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價值要求、改革動力以及評價指標的統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具體包含明辨大是大非善惡美丑的價值感、鞏固科學理想信念的認同感、堅定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歸屬感、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使命感等四重意涵,這四層意涵逐層遞進,最終落實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養成上。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需加強核心價值觀對思政課程的價值引領、提升以學生發展需求為導向的供給優化、發掘“課程思政”全方位育人功能以及“雙向聯動”打造“風清氣正”的德育環境。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教育實效性
“切實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重要目標。面對當前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狀況與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效用發揮不足等問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提出對于準確把握大學生的發展需求與期待,切實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吸引力具有深厚的理論價值;進而言之,對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創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從而為現代化事業培養合格接班人都具有重大實踐意義。基于此,深入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價值意涵,并以此提出針對性提升路徑,對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時代視角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而獲得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內在價值要求、改革動力以及評價指標的統一,它的提出深刻彰顯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魅力,具有深厚的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目標的價值要求
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立身之本。“立德”是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性質決定了立德樹人明確的意識形態導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按照主導意識形態確立的方向、目標并運用主導意識形態的內容開展教育,才能適應和推進社會發展的需要[2]。高校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用主導意識形態為大學生成長發展引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為大學生成長提供方向明確的“精神性產品”,這種精神性產品正是基于高校立德樹人而為學生所確立的“德”。強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價值要求的彰顯。通過不斷為大學生帶來對日常生活實踐能夠起到持續性正向引領“精神性產品”的獲得,用主導意識形態切實滿足大學生多方面的情感價值需求,使得大學生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實實在在獲得積極向上的主觀精神價值,從而讓自身思想健康合格、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助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強獲得感為出發點,以幫助學生獲得方向明確的“精神性產品”為主要任務,進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除舊布新”,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供給側改革的內生動力
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向大學生提供“精神性產品”從而對大學生日常生活實踐產生影響,這就要求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側能夠向大學生提供能夠引領大學生生活實踐的“精神產品”,不斷滿足大學生對這一“產品”的需求。供給側是相對于需求側來說的,有效供給能創造新的需求,新的需求產生也能倒逼供給,二者相互統一相互促進。強調大學生獲得感正是應對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過程中凸顯的新矛盾、新困境的現實需求,從滿足大學生對“精神性產品”的需求出發,將有力地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側改革;同時,這種基于對學生需求的滿足,對于增強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自主性與自覺性,進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都具有重要作用。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各方面都呈現出諸多新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因人、因時而異,面對當代大學生來自思想、道德、心理、價值觀等各方面的“精神性需求”,強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推動力。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為出發點,將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質量,不斷矯正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配置與大學生新需求不相符的情況,從而提高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對大學生現實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好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用精心打造的“獲得感滿滿”的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使大學生受益終身。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評價指標
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檢驗,很重要的一個標準是要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切實對大學生產生了影響,是否達到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就《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專項工作總體方案》答記者問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堅持效為根本,將不斷增強師生特別是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作為評價工作成效的根本指標,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3]。“獲得感”的提出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評價提供了新的指標,它將傳統立足于教育者視野的評價標準轉向大學生實際獲得,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灌輸法到以大學生學習成長規律為本實施理性疏導的一次重大升級,有利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由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結果到過程與結果并重、由強調教師科研成果到注重學生實際教學、由將教育要求與教學目標教條化到注重學生成長發展規律與實際需求的轉變,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本質規律的體現。以大學生獲得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評判標準,將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斷反思自身教育方式與方法,提升自身教育能力與水平,使“有方法、有效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助力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提升。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四重意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性質,決定高校必須要培養能夠擔當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歷史大任的建設者與接班人,確保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辦黨和人民放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高校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時刻握在手中,確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確性質與方向。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明確意識形態導向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幫助大學生獲得能夠維護并鞏固國家穩定與發展的社會主義主流社會意識形態。這既是基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現實需求,更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育人職責與使命。具體來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深厚意涵。
