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休閑潛水課程中滲透生命教育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休閑潛水是一項特殊項目,在體驗該項目帶來的休閑娛樂同時,更要注重生命安全。為了解生命教育在休閑潛水課程中的有機結合,從生命教育本身的內涵和內容出發,結合休閑潛水課程中的實踐操作進行研究。研究得出:生命教育內容始終貫穿在休閑潛水課程教學中,無論是開始的理論學習,還是個人技巧展現、潛伴之間合作完成目標等實踐練習,都體現出生命教育滲透于整個學習之中,滲透生命教育的休閑潛水課程是生命價值的進一步體現,更是生命價值的再創造。
關鍵詞:休閑潛水;課程;滲透;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歷史發展
1.1國外生命教育的發展概況
生命教育的思想在古希臘的哲學思想中和中國的古老教育中均有體現,在教育史上有關生命的人生哲學、生命哲學、生死教育、終極關懷等經歷了千年的發展[1]。美國著名教育家杰.唐納德.華特士(J.Donald.Walters)于1986年出版的《生命教育一讓兒童準備迎接明天的挑戰》中首次為生命教育構建了基本的理論體系[2]。1979年澳大利亞成立“生命教育中心”,英國開展全人教育,日本在新的教學大綱中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與尊重人的精神的教育目標等都是國外重視生命教育工作的體現。
1.2我國生命教育的發展概況
20世紀90年代我國臺灣地區在中學實施與生命教育相關的課程,并將2001年定為“生命教育年”,目的從開始的預防自殺,延伸至生命價值、人生意義、人際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等。20世紀90年代末期,生命教育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在中小學率先開始生命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其目標是匡扶社會風氣,提升國民生活品質和社會價值重建等。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頒布,生命教育的發展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生命教育成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新的切入點。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之后,生命教育的發展進入高潮期,生命教育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和廣泛開展,提出生命價值與意義高于一切,并以此內容為主題進行生命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強調生命教育是教育戰略“四個重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生命教育應該成為全國大中小小學校教育活動的必要內容。
2生命教育的內涵
胡德海先生在《論教育起源于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中,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出發點,對教育的起源進行了深入的系統的論述,并概括總結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社會基本規律和基本矛盾的歷史邏輯,其中人的生存是基本的前提,歷史邏輯的真正起點是“人的需要”[3]。任何教育均應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與基本矛盾的歷史邏輯。離開了人的存在和人的需要,教育將失去本身的價值與意義。教育作為有目的、有計劃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其起源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依賴和要求[4]。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人的需要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經過發展又產生了人類需要七個層次的理論,在原有五個層次的基礎上增加了認知和審美需要。人類的內在價值存在于對人類社會生活需要滿足之中,包括教育在內的人類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都是以此為出發點的。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以滿足人類社會生活需要滿足為出發點,來實現人的固有內在價值,最終達到滿足人類的自我實現需要。
