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聯網下的德育工作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逐漸形成的時期,因此中學德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實踐告訴我們,在網絡時代,傳統德育的教育手段已不能完全適應青少年的發展,中學德育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情況和新挑戰。而另一方面,網絡的豐富性和開放性也為中學德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素材、新模式。
進入新時代,網絡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對現實生活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乃至價值觀念。中學生作為網絡社會的“主體”,被網絡世界中信息傳遞的快捷性、信息內容的豐富性、信息交互的及時性、個體交流的平等性、互動平臺的虛擬性等特征深深吸引著,而同時,他們也正處于思想觀念的塑造期和叛逆期,因此,在這樣的趨勢和環境下,如何正確認識和利用網絡,更新德育觀念,創新德育手段,提高中學德育的實效性,成為了中學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網絡時代學校德育工作的優勢
互聯網的流行打破了中學原有的德育模式,使中學德育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如靈活性、豐富性和便捷性等,這對中學德育工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德育手段的靈活性傳統的中學德育場所僅為課堂和校園,采用“一言堂”的訓誡式教育向學生灌輸價值觀念。對于思想和行為尚不成熟的中學生來說,一定方式的規范和獎懲是必不可少的,但這種方式過于強調外界約束,忽視了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德育的全面功能,忽視了德育與學生現實生活的結合,因此,難以發揮德育教育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甚至會引起中學生的逆反心理,適得其反。與傳統德育不同,基于互聯網發展的新時代網絡德育更具有靈活性。這種靈活性主要表現在:網絡德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豐富和拓展了學生的德育實踐途徑,開放的網絡空間既為中學德育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也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自律素質和精神。德育的成效不僅僅取決于德育工作的內容和措施,也取決于對德育對象真實思想狀態的了解及與德育對象的溝通。在傳統教育實踐中,由于教師和學生身份的差別和受師道尊嚴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德育工作者往往無法準確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因而很難有針對性地對青少年的思想動態進行追蹤研究。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社交平臺的流行,大多數學生都積極參與到網絡社會中,通過各種社交平臺呈現相對真實的思想動態,因此德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因特網搜集整理學生的思想共性及共性中的特殊表現,掌握學生真實的思想動向,幫助達成德育目標。
2.德育內容的豐富性任何事物能夠保持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其秘訣就在于更新和充實,中學德育教育也是如此,只有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提高教學水平,才能促進中學德育教育的改革創新。傳統中學德育是面對面的課堂教育,教育手段較為死板,內容較為枯燥。通過網絡這個媒介,傳統教育模式不僅得到了改革,而且德育教學的趣味性得到了加強?!熬W易云課堂”、“哈佛公開課”、“TED演講”等蘊含豐富思想內涵和德育精神的網站,可以讓學有余力的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德育輔助課程;在交互式閱讀和立體化互動的形式下,他們拓寬了視野,拓展了與外界的聯系,較早地認識了社會。這對他們樹立新的生活學習觀和現代意識,確立全球觀,了解世界最新發展動態有重要的作用。
3.德育溝通的便捷性學校和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基石。家校之間坦率而頻繁的信息交流是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關系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加強家校溝通,架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連心橋,相互配合與協作,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助力,是開展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而在微時代,網絡也成為了家校溝通的主要方式。家長群和家校路路通等社交平臺的搭建為教師和家長全面而深入了解學生發展全過程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此外,各類教育公眾號和教育微博的開通有利于家長全面了解新近的教育政策,學生班級的活動照片、青少年的校園作品,乃至家長和教師的教育心得等,取得互助互學,取長補短的作用。對家長來說,互聯網可以促進他們之間的深度溝通和交流。對教師來說,這為進行家校聯系和信息找到了一種新的方式。同時德育工作者也可以選擇較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理論知識在網絡上對家長進行指導,與家長共同開展德育教育。
二、互聯網背景下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1.互聯網環境使學校德育工作的內容趨于復雜和多元傳統德育內容是以政策性文件、教育法規和教科書等字面材料為載體,依托思想政治課堂、班會、校園廣播、海報等形式有計劃、有方向地展開,學生能夠在相對有限的空間和集中的時間里按照既定的德育目標進行學習。網絡的運用,改善了這樣的局面。網絡時代,中學的德育內容獲取渠道更加豐富,其內容也更加符合青少年的認知特點。但大數據時代下,網絡文化的多元化必然使德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其開放性和虛擬性使得海量未經篩選的信息涌入青少年的思想領域,缺乏思辨能力的中學生容易被多元化的價值觀所迷惑,進而對傳統德育教育產生懷疑甚至否定,影響主流思想和價值感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播。