(一)明辨大是大非善惡美丑的價值感
大學生在面臨價值選擇時能認識自我、找準定位、理性抉擇,形成明辨大是大非善惡美丑的基本價值判斷能力,使得大學生“在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因實實在在地收獲體驗而產生的持續的正向的主觀感受”[4],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礎性的獲得。“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們付出的辛勞才能結出果實”[5]。從個人發展層面來說,這一價值感就是要增強大學生的基本價值判斷能力,提升大學生對真善美、假丑惡的辨別能力,從而進行正確價值選擇與價值實踐;從社會和諧層面,就是要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責任感,引領和諧社會建設,能夠用自身“正氣”,樹立正確導向,匡正失范行為,讓大學生成為社會文明和諧進步的推動者;從國家進步層面,培養價值感就是要培養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價值共識和共同價值追求,鞏固共同精神基礎,進而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幫助大學生形成明辨大是大非善惡美丑的價值感,是青年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不斷增強青年大學生在是非、真假、善惡、美丑面前的價值定力,對于大學生自身來說,促使個體價值判斷能力的提升與價值選擇的標準不斷提升,進而直接影響個體價值實踐,對社會和諧文明,國家繁榮富強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不斷獲得理性判斷能力,不斷提升當代大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幫助大學生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不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不斷提升自我價值追求,進而由“小我”轉向“大我”,由個體層面獲得到社會層面最后轉變為國家層面的最高價值獲得。
(二)堅定科學理想信念的認同感
人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最高體現,也是人生發展的內在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培養對科學理想信念具有堅定信仰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理想信念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信念。鞏固科學理想信念的認同感,是對前進方向的指引,是奮斗動力的源泉,更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本質需求。根據一項對90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的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甚至無信仰問題突出,存在一大部分大學生對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持認同態度,同時還顯示出部分大學生對中國未來發展信心不足。這說明,當前我國大學生存在著信仰迷茫與缺失問題,甚至受一些西方思潮影響而出現信仰迷失狀況。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當前,鞏固科學理想信念的認同感就是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支撐,增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意識和社會主義信念,培育大學生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進而使大學生對個人成長發展,對黨和國家的未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充滿信心;使大學生在面對理想迷失、精神松懈時仍能重新振作,繼續奮進;在面對紛繁復雜錯誤思潮與意識形態沖擊時,能夠堅持自我不被帶偏,同時能夠勇敢予以抨擊。科學理想信念是勝利之“鑰”,精神之“鈣”,沒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缺鈣”,勝利之門就無法開啟。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讓大學生直面人生成長過程中思想品德上的困惑與矛盾,明確自身所肩負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不斷以科學理想信念引領前進方向,激發學習的熱情與動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程中做好追夢者與圓夢人的雙重角色。
(三)堅信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歸屬感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6]新時代實現新的歷史使命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精神內核,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駕護航。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指出:“歸屬感和愛的需要”是人們最為重要的心理需要,人的“自我實現”必須要以滿足這一需要為前提;缺乏這種需求,人們即使取得了很多的成就,“跨越式”滿足了其他更高層次的需求,也無法填補獨處時內心的空虛感和孤獨感。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這種需要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強烈歸屬感,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給大學生帶來的依靠與鼓勵。使得大學生將個人發展置身于國家長遠發展愿景時能產生對未來發展的信心與底氣;在滿足“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不會出現迷茫與困惑之感,并且能夠感受到其帶來的堅強后盾;在前行的過程中能夠認清自我真實需求,對未來充滿期盼。強調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文化堅信的歸屬感,是對堅持“四個自信”的進一步深化。自信強調的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以及內心的肯定,對道路、理論、制度與文化的自信,是一種置于心理表層的自我肯定;而歸屬感則強調二者之間的一種內在聯系與從屬關系,堅信是比自信更高層次的心理獲得,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由外在的認同到內在切實需要的轉變。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信念而產生的歸屬感,讓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信念更加充滿信心,進而將“價值感”、“認同感”與“歸屬感”凝聚成更加強大的精神動力,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四)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使命感
培養大學生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使命感,就是要讓青年大學生明確在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中的使命擔當,以“小我”的夢想和價值的實現助力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完成,這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高層面的獲得。抓住大學生的思想,也就抓住了國家的未來。培養大學生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使命感,是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最高價值追求,是鞏固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最高表達,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核心要義。增強大學生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使命感,就是要不斷提升大學生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理想”相結合的自覺性,培養當代大學生在民族偉大復興偉大事業中的“主人公”意識與擔當責任感,激發奮斗動力,不斷對自身狀態進行調整、改進、提高,使大學生不斷在大方向指引下朝著自身目標而努力奮斗,砥礪前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2014年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對廣大大學生寄予殷切希望,他指出:“現在在高校學習的大學生都是20歲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很多人還不到30歲;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很多人還不到60歲。也就是說,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你們和千千萬萬青年將全過程參與”[7]。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夢的實現過程正是每個中國人個體理想的實現過程,當代大學生是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建設的中堅力量,廣大青年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明確大學生所擔負的歷史重任,不斷增強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培養大學生投身中國夢建設的使命感,使大學生在參與民族振興宏偉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生成方式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獲得社會主義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應充分發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合力作用。其中,思政課程是主導,必須發揮核心價值觀對思政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優質供給是關鍵,必須提升以學生發展需求為導向的供給優化;載體創新是重點,應著力發掘“課程思政”全方位育人功能;優良環境是保障,必須全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線上線下德育環境對大學生獲得感的保障作用。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應統籌全局,充分發揮各方面要素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提升的綜合作用。
