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績效改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國有企業中通常存在著人員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情況,極大地制約著企業生產效率進一步提升。本文基于“鯰魚效應”的視角,在闡釋“鯰魚效應”的概念及“鯰魚效應”的作用基礎上,提出如何將“鯰魚效應”應用于國有企業來構建有效的績效激勵體系,以期為國有企業運用“鯰魚效應”進行更為有效地人力資源績效改進提供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績效改進;“鯰魚效應”
國有企業在當今復雜而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需要不斷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提升業績水平,才能屹立于潮頭,而對人力資源的有效激勵是組織績效改進的關鍵所在。國有企業可以在組織內構建高效良性競爭機制的同時,通過培育內部人才與引進外部專家的方式,實現對現有員工隊伍有效激勵與再開發,從而盤活現有人力資源,改進企業績效。本文將管理學經典的“鯰魚效應”引入到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希望企業通過內部培育與外部引入“鯰魚”,來激活現有的人力資源,提升人員隊伍工作效率,從而達到國有企業績效改進的目的。
1“鯰魚效應”的內涵
1.1“鯰魚效應”的定義
挪威漁民最早發現了“鯰魚效應”(CatfishEffect)。漁民們每次出海打魚,都會捕獲很多的沙丁魚,可是經過長途運輸返回港口時,大部分的沙丁魚都會因為缺氧而死亡。漁民返港時偶然發現將捕獲的鯰魚和沙丁魚一起混放的木桶中,沙丁魚不僅沒有像往常一樣大面積死亡,反而大部分還活蹦亂跳。原來,將少量的鯰魚投入到沙丁魚群中,可以使得沙丁魚為躲避鯰魚的捕食而不停奮力游動,從而攪動水面,使得水中不再缺氧,避免了沙丁魚的大面積死亡。這一現象在管理學中又被稱為“鯰魚效應”,其本質是通過構建良性的競爭機制,來激發組織成員的積極性,開發人力資源的潛能,形成有效激勵。在組織內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情形下,通過外部引入或是內部培育“鯰魚”,用“鯰魚”的積極主動工作,影響和激勵其他成員,形成良性競爭氛圍,可以提升員工工作效率,最終實現組織績效改進的目標。
1.2“鯰魚型人才”的定義“鯰魚型人才”可分為以下幾種。
1.2.1“鯰魚型”管理者高績效、高動能的中高層管理者都可以看作是激活“沙丁魚”的“鯰魚”,其促使“沙丁魚”不斷游動,從而提高組織員工活力,為組織創造價值。“鯰魚型”的管理通常都有較高的個人魅力和非正式權力,他們的工作激情能夠帶動和激組織中的其他人。“鯰魚型”管理者通過其在組織中的正式權力,督促、鞭策下屬“沙丁魚”不斷游動,保證組織正常運轉;同時“鯰魚型”管理者在工作中還積極運用其非正式權力,通過以身作則和激情等個人魅力來帶動“沙丁魚”的工作積極性,使他們主動、自愿地參與到企業的建設發展中來,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引入和培育“鯰魚型”管理者,可以使國有企業突破陳規陋習,大膽創新,提升企業的市場適應力與競爭力。
1.2.2“鯰魚型”員工“鯰魚型”員工往往個人能力突出,工作積極主動,責任心強,工作激情高昂,有一定的影響力與號召力,能使組織中其他成員仿效并追隨。“鯰魚型”員工的高工作激情,突出的個人業績,促使其他成員在工作中產生緊迫、感危機感,懼怕被“鯰魚型”員工所淘汰,在壓力地驅使下努力工作,“沙丁魚”員工會不斷學習“鯰魚型”員工的工作方法與技巧,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從而提升組織整體的績效表現。因此,引入和培育“鯰魚型”員工是組織激活現有人力資源、改進績效的重要抓手。
2“鯰魚效應”的績效改進作用
“鯰魚效應”作為管理學經典效應之一,在組織績效改進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2.1激發員工潛能,改進組織績效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威廉•詹姆斯教授主研)發現,員工在以時計酬的分配制度下,由于缺乏直接競爭等因素,員工的能力僅有20%~30%能被發揮出來,當在這個組織中引入“鯰魚型人才”后,員工感受到競爭的壓力,開始不斷自我學習提高,工作積極性明顯增強,員工能力的80%~90%被開發了出來,整個組織的工作效率明顯提升。因此,“鯰魚效應”有助于激發員工個體的潛能,增強工作的積極主動性,提升整體工作效率,從而改進組織的績效表現。
2.2制造良性競爭,推動績效提升
格拉斯•麥格雷戈(DouglasMcGregor)教授在研究后發現:“激勵的主要來源,其中之一就是來自于個人與個體之間的競爭。”在引入“鯰魚型人才”后,“鯰魚”的突出的工作能力將打破組織現有的平衡,管理者的關注與支持、積極主動的工作作風以及待遇上的快速提升,給組織中的其他成員帶來了較大壓力,在此情況下,其他成員會不斷自我學習,增強積極主動性,逐漸形成“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良好競爭氛圍,從而促進組織績效的持續提升。綜上所述,“鯰魚效應”在組織績效改進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結合國有企業的現狀,如何發現和培育“鯰魚型人才”,使其發揮激勵和帶動作用,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激發出員工潛能,量活現有人力資源,為國有企業績效改進的實現服務,將是本文重點討論的問題。
