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課外閱讀》2017年第22期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大力發展,近年來我國民辦教育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補充形式,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分析民辦高校的學生以及教師特點,從而探討提高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途徑。
關鍵詞:民辦;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一、民辦高校學生特點
1.學生素質良莠不齊
一般來說,民辦高校的高考錄取分數線要低于公辦院校。有些是因為學生的學習底子比較差,此外,還有一些學生高考發揮失常,但是不想再復讀一年,于是也會選擇就讀于民辦高校。民辦院校沒有政府撥款,學校的資金主要來自于學生的學費,所以很多民辦高校會降低自己的招生分數線。因此,民辦高校的生源背景比較復雜,學生素質也是良莠不齊。
2.理想目標更現實化,政治熱情不高
如今,用人單位擇人還是以學校背景為主,和公辦院校比起來,民辦高校學生的競爭力稍弱。由于學生的家庭背景、就業規劃不同,其對未來的規劃也不相同。他們深知自己的就業起點低,關于人生的理想目標,也會更加接近現實。
3.逆反、自卑心理交叉存在
民辦高校的管理基本都很僵化,有些院校采用軍事化管理。大學生本身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當結束了枯燥乏味的高中生活走進高校以后,發現現實與他們美好的想象有很大落差,不免產生失望之情,繼而演變為逆反心理。普遍的觀念認為上民辦高校的學生都是花錢買文憑,家長的壓力、社會上的就業歧視,造成民辦高校的學生產生了一定的自卑情感。因此,一部分學生覺得自己的學校不是好大學,于是曠課,考試作弊,甚至打架斗毆,嚴重影響了民辦高校良好學風的塑造。
4.集體意識淡漠
集體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有利于促進班集體的和諧。90后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加上學費昂貴,大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優越的環境和家長的溺愛,導致他們自我意識強烈,為人處世喜歡我行我素,不會為他人以及集體考慮,為民辦高校的集體主義教育帶來一定的困難。
二、民辦高校教師特點
1.缺乏責任感
民辦高校不屬于事業單位,聘用的老師沒有事業編制,倘若找到更好的就業機會,隨時都有可能跳槽;教師的工資待遇低,拿著比公辦院校教師低的工資,卻有著更大的工作量,他們的內心非常不平衡,可以說相當一部分民辦高校教師都抱著騎驢找馬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工作,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缺乏責任感,很難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2.工作能力欠佳
相對公辦院校,民辦高校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差。很多高校的輔導員是本校的本科留校生,很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能力與專業知識素養;年齡上呈現年輕化態勢,畢業之后直接上崗,缺乏相關工作經驗。還有一些教師是教學崗兼職輔導員崗,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做好輔導員崗位的工作,從時間與精力上來說,未免力不從心。
三、提升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的途徑
1.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針對性,開展工作要根據學生個體的特點來因材施教。面對民辦高校學生素質良莠不齊的情況,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個體情況來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敷衍了事。例如,民辦高校的學生對學習存在一定的懈怠心理,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注重理想
信念教育民辦高校的學生經歷過高考失敗,對自己的學習喪失了信心,內心敏感。教師要多為學生考慮,用愛去感化學生,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教育他們高考的失敗并不代表著人生的失敗,只要為社會作出貢獻,一樣是成功的人。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教師要充滿耐心,要多夸獎他們,用鼓勵引導的教育方式,幫助他們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3.注重教師工作能力的培養
建立嚴格科學的考核制度,優勝劣汰,培養教師的競爭意識,從而主動提高其工作能力;注重專職輔導員的培養,定期舉辦各種學習培訓班,使教師具有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4.提高教師歸屬感
民辦高校要想建立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就要提高教師對學校的歸屬感以及對自己本職工作的責任感。首先,要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感,端正自己的職業態度。只要學生能夠獲得成長,就是對自己工作的肯定。教師是一個平凡的職業,更是一個神圣的職業。其次,要注重教師們的物質生活保障,加大資金投入,提高工資待遇,改進工作環境,人才自然也就留得住。
參考文獻:
[1]鄭杰,張雁.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4,4(1).
[2]呂曉娟,李澤林.民辦高校學生特點及管理對策研究[J].成人教育,2005(1).
[3]吳倫敦,張紅,金曾妮.民辦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任重道遠———廣東省民辦高等學校調查[J].高教探索,2005(1).
[4]徐緒卿.師資隊伍建設: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根基[J].中國高等教育,2006(8).
[5]章建華,焦扣云.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6).
作者:付旭華 單位: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