(一)課程主導:加強核心價值觀對思政課程的價值引領
核心價值觀對于國家和民族來說,是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發揮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引領作用,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需做好以下兩個方面工作。第一,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引導作用,善于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駁斥個人主義、和“普世價值”等錯誤思潮,引導大學生培育投身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責任擔當與使命意識。當前,核心價值觀教育應著力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要任務,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引領思想潮流,為當代大學生生活實踐指引方向。第二,立足現實生活,做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知心人”。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8]。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跟上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變化的節奏,認清他們的訴求,聆聽他們的聲音,讓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學生思想“同頻共振”,讓大學生不斷在日常實踐中感受到核心價值觀對自身學習生活的正向牽引作用,避免價值觀教育成為僵硬的灌輸和蒼白的教條。唯有做到與大學生精神層面與價值層面的對話,讓大學生深切感受到核心價值觀內在精神價值與切身利益相統一,大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去接受;唯有使大學生“真情”流露,才能提升他們對核心價值觀認同的自主性與自覺性,進而不斷促進大學生由情感認同向理想信念高度提升,由心理層面肯定向實際責任擔當轉變,增強獲得感。
(二)供給優化:提升以學生發展需求為導向的供給優化
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應關注大學生所關心、所期盼,堅持以學生發展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供給。首先必須強化社會主義主導意識形態的供給,意識形態導向性決定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始終將意識形態教育放在第一位;同時也要重視非意識形態方面教育內容的供給,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理論高度,又有人情溫度。其次,應堅持“立足整體兼顧局部”的思維方式推進思想政教育供給內容優化,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和大學生的現實需求為出發點,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科學性。立足整體就是要堅持培養體系的完整性,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納入高校整體人才培養體系之中,從而避免出現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價值引領之間的失衡;兼顧局部則是強調不同層次學生實際需求的差異性,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對全體大學生要兼顧特殊群體的不同需求,確保每一位大學生都有切切實實的獲得。最后,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并不意味著完全按照學生需求。大學生個體需求具有主觀隨意性及動態不平衡性,既有符合個體發展要求的正當需求,也有與大學生成長成才不相符的不正當需求;舊的需求不斷解決,新的需求又不斷產生。“我們不能一味地強調教育對象的需求,而忽視教育者自身的角色、定位與能力,而是要促進教育者的供給與教育對象需求的供需互動,實現高位對接”[9]。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發揮教育主導作用,不斷適應這種多層次多變化的需求,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動權。
(三)載體創新:發掘“課程思政”全方位育人功能
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課程思政”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造了新的載體,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應著力發掘“課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功能。首先應深入探尋意識形態教育與不同專業課程教學相融合的內在契合點,讓大學生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引領,堅定科學理想信念的認同感,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歸屬感,從而培養不同專業大學生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責任擔當意識。同時,高校應將“課程思政”建設與學科體系建設整體推進,充分認識二者在“立德樹人”全局中的同等地位,用正確的政治方向指導“課程思政”穩步推進,使得高校育人工作既有知識傳授,更有價值引領。最后,通過發揮“課程思政”全方位育人功能來提升大學生獲得感,需要各科教師的共同努力增強課堂吸引力。各專業教師首先必須要求自己堅定科學理想信念,明確政治方向,保證始終對大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引導;同時各專業教師還要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理論素質的提升與授課方式方法的改進。“課程思政”不是將德育與專業教育簡單的堆積,而應切實探尋不同專業所蘊含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具體德育元素,使得德育工作在專業課教學中潛移默化的進行。發掘“課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將打破以往思想政治理論課孤軍奮戰的局面,從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為大學生帶來全方位、多層面、全過程的收獲。
(四)環境營造:“雙向聯動”打造“風清氣正”的德育環境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應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既要重視傳統校園環境對大學生顯在影響,更要重視網絡新環境對大學生思想領域的潛在作用。對于現實校園環境而言,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以培育優良校風與濃郁學風為首要任務。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就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統領高校思想陣地,要著重以當前能代表黨和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先進思想引領高校校風、學風建設,不斷激勵當代大學生積極向上,刻苦鉆研,立志報國。所謂宗旨既定、自趨正軌,學生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下獲得感自然而生。對于高校網絡環境而言,高校要不斷加強對自有的微博、微信、論壇等網絡平臺的管理與優化,讓代表社會前進方向的主流價值觀念占領高校網絡環境主陣地,確保平臺自身“風清氣正”。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平臺自身蘊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用成功的故事激發學生的使命感,用親歷的故事贏得彼此的信任感,用經典的故事傳遞主流的價值觀,用‘點贊’的故事弘揚正確的人生觀。”[10]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之中,進而達到春風化雨、成風化人的效果,增強獲得感。最后,高校應重視網絡輿論對大學生的影響,對網絡平臺中扭曲事實的言論要予以批駁,用社會主義先進思想牢牢掌控網絡輿論話語權。高校育人環境建設不是一陣風,應久久為功,切實做好營造“風清氣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大學生獲得感的提升與保障工作。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相統一的時代議題。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必須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鮮明的意識形態導向性,在此基礎上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價值意涵及其實現路徑,才能為當代大學生打造方向正確、旗幟鮮明的“精神性獲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獲得感”為實踐起點,將有力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吸引力,對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創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進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汪康 單位: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