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建設中的環境問題及改善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
摘要:在城市高速發展的今天,生態文明發展理念不斷深入貫徹,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持續發展,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本文以江西南昌市為例,引出城市建設下存在的環境問題,針對生活生產上造成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固體廢物等污染問題,探討其相應的環境保護和管理措施。
關鍵詞:城市建設;環境保護;措施;南昌
一、引言
城市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近十年,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突飛猛進,城鎮人口在逐年增長。為滿足人們現代化生活需求,城市壓力日益加劇。城市現代化在給予我們許多生活便利的同時,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水資源污染、土壤資源污染、大氣污染、噪音污染、固體廢物污染,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合理去處理[1]。只有在城市建設規劃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才能更好地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才能為人們提供良好舒適的生活環境。南昌作為中國唯一一個毗鄰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閩南金三角洲的省會城市,其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城市發展近年來也呈迅猛之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逐步樹立,綠色崛起成了南昌城市發展的一大品牌。鑒于近5年南昌市環境檢測結果,本文從政府層面探討應該如何加強環境保護和需要采取的管理措施。
二、城市建設中的環境現狀
(一)水環境
水是維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質,可供我們利用的淡水資源僅包括江河、湖泊和地下水,十分有限,水土流失和水質污染等都會危害人類生存。然而,城市建設總是伴隨著水體污染。城市人口逐年遞增和城市工業化,帶來了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倘若這些廢水不合理排放,將會嚴重污染河流的水資源。南昌地處長江以南,具有“西山東水”的自然地勢,水資源豐富。市內水網密布,贛江穿城而過,撫河玉帶河連接城內東湖、西湖、南湖、北湖、賢士湖、青山湖、艾溪湖,形成主城區“一江”、“兩河”、“八湖”的水文環境,水域面積占城區總面積的29.8%。據2015年以來監測,通過南昌的贛江、撫河14個地表水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符合功能要求。青云水廠、朝陽水廠等5個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62項檢測合格,水質達標率為100%。環鄱陽湖區河流水質總體良好,Ⅰ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分別為87.1%和87.5%(2014-2016江西日報)。盡管南昌市整體水環境監測結果較好,但內河湖水體卻受到日益頻繁的污染。作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2016年水質Ⅰ至Ⅲ類水質點位比例為11.8%,水質存在輕度污染,呈中營養化現象。在城區的兩河八湖均未達到Ⅲ類水要求,青山湖和艾溪湖之外的其他六湖水質甚至為V類,水質富營養化程度較高。由此看來,南昌市城區的水環境保護形勢比較嚴峻。
(二)大氣環境
城市工業化和城市交通所產生的硫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粉塵等有害氣體是降低大氣質量,造成大氣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2]。我們熟知大氣中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過量會形成酸雨,汽車尾氣會造成空氣中鉻超標,粉塵會引起霧霾,這些都會危害人體健康。南昌市大氣環境基本上屬于國家二級標準,空氣質量優良率由2013年的60.8%上升為2016年的86.9%(見圖1),提高了26.1個百分點,在中部省會城市中位居第一,比其他五個省會城市高出13.7至44個百分點。但是由于城市建設規模逐漸擴大,城市基礎設施施工項目增多,揚塵污染加重,自2012年開始,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年均值均超過二級標準,PM2.5已成為主要污染物。酸雨污染較為嚴重,pH均值低于酸雨限值(5.6),2014年至2016年連續三年酸雨頻率為100%。
(三)土壤環境