2.1生命教育的內容
生命教育就是讓學員認識到生命的有限與獨特,使學員認識到任何淡漠生命價值的觀點與行為都是錯誤的[5]。珍愛生命教育階段包括:(1)對生命正確、深入的認識,了解生命的真諦,理解生命的一過性的有限和寶貴的生命認知教育[6]。(2)培養和激發學員對待生命的積極情感體驗,使個體形成積極、欣賞、肯定、接納、尊重、喜愛生命的,樂觀、向上、寬容的積極生命情感;避免形成消極、絕望、否定、拒絕、漠視、厭惡生命的,沉悶、喪志、孤僻、極端、自私、冷漠的消極生命情感,使個體熱愛生命。(3)對學員進行生命既是個體的,又是家庭、社會和國家的,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負有責任,任何人都不能損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生命責任教育,使個體具有強烈的生命責任感,培養其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識,進而激發其主動、積極、友善熱情的生活動機。生命發展教育包括:社會適應與應對教育、人際關系教育、抗生命挫折教育、生涯發展規劃教育。自我實現是人類需要的最高形式,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教育。該教育使個體明確生命存在的目的和價值,并在實現該目的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自我實現教育包括:生命意義教育、生命價值教育。
2.2體育運動對生命個體的影響
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增加人的感知、記憶、想象和思維能力[7],還能夠對普通人和患者的生活滿意感具有積極作用;體育運動對焦慮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改善消極心境,改善睡眠,對于臨床病人,效果比藥物治療還好;體育運動有利于意志品質的培養,通過體育運動中各種困難任務的克服,可以培養學員勇敢性、頑強性、果斷性、堅持性、獨立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質;體育運動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積極作用,能夠磨練人的性格,使人更加堅強、剛毅、樂觀、開朗,培養人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榮譽感,有助于人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促進人際關系融洽發展;通過體育運動能增強表現感知自我能力、個性修養與魅力,對自身建立符合實際的認識[8],在體育實踐中改善自我教育能力,進行自我的不斷修正,提高對自己的認識和意識。
3休閑潛水中的生命教育滲透途徑
3.1維持生命的共用氣源呼吸
休閑潛水教學內容中,共生呼吸體現生命存在意義明顯。休閑潛水活動過程中,如果出現某位潛水員所攜帶氣瓶空氣用盡的情況,這時就要使用身邊潛伴的氣源來維持生命體的需要,可以先采用模擬情況教學,教師關掉其中一名學員的氣瓶頭開關,讓學員自身感知到呼吸困難,迅速檢查氣壓表讀數,做出空氣用盡的手勢(在潛水過程中的交流方式),然后從潛伴身上獲取備用氣源,來使自己能夠進行正常水下呼吸,待呼吸均勻順暢后,兩潛伴按技巧要求手臂互相握住,身體并互相靠近,結束本次潛水,踢動蛙鞋安全上升至水面;另一種情況,如果潛伴備用氣源損壞,兩人只能用一個二級頭進行共生呼吸,則需要兩人共同配合,等時輪換進行呼吸,且當一人將二級頭移出口中時,要從口中向外吐氣,不要憋氣上升。
3.2休閑潛水中的CESA(有控制式的緊急游泳上升)
前面所提到的是潛水員空氣用盡時潛伴在身邊的維持生命存活的呼吸方式,如果此時潛水員自己處在6-9米的深度,而潛伴離自已較遠(9米以外),就只能采取CESA的方式,在教學中,先采取平靜水域(選取在游泳池)進行練習,左手持住低壓充排氣閥,右手伸直向前,調整好中性浮力后,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吸一口氣,然后踢動蛙鞋,向前游動并持續向外吐氣,過程中教師跟隨旁邊,督導學員完成持續吐氣動作,同時要完成CESA技能至少9米距離的基本要求。
3.3潛伴制度的生命意義
