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墨色觀及語言形態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美術教育研究雜志》2015年第二期
一、近現代中國畫墨色觀發展
近現代以來,墨與色的表現力和運用更為豐富,如張大千,數次的敦煌臨摹啟發了他的色彩沖動,他的潑墨山水既有傳統之遺韻,又不失時代之精華。山水畫家黃賓虹在臨習古人畫法的同時遍游名山大川,創作出大量水墨淋漓、渾厚華滋的山水畫,在他的創作中,以墨分五色為基礎,黃賓虹對墨的運用讓他的畫作形成了諸墨薈萃的獨特氣象,體現了畫面的時代特征。可以說,近現代的中國畫墨色觀更為多元化。
二、中國畫墨色表現力的特征
1.墨色的裝飾性表現首先,墨色具有裝飾性。畫家通過自身獲得的藝術經驗,將自然色彩進行再加工創作,通過觀察自然、表現自然,將對墨色運用的經驗融入創作,使畫面具有美感,這種美感使之簡易化,就是一種裝飾美感。這是一種主觀審美觀念的寄托,也是對墨色的一種審美意念和認識,通過墨色的運用,給觀者以單純的感受,是一種主觀的表現力,也加強了色彩的設計意識。
2.墨色的象征性表現通過人的視覺傳達系統,墨色的象征性意義有了充分的表現。濃墨給人以渾厚華潤之感,淡墨給人一清爽透亮之美,焦墨給人以老辣蒼涼之情,再如暖色系的顏色給人以溫暖之感,冷色系給人以神秘冷艷之感。當然,這些墨色不同變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作用的。不同墨色的相互融合才能使畫面具有更豐富的表現力,以傳達作者的感情。畫者通過墨色,使其想要表達之情直觀地、視覺象征化地傳遞給觀者,這也使豐富的墨色上升到主觀的象征寄托領域,蘊涵著哲學的意義。
3.墨色的情感性表現墨色不是對簡單物象的直白描述,而是畫者最真實和最單純情感的表現,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下,畫者對墨色的情感就會不同,并對自己的感受和體會進行提煉、加工。中國畫對墨與色的運用極富意象特征,在中國畫的表現中,墨與色是作者對生活、自然以及所要表現作品的綜合感悟,同時也是作者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及審美特征的綜合表現,且更多的是運用墨色對自然、生活的提煉和情感的集中體現與釋放,是對人與自然、萬物和諧之美的向往。
三、中國畫墨色的運用
中國畫墨色之道其一為“隨類賦彩”。在南齊時代,謝赫就曾提出“六法”來詮釋中國畫,其在所著《古畫品錄》中提出“隨類賦彩”的理論。其要義是把對象的色彩、形象等諸多因素進行提煉和概括,在客觀物象的基礎上表現畫家心中的物象,而并非表現客觀自然物象的本來面貌,是對已把握的自然規律的升華。以“隨類賦彩”為例,它是一種主客觀結合的墨色運用方式,是畫家的主觀情感和審美趣味的統一。
而墨色另一種運用則是“墨分五色”,其中不含有礦物質顏色的運用。其主要以單純的墨與水結合從而產生變化,以墨代色。在中國畫里,“墨”并不只是黑色。因墨與水結合的比例會產生豐富的變化,所以其表現力也就具有多樣性。就如同在一幅水墨畫里,其墨與水交融也會產生豐富多樣且富有韻味的美感,也可使畫面產生色彩的變化,完美地表現物象。把握中國畫中的墨色主體性、人格象征性及其程式化,這樣得來的墨色認知,其精神內涵是中國化的。中國藝術的最高價值不以模擬物象為最終目的,國畫中的墨色藝術也是這樣,它通過“寫意”以“參贊造化”,形成獨特的審美意識及獨特的墨色觀。只有將墨和色很好地結合起來,共同繼承與努力尋找符合中國畫特色的新的墨色元素和理念,才能創造出不失中國傳統特點又具有現代感的中國畫。
作者:贠征單位: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