城市生活會產生大量的固體廢棄物,這些固體廢棄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它們來源廣泛、數量龐大和成分復雜。而數量龐大的固體廢物往往超出垃圾處理廠的承受范圍,大量垃圾露天堆積使得城市被包圍在垃圾之中,垃圾露天堆積時長過久又會導致土壤污染。南昌市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數據顯示,南昌市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良好,80%的測點為清潔(無污染),其余測點有輕微污染(重金屬類無機污染),且污染物超標程度較低,極個別點位(測點總數的0.9%)為中度污染,超標項有鎘、汞、鉻、鎳。同時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還有部分垃圾處理廠采用傳統的填埋方式處理垃圾廢棄物,這必將會加重土壤污染。
(四)聲環境
城市生活中,噪音主要來源于工業生產、交通工具、建筑施工、工作生活等。一般情況下,當噪音高過50Db(A)時,就會影響到人類的正常生活,并對人體造成危害。近年來,南昌市秉承科學的方法,通過在城市內禁止鳴放喇叭,將工業、商業和生活區合理分離,以及對噪音源進行了有效的控制等管理,噪音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2017年全市區域環境噪聲晝間等效聲級為53.6dB(A),達到國家一類區標準,按《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總體水平等級劃分》為“二級”,屬“較好”水平等級,區域噪聲達標率為92.6%,區域環境噪聲聲源以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為主。2017年4季度1類功能區晝、夜間達標率均為50%,整體達標情況一般;4類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75%,夜間達標率為0%,整體達標情況較差。總的來看,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是影響南昌市聲環境質量的主要聲源。
三、環境問題成因分析
(一)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
近幾年南昌市居民數量增長速度越來越快,但是老城區和開發區部分區域污水管網老舊滯后,沒有隨著城市擴大而相應地配套建設,使得居民生活廢水無法接入市政污水管網,且現有管網滲漏嚴重,排污口截污不夠徹底,導致大量的生活廢水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臨近的河湖之中,城中玉帶河、撫河二河也因此匯集了南昌市半個城區的生活污水和部門生產廢水,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現象較為嚴重[3]。雖然南昌市2016年后擁有18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也達到日處理119萬噸,但由于污水處理配套管網建設不完善,運行過程中出現管網滲漏堵塞等問題,進入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濃度不高,污水處理效率不高,導致污水處理廠未能達到減排效益。
(二)城市規劃布局不盡合理
政府在項目布局上沒有充分考慮到地理環境條件及功能分區,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環境污染。南昌市主要工業污染源位于城北、城東和城南三個工業區,將市中心的商住、文教區三面包圍。而南昌市風向特點是夏季為偏南風、秋冬季為偏北風,全年以偏北風為主,這樣使得南昌市全年都在大氣污染的籠罩之下。如南昌發電廠位于城區上風向,年燃煤多達110多萬噸,因沒有有效的脫硫裝置,影響了南昌市的大氣環境質量。同時,由于城北工業區電力、造紙、化工、紡織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集中在贛江南支,造成該段水域污染。
(三)現行體制的約束
由于屬地管理模式下,地方政府掌握環保部門的人權和財權,地方政府對當地環保部門的影響力要遠遠大于上級環保部門。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長的慣性巨大,經濟發展方式仍然較為粗放,在實際工作中,政府和企業重發展、輕生態的情況仍然存在。尤其是縣區政府以追求經濟增長為主,在投資項目的評估中沒有充分考慮到環境損失代價成本、環境修復維護成本,忽視了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國際經驗表明,治理環境污染的投入應至少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1.5%,而南昌市2016年環保治理項目投資10.1075億,僅占當年GDP的0.23%。而大多數企業的防污治污投入更加缺乏,片面追求個人盈利,一些企業為了節約生產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不僅對本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視而不見,甚至會想方設法規避環境監管,推卸污染問題責任。一些在強制要求下購置的環保設備也成了擺設,只是為了應付檢查,而沒有實際投入使用。
(四)能源結構比較單一
南昌市雖然大力倡導使用清潔能源,城市居民生活也基本普及了天然氣,但工業能源消費以煤為主的局面仍未改變,能源消費品種相對比較單一,潔凈能源消費比重和工業燃氣使用率偏低。以高新區為例,2017年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電力消費58715.48噸標煤,占總體能源的62.23%,原煤消費21788.9噸標煤,占23.09%。這種單一的能源消費模式不僅低效,而且污染環境。加上供應的燃煤質量差,廢氣和煙塵排放量大,會加重大氣環境的污染,同時,燃煤產生大量的煤渣、爐渣也成了南昌市固體廢棄物的主要來源。