休閑潛水項目追求的目標是休閑、放松、娛樂,潛水被界定為高危項目,和生命聯系密切,休閑潛水要求至少2人(含2人)以上進行活動,要完成潛水目標,就要必須遵循潛伴制度,體現在潛伴制度下的活動方式,即要互相協助,將潛伴的安全視為自己的責任,在整個潛水過程(從前期的計劃的制定、過程的執行和督導、處理緊急問題)中,認真對待每個細節,樹立作為潛伴的自我生命安全意識和他人生命安全意識,培養對人這一生命體的責任意識,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注重的是協同合作意識的培養,既體現出個體在活動中的自我休閑娛樂體驗,又要表現出一種群體活動的特點,自我生命的保護意識與潛伴生命的保護意識合二為一,形成了雙重生命責任意識,更是一種社會責任的擔當[9]。作為潛水員要始終保持作為潛水員自身等級所規定的技能范圍和所執行的等級內容要求之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生命安全,在休閑、放松、安全進行潛水活動的同時,讓這個集體項目變得更加有實際生命教育意義。
3.4尊重生命價值的搜索與尋回
搜索與尋回非常重要,不僅是體現在搜索和尋回丟失、掉落的物品,再在于體現尊重生命的價值。無論在哪一種開放水域(江、河、湖、海),對于在水中失散的潛伴來說,1分鐘的搜索與尋回至關重要,在休閑潛水教學中,可以采用方形擴展搜索、扇形搜索、U形搜索等方式進行,在剛失散時,由于及時進行搜索技能的實施,則在最大限度地對生命價值是一種尊重,更有可能是一種挽救,這是一種生命責任感,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的社會責任感最完美的體現,搜索到潛伴后,視雙方生命體特征,或是與潛伴共同繼續完成本次潛水,或是與潛伴結束本次潛水安全上升。抑或是用救援潛水員的方式將潛伴帶至水面后再到達安全地點。
3.5救援潛水對生命延續意義
在教學中設定救援情景練習,運用潛救援潛水課程,在發現遇難潛水員時,對于生命的延續是有著實際意義。分別可以開展水面疲憊潛水員(有意識和呼吸)的救援、水面恐慌潛水員(有意識和呼吸)的救援、水面遇難潛水員(無意識和呼吸)的救援、水底恐慌潛水員(有意識和呼吸)的救援、水底遇難潛水員(無意識和呼吸)的救援,設定以上模擬情景,集體進行練習,感受在救援過程中生命體的特征,更要感受救援成功的內心喜悅,還要體會如果救援失敗的情形和原因,使學員知道讓他人生命得到延續對于每個人來說的意義之大,那是在爭分奪秒中施救,是在挽救美好的生命。
3.6挑戰自我的深潛
在休閑潛水課程教學中,深潛技能則是在考驗生命體身體與心理素質,是在基本技巧之上的深入應用,也是對學員在學習中的全面考量,課程要求完成的深度在18米至30米之間,此課程內容往往選擇都在二十多米的深度,因此對于學員來說,是身心都要承受挑戰的情況,水下20米就達到3個大所壓,對于胸腔有著一定的壓力,同時呼吸上順暢度要減少一些,視覺上還會有顏色的變化,這些,對于學員在空間知覺上,是一個很好的認知過程,體驗學習過程中的身體感覺變化,周圍壓力變化,水下世界隨深度而變得不同,這時對于教育學員如何控制自己的呼吸、身體放松、保持好的心理狀態顯得尤為重要,挑戰生命體如何更好地適應自然,在心理上要控制緊張的情緒,將休閑潛水中的深潛也變得輕松和有趣。
3.7意識控制運動知覺的中性浮力
休閑潛水教學的技巧中,中性浮力是其它大多數技巧的順利完成起著好的輔助和促進作用,體現的是用生命體本身的意識來控制呼吸和身體姿態,讓潛水變得更輕松和更有樂趣。在通過潛水者身上裝備的調節后,達到接近中性浮力的狀態,關鍵是接下來運用本體意識來控制呼吸的強弱,來使自己的身體呈一定的姿態(水平、垂直、倒立)懸浮于水中,達到一個理想的運動知覺平衡狀態,感覺身體與水的理想融合,生命體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4結語
休閑潛水,是以“生命教育”作為課程基礎內容參照,從理論和實踐的學習,再到具體應用環境,都體現了生命教育內涵滲透其中,課程注重從最開始的自我生存技能目標,通過身體及心理的進一步適應,來感知自我生命的存在,在進行學習及熟練掌握運動技術后,也感受到運動本身帶來的健身、健心和娛樂價值。從開始的理論,至后來的平靜水域和開放水域實踐,都是以實施生命教育價值途徑為目標進行設置的,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是能夠體驗到對于生命存在的意義,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使參與者的社會價值得到最高尚的體現,是生命的一種再創造,更是生命價值的再創造。
參考文獻:
[1]張艷紅,許海元.教育本真與生命教育[J].教育學術月刊,2009.1:33-35.
[2]王雷,陳銳.論生命教育內涵及與體育教育之契合[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5,33(2):55-59.
[3]許潔英.從教育的價值本源探尋生命教育的意義[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6,8(5):108-110.
[4]胡德海.論教育起源于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5:70-73.
作者:張善斌;徐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