2.互聯網環境使學校德育工作的對象難以規范和監管傳統德育媒體在教育渠道和內容上受到嚴格的控制和管理,因此,通過傳統德育方式滲透出的價值觀引導作用更大。而在信息技術時代,中學生可以借助信息化設備,利用虛擬網絡平臺自由地發表意見、陳述觀點、宣泄情緒。社交網絡化過程中附帶的消極信息容易引發關于道德的負面輿論。這種消極信息一方面可以對社會現象起到監督作用,但同時也有可能讓青少年過分聚焦負面信息,使德育發展偏離正確的方向。在虛擬網絡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現,這對于充滿好奇、喜歡刺激而又欠缺甄別能力的中學生而言,容易因盲目追隨而導致個體的價值觀偏離和行為失范,使網絡空間成為德育工作難以監管的“盲區”。
3.互聯網環境使學校德育工作的任務更趨難度和挑戰社會價值體系的發展、國家與社會的管理,以及教育者的教育活動等都需要正確價值觀的引導。近年來,中學德育工作者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動形式,如討論、演講、參觀、考察、專題調查等,深受青少年的喜愛。中學生通過各類活動逐步形成參與意識、平等意識、合作意識、效率意識和成就意識等,中學德育育人的工作任務得以順利開展。但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微博、微信、騰訊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和各類游戲平臺、網絡直播平臺不斷侵入青少年的生活,影響到了青少年的道德理性認知,并由此改變他們自身的道德行為。這不僅動搖了中學德育工作者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地位,而且使德育場所成為了網絡垃圾信息的聚散地和交流地,無形中增加了德育工作任務的難度和挑戰性,也對中學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互聯網+”時代的學校德育工作創新
“互聯網+”時代,對中學生的思想引導和德育養成已不是單憑德育工作者常規和傳統的管理方法就能實現。為了進一步拓寬中學德育渠道,實現中學生道德素養質的飛躍,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努力解決網絡德育存在的弊端,探索網絡化德育發展的新路徑。
1.傳統德育與網絡德育共進“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德育作為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中學教育的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德育的可控性和空間的集中性能夠保證德育的有效推行。因此,中學德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德育的主陣地———課堂和校園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使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思想內涵深入人心,成為青少年思想的主旋律。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德育的內涵往往涉及各種抽象和科學的理論和思想,理解這些理念對于思維和心智尚不夠成熟的中學生來說并不容易。因此,只有依托具體的現實問題,將德育具體化、形象化,青少年才可能理解和接受。然而,受時代客觀條件和思想觀念的束縛,傳統德育工作者所能引用的當下案例并不多,很難做到與時俱進。進入“互聯網+”時代,德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收集豐富的原始德育素材,這些素材經過整合與創新,有效地和將各類時事和課程相結合,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抓住德育的主陣地,同時開發和創新多元化的德育內容和平臺,巧妙地將傳統德育和網絡德育相融合,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可以將中學的道德教育實效最大化。
2.轉變觀念與加強監管并重中學德育涉及各種理論和思想觀點,這些是對整個社會環境的抽象總結和推斷。這對于處于特定時代的學生而言,理解這些觀念的抽象性和科學性并不容易。因此,理論必須回歸到具體的現實問題上,才能更加具體形象,易被青少年理解和接受。而在現實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所能引用的實例或情境并不多,加上思想觀念的束縛,大多數德育工作者所引援的實例經常難以做到與時代同步。在移動互聯微時代,德育工作者可以從網絡上獲得眾多豐富的教學內容素材,引用各類時事,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梢姡苿踊ヂ摃r代海量信息和信息的即時性也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大量教學素材,這些原始素材經過德育工作者的發掘、整合與創新,便會成為德育的有用素材。試行心靈環保工程,依托現代科技為孩子打造一個潔凈的網絡空間,避免學生接觸可疑或不健康的網上內容,做好網絡監管工作。引導孩子學會選擇,進行上網引導。決定青少年網絡言行的主要因素是他們的道德選擇素養。通常情況下,青少年在辨析能力、認知水平等方面都不夠成熟,在他們面對大量的咨詢與多元化的價值觀時,德育工作者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引導他們形成相應的判斷辨析能力,幫助他們選擇正確的道路。
3.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德育的最終目標是用科學的思想武裝學生的頭腦,使其在面對具體現實問題時有科學理論指導,形成合理的解決方案。但進入網絡時代、信息時代,我們無法像之前一樣,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向學生輸送思想價值觀念,進行道德教育。所以,我們必須充分發現與挖掘現階段社會生活中,特別是網絡環境中的各種現實的顯性和隱性德育資源。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網絡的豐富性和時效性,將正面的德育文化導入其中,創設積極向上的網絡氛圍,以此來推動中學德育發展?;谶@樣的時代特點,我們既要以傳統形式加強教育引導和文化宣傳,又要加強以文學、藝術、科技等為核心的隱性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德育的實效性。在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作為中學德育工作者的我們,不能再固步自封,對互聯網抱著敬而遠之甚至視為洪水猛獸的戒備心態。主動學習,認識網絡,利用網絡,打開視野,創新思維,走在學生前面,引導學生趨利避害,和學生一起,做一個網絡時代的終身德育學習者。
參考文獻
[1]梁丕恒.網絡時代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1(6).
[2]潘勇,謝曉花.中學網絡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
[3]梁標.移動互聯時代隱性德育資源的挖掘與利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34).
[4]孫美玲.基于網絡文化環境的中學德育創新實踐[J].信息技術與教學,2017(9).
作者:周子超 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