3實現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績效改進的方法
3.1改善組織生態,內部選育“鯰魚”國有企業要發揮“鯰魚效應”激活人力資源,改進企業績效,核心在于從企業內部發現“鯰魚”。選育內部“鯰魚”可從營造良好的組織氛圍,構建科學的人才選用體系入手。
3.1.1更新理念,營造環境國有企業相對注重人際關系,相對強調“和”為貴,有時甚至以犧牲企業利益為代價,這種企業環境不利于“鯰魚型人才”發揮作用。要把“鯰魚效應”應用到國有企業績效改進中,需從建立營造良好人際環境入手。國有企業管理者的理念、思維模式、價值取向對形成良好的組織環境影響深遠。所以,國有企業的管理者要不斷的自我更新理念,重視“鯰魚型人才”的價值,為其創造積極、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使其能夠快速的成長,搭建好“鯰魚型人才”脫穎而出的平臺。
3.1.2構建機制,選賢任能“鯰魚”發揮作用的關鍵是國有企業應構建科學的人才選用機制,做到“知人善用”。“知人善用”即了解人之所長,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在人員選任過程中,可采用“賽馬不相馬”的選人方式,通過競聘上崗、技能競賽等“賽馬”方式,使員工有機會展現個人才華,而非傳統“相馬”式的論資排輩、推薦考察方式。同時,管理者要敢于給“鯰魚”壓“擔子”,放手使其挑“大梁”,充分信任,大膽授權,讓他們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能。通過創新選拔方式,創造開放擇優的氛圍來激發員工隊伍活力,讓“鯰魚型人才”脫穎而出,促進組織績效改進提升。此外,國有企業應擯棄“論資排輩”式單一的職業發展體系,建立多渠道的員工職業晉升體系,實行管理職務與業務技術職務并行制,拓展員工的職業發展通道,使“鯰魚型人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3.2外部引進“鯰魚”,制造競爭氛圍
國有企業要敢于從外部,甚至是“體制”外單位來引入優秀的“鯰魚型人才”,制造和加劇“鯰魚”和“沙丁魚”之間的競爭,打破國有企業死氣沉沉的平衡,對“沙丁魚”形成強大的壓力,使他們脫離原有的“舒適區”,迫使他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才能免于被淘汰,增強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工作效率,促進國有企業績效持續提升。國有企業從外部引進“鯰魚”時,要大膽重用“鯰魚型”管理者,因為他們通常對激活國有企業員工隊伍中的“沙丁魚”和盤活現有人力資源起著關鍵作用,能有效地促進企業績效的改進。
3.3持續有效激勵,保持“鯰魚”激情
根據管理學中的“雙因素理論”(弗里德里克•赫茲伯格提出):“保健因素”是外界因素,通常使員工感到不滿意;“激勵因素”是工作本身產生的因素,通常使員工感到滿意。正確合理的運用好“激勵因素”可以提升員工積極性,提升工作整體效率,從而使得組織整體的績效得到改進。因此,國有企業應對“鯰魚型人才”要多從“激勵因素”方面來對其進行激勵。多為“鯰魚”安排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尊重其工作興趣,將其調整到適合其工作的崗位上,同時對“鯰魚”合適的、正當的晉升愿望及時給予滿足,使其一直保持高昂的斗志,積極主動的心態,影響和刺激周圍的“沙丁魚”,帶動他們不斷學習,改進自身的工作效率,進而促進國有企業的提升績效表現。
3.4創新考核機制,公正評價
“鯰魚”國有企業對于“鯰魚型人才”的考核,應充分考慮其特殊性,創新考核機制。“鯰魚型”員工由于其敢于創新、改革、堅持,可能得罪同事、下級和某些既得利益群體;“鯰魚型”管理者通常大公無私,管理下屬時不講情面,可能會得罪很多員工,甚至可能得罪上級。傳統的民意測評等方式,存在被打擊報復的可能,評價可能不客觀。因此,在對“鯰魚型”員工其進行考核時,應該注意考核主體的選擇和考核權重的合理設置。可以通過降低“沙丁魚”傾向的同事和下級的評價權重,提高其服務對象的權重;對“鯰魚型”管理者考核時,可采用專家組考評法,主要采納與考核對象無直接利益關系的專家意見。國有企業通過對“鯰魚型人才”的客觀公正的考核評價,使得“鯰魚型人才”能更加地認同企業,使其在工作中能夠更加大膽的去突破、去創新,攪動組織原有沉寂的氛圍,影響身邊更多的人積極主動的努力工作,為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從而激活現有人力資源,達到改進和提高績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加里.德斯勒,曾湘泉.人力資源管理(第10版.中國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聶貴洪.鯰魚效應與人力資源管理[J].企業活力,2008(8).
[3]何菊蓮.運用鯰魚效應構建成人高校教師管理模式[J].中國成人教育,2009(12).
[4]王俊程.基于“鯰魚效應”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構建[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5]林麗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探析[J].改革與戰略,2010(7).
作者:楊馭豪 單位: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