由,其生動、幽默、通俗易懂的文體風格給文學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口語體文學《饑餓游戲》由美國女作家蘇珊•柯林斯創(chuàng)作。該小說自2009年問世以來,便收獲無數(shù)獎項及好評。該作品是一部青少年科幻冒險小說,也是一部反烏托邦小說,講述了在北美洲這塊廢墟大陸上,有個新興國家帕納姆,國內有一個富饒的行政中心凱匹特以及十三個行政區(qū)。由于凱匹特的高壓及殘暴統(tǒng)治,各區(qū)發(fā)動起義,結果第十三區(qū)被鎮(zhèn)壓并消滅。為了懲罰反叛者,且震懾國民,帕納姆統(tǒng)治者每年逼迫十二個行政區(qū)交出12歲至18歲的少男少女各一名,投入一年一度的“饑餓游戲”,并以電視實況轉播。對于凱匹特來說這是一個節(jié)日,對于其他十二區(qū)來說確是羞辱與折磨。參加競賽的24個“貢品”只有相互廝殺才能存活,而代替妹妹參賽的女主角凱特尼斯聰慧美麗,受到觀眾的追捧。她在這場“游戲”中不向現(xiàn)實屈服、不斷反抗,以其強烈的求生意志在殘酷的生存游戲中戰(zhàn)勝了一切困難,最終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中。至今《饑餓游戲》已被翻譯為了35種語言。本文將基于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耿芳的中國大陸譯本(柯林斯2010),探討翻譯中的口語體的特點及翻譯策略。
1.《饑餓游戲》的語言特色
《饑餓游戲》這本小說最大的語言特色就是用詞較為口語化,且大量使用斷句與分句對情節(jié)進行描述,這些都是因為其潛在的目標讀者是青少年,然而,這亦給翻譯帶來了一定的限制與要求。口語體文學作品在現(xiàn)代文學中作為一種反叛出現(xiàn),其表達方式并非全盤照搬日常話語,而是選用口語中明快的、極富表現(xiàn)力的語言形式作為其獨特表現(xiàn)(芮雪梅2012)。在這類文學作品中,僅僅點綴幾個口語詞是不夠的,將小說寫成口頭話語的原聲記錄也是過猶不及,而蘇珊•柯林斯的這部小說正是結合口語體和文學語言兩者優(yōu)點的一個成功的嘗試。本章將在《饑餓游戲》原文中探索譯本語言特征。
1.1詞匯特征
從詞匯角度來看,口語中常使用具有明顯口語體色彩的詞匯,比較通俗、明快、淺顯、簡短、易懂。英文口語體多用源于Saxon語源的詞匯、動詞短語,大量使用er、mm、um、umhum這類語氣助詞;還常常在話語中添加諸如well、youknow、yousee、Imean等插入語(湯君2000)。有時為了表達得更為委婉,口語中還常使用副詞kindof、sortof等模糊詞。
1.2句式結構簡單,多用短句
研究者們共同認為,這類作品口語體語句簡略。如在口語表達中多用短句、少用長句,不完整句子多,句子結構較簡單,因而作者即使表達較為復雜的內容也盡量不用長句,即多層次修飾語的句子運用較少(幺書軍2004)。在《饑餓游戲》中,作者大量使用短句,一是與作者的風格以及時代相關,二是為了降低年齡偏小讀者的閱讀困難,所以小說中盡量不使用結構復雜的長句,其一可以制造出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其二能增強小說的緊張感。
2.《饑餓游戲》的翻譯策略
2.1口語體語言的口語化翻譯
小說中,口語體交流主要通過人物對話實現(xiàn),它架起了作者與讀者溝通的橋梁,是作者最常用的方式,常以塑造人物形象、彰顯人物個性、實現(xiàn)交際任務為目的。小說家經(jīng)常使用直接引語來加強真實感,以縮短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距離(劉艷芝2008)。小說的對話片段當然主要采用的是口語體,此處將以小說的對話為例,說明口語體的口語化翻譯策略。
2.2尊重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翻譯時尊重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聞其言而知其人’就是這個道理”(王春霞2011)。小說中,人物會話可陽春白雪,可下里巴人,這都是作者通過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2.3譯文修辭翻譯應符合目的語讀者習慣
Nida(1993)曾提到,翻譯是交際,它取決于聽/讀者從譯文中所獲得的信息。既然翻譯也是交際,譯者就不能不顧語境,不能不顧修辭(鄧志勇1999)。譯者應根據(jù)目的語讀者習慣翻譯修辭,否則極易造成交際障礙。例如,英文中astimidasahare直譯過來是“膽小如兔”,這會讓漢語讀者產生困惑,而“膽小如鼠”則更易于理解。Reiss(2000)建議,不同類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文本類型分析從原文出發(fā),分析原文的類型、功能、特點、焦點等來確定翻譯方法。文學作品注重形式,但譯者不應盲目模仿原文形式,而應在充分理解該形式的目的和效果的基礎上,根據(jù)目的語中效果相當?shù)男问阶g出原文。翻譯此類文本應盡可能保留原文的形式及語言特色,但當原文本形式與語法及邏輯相違背時,則應進行適當調整,保證目的語讀者獲取正確的信息。
3.結語
翻譯中對于高雅的古典文學以及措辭嚴謹?shù)奈捏w如科技文體、法律文體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譯為不同的文體,而對于語言樸實的口語體文學作品則不宜改變其文體特征,不宜過度追求美化及書面化。《饑餓游戲》作為一部青少年文學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典型的口語體文學作品。這部小說的語言極具現(xiàn)代感,使用大量具有口語色彩的詞語,簡短而通俗;語法上句子簡短結構簡潔,較少使用復雜成分。譯者在處理過程中盡量保留了原文的語言特色,同時采用地道的漢語,給中國讀者帶來了原汁原味的閱讀體驗。
參考文獻:
[1]鄧志勇.1999.語境、修辭與翻譯[J].中國翻譯(6).
[2]柯林斯.2010.饑餓游戲[M].耿芳譯.北京:作家出版社.
[3]劉艷芝.2008.探討英語中口語和書面語的共性與差異[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
[4]芮雪梅.2012.口語體文學《麥田里的守望者》翻譯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
[5]湯君.2000.口語體及書面語體的語域標記與翻譯[J].山東外語教學(4).
[6]王春霞.2011.英語口語體與英文小說對話片段漢譯[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4).
[7]幺書軍.2004.口語體研究述評[J].海外華文教育(1).
[8]張弓.1963.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M].
[9]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鄭頤壽.1993.文藝修辭學[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甘珍夕 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