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家教世界雜志》2015年第Z1期
(一)區域材料的投放情況區域材料的投放直接影響著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各種能力的發展。因此,為何投放材料,投放什么材料,什么時候投放,投放多少材料就得務必慎重。在材料投放方面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材料投放的目的不明確。大部分教師投放材料的目的性偏差,很少有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來投放材料的。有些教師投放材料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將區域布置的“能看即可”,至于區域的實際可操作性其實并沒有真正被重視(譬如一些用紙盒做的娃娃家只是“中看不中用”)。其次還有材料投放隨意。在材料的選擇上教師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教師們利用廢紙、包裝盒、瓶子等原材料經過畫、剪、拼、粘等各種方式制作出區域所需要的多種場景或道具,但是有時候不太實用(比如用紙盒制作的一些娃娃家里面的電視、床、桌子之類的,很容易就被弄壞了);幼兒從家里會帶各種各樣的材料來,個別教師將生活中廢舊的紙盒、田地里生長的谷物以及自然界的樹枝和樹葉作為幼兒手工區的材料。這種“有什么用什么”的思想在節約材料的同時,也顯示了教師的智慧,但也揭示了教師在材料選擇上的隨意性。
(二)區域活動指導的誤區首先,教師快速給予幼兒指導。如橙橙是個做事較慢,自理能力及體力較差的孩子,找了半天他終于找到自己的區域,但還找不到托盤玩具,教師便幫他找來了印畫的托盤玩具,知道他動作慢,也不會印,便握起他的小手教他如何畫了。在上述情景中教師沒有經過仔細觀察就進行強行指導,針對性不強,教師的指導不但沒有起到支持、幫助的作用,反而干擾了幼兒的活動,不便于幼兒繼續活動,甚至挫傷幼兒的積極性。其次,教師指導語言具有表面性和隨意性。如凱凱在玩小丑疊疊樂時,并沒有根據大小的順序來疊小丑,顯得不夠專心、也不太想玩的樣子,教師走過去說道:“不是這樣疊的,你要按照最大的疊起來,不能亂疊啊。”教師站到幼兒旁邊,看幼兒慢慢疊,幼兒還是疊不出來。教師的語言及引導方式不對,沒有與幼兒一起參與到玩樂的游戲當中,只站在大人的角度想問題,這樣的方式也激不起幼兒再試試看、重新來一次的愿望。再次,利用教師權威進行自問自答的指導。如在數學活動當中,很多幼兒在學習插座圓柱體的大小、粗細、高矮的排序,有些幼兒一時掌握不了排序的規律,把順序給排錯了。教師一急之下,說道:“老師說要從最大的找起,給它們從大到小排排隊,有些小朋友亂給它們排隊,這樣對不對呢?”接著又義正詞嚴地說:“這是不對的,為什么不認真找,而是亂拿呢?希望小朋友們認真做事情。”教師的教學方式還是屬于“傳統模式”,以講解傳授為中心,重在知識技能的訓練。但我們的教育理念應是鼓勵幼兒主動學習,培養幼兒的探索意識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最后,放任自流式,對幼兒視而不見。杰杰因為覺得自己做的手工很棒,希望與教師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不由自主地大聲說:“老師,我做的花好不好啊?”教師簡單地回答說:“好。”老師覺得幼兒不應該在安靜的教室大聲說話,所以回答得不帶感情,也沒有欣賞幼兒的作品。教師從頭到尾始終沒有關注到幼兒的努力過程及結果,漠然以對,這不僅會喪失教育的良機,而且也會扼殺幼兒探索的積極性及和老師交流的主動性。
二、有效組織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對策
(一)區域創設對策1.合理規劃區域我們既要提供一個有準備的、豐富的、精心設計的、有序的環境,又要提供一個開放的、變化的、有多種探索發現機會的環境;同時在規劃區域時不要把區域設得太密集,確保幼兒能夠有充足的活動空間;劃分區域時注意區域間的相關性,以圖書區為例,它應該是所有區域中最安靜的,應遠離音樂表演區、角色游戲區等比較嘈雜的地方;豐富區域的類型,不局限于傳統的幾個區域,適當增加富有探索性、挑戰性的區域。2.有效利用材料投放材料時應該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以搭積木為例,小班幼兒適合提供體積中等、份量較輕、形狀簡單、顏色鮮艷的空心積木,但是到了大班,木制的本色實心積木則更能夠滿足幼兒構造的需要。還要把材料投放與教育目標結合起來,在材料投放前,預測對幼兒建構性學習可能產生的影響。[2]要及時補給材料,合理安排數量。新舊材料的數量會影響幼兒創造性的發展,教師投放材料要及時,以免導致新舊材料比例失調。[3]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在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來體驗的,教師應當對區域內的材料進行適當他調整、更新、補充。
(二)教師的角色與定位1.教師是觀察者:首先要觀察幼兒,關注幼兒的活動,準確地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需要和表現,關注、了解幼兒已有的經驗是什么,了解什么是幼兒喜愛玩的,什么是他們不喜歡玩的。然后根據觀察所得,考慮在哪方面給予幫助,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或向幼兒提出有效的建議。2.教師是參與者:善于發現和調動幼兒活動的興趣,在了解和掌握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參與活動,以角色的身份采取建議、評價等方式影響、帶動幼兒的游戲,巧妙地把教師的意愿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幼兒的意愿。3.教師是指導者:在用心地觀察、適時地參與幼兒活動的基礎上,教師應作為指導者,在幼兒需要幫助時,教給幼兒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激發幼兒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活動的質量。教師的指導應有的放矢,而不是沒有重點,或在每個區域走馬觀花般地“游導”。4.教師是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還要多鼓勵幼兒對自己的游戲成果進行自我評價。教師有針對性地評價有利于深化活動內容,并為下次游戲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將活動前的準備、活動中的指導和活動后的評價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幼兒的自我發展,促進區角游戲水平的不斷提高。
總之,教師介入指導要適宜:幼兒的探索學習需要得到老師的支持、幫助,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不分情況隨意提供幫助。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理念:只有當幼兒確實因其本身經驗與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動難以繼續的時候,才給予一定的支持,這就要求老師一定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
作者:陳運英 單位:安徽省淮北市市直機關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