四、環境保護措施建議
(一)加強宣傳教育,推進政策執行
保護環境,宣傳教育為本。對于領導干部,要加強環保方面的知識、政策、法律、法規的學習,開展培訓班、講座、研討會等活動,使各級黨政領導在城市建設調查研究、方案制定、出臺決策、貫徹實施等工作環節中,都能秉承環境保護的理念,體現環境保護的目標。樹牢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將環境保護工作作為衡量黨政領導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比如針對南昌市水系發達的現狀,實施“河湖長制”,由河道湖泊所在轄區黨政領導擔任河長,負責相應河段的保護,增強政府治水責任心。對于普通群眾,要加強環境保護文化和價值觀教育,使其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群眾改善城市環境的緊迫感和建設美好家園的責任感,讓生態環保知識走進家庭、走進企業、走進學校,使廣大市民都能自覺制止各種破壞城市環境的行為。
(二)完善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綠化
加快城市、工業園區、開發區排水管網建設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加快城中村、老舊城區配套污水管網建設與雨污分流改造,對現有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升級,提高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效果。建設新型固體垃圾處理廠,對固體廢物合理分類回收,循環利用。同時應當充分利用本地擁有的“一山、一江、兩河、八湖”自然景觀,因地制宜發展湖泊園林綠地和道路綠化帶、濱河綠地等多種類型的綠地,形成南昌城區特有的城市生態綠化體系布局。提高城市綠地覆蓋率,通過綠色植物調節氣溫、防災減災、遮陽防風、過濾粉塵、吸收有害氣體、美化環境,以促進南昌市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
(三)調整工業布局,優化能源結構
按照主體功能區劃要求,合理確定重點產業布局和規模,在生態脆弱或環境敏感地區禁止建設“兩高”行業項目,大力整治重點行業內的小型工業企業,對裝備技術水平低、環保治理設施差的予以關停,逐步將鋼鐵、化工等重污染企業遷離主城區??刂泼禾康南M量,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在政府、企業、公共交通等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減少機動車輛廢氣排放。加大天然氣供應,優化天然氣使用方式,支持現有工業企業的燃煤設施改用天然氣,開展清潔生產,促進環境污染從末端治理向源頭和生產全過程控制的轉變,將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降到最低。
(四)運用經濟手段,加大環保投入
環保政策的貫徹執行需要強大的財政保障,這就要求政府部門設立專項的環境保護資金,并且不斷地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這樣才能促進環保工作的順利開展。政府也可吸引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環保資金投入,分擔政府經濟壓力。同時要加大獎懲力度,對嚴重破壞環境的違法企業,應按照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要求,對其處以高限度的處罰。適度提高環境污染和治理收費標準,降低征稅門檻,比如城市污水處理費用的征收,如果征收標準過低,既會造成污水治理資金缺口,又不能給廣大排污單位帶來警示,以促進其改善企業自身污水進化循環再利用的能力。國內外環境保護的實踐也證明,保護和改善環境離開經濟手段,環境保護就沒有活力,也很難取到良好的效果。
五、結語
南昌作為日益崛起的中部省會城市,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都極為豐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注重環境保護,努力打造成為江西樣板。一方面政府加大環保資金投入,對已發生的污染進行科學處理,利用完善的防護措施避免污染加劇和產生新的污染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對環保觀念和環保法規積極傳播,讓環保意識深扎于人們心中。以法律、經濟、技術、教育、行政多種手段,有效地促進城市和生態環境共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麗麗.談談環境保護與城市規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5(02):2312-2312.
[2]解成巖.大氣污染來源及其治理措施[J].黑龍江環境通報.2016(02):18-19.
[3]邱安民.南昌市水生態污染現狀、成因及治理困境和對策[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27(01):29-31.
[4]張林霞.南昌市環境問題及對策研究[J].環境與開發,2001(40):45-45.
[5]李春蓮,胡春燕.淺談南昌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之對策[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6(09):67-71
.作者:賀劍霞 單位:江西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