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民族地區英語教育本土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西雙版納是個以傣族為主體,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多民族聚集的邊疆地區,“大一統”的國家課程教學目標設計上對由多民族地區文化的多樣性所導致的對英語教育的多樣性很少有回應。英語教育主要采用教師向學生單向傳播的教學方法,注重標準化教學,使用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教科書,以英美發音為標準來衡量學生的水平,往往忽視學生的民族、宗教、習俗及文化背景等因素,使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少數民族學生在學校評價中處于不利地位,導致產生了大量的“邊緣人”———學業不佳。王鑒認為:在意識觀念中,自己文化的不重視或被輕視直接可以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學業成績的失敗。[2]英語教學就是在不同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下,不同文化主體間的一種互動交流、理解與接收,其前提是尊重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差異性,可以說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一種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多樣個體間關系。由于受制與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的影響,他們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心理狀態、道德意識和行為。一些著名人類學家如本尼迪克特(Beniedictruth)、米德(Meadmargaret)認為,人在成長過程中時刻都受語言、社會習慣、思維模式、節日禮儀、宗教信仰等當地文化模式的影響。邊疆英語教學中,這種忽視本土化可能導致兩種不同的文化話語在直接發生交流時,由于個體的民族、價值觀、心理狀態、文化背景不同,教師和學生就會產生文化誤讀現象,不但影響學生學業,而且也影響師生關系。[3]當前邊疆地區英語教學非常注重英語的交際功能,強調英語的發音、語法等工具性。所學課文也主要是以英美國家文化為背景,課文完全是讓學生使用英語時符合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與我國本土文化有關,介紹中華民族風土人情的、反映中國現實的課文實屬鳳毛麟角,與邊疆民族地區有關的文化課文根本就沒有。這樣,由于學校課程缺乏本土文化知識,就必然導致民族地區的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變成了單向、被動的交際者,沒有意識地在對外交流中主動、有效的傳遞本土優秀文化,一些研究者稱這種現象為“中國文化失語癥”。[4]只有將英語教育放置于更加寬廣的邊疆多民族地區文化情境中,才能夠真正實現跨文化對話中傳達本地文化。
二、西雙版納民族地區英語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
(一)西雙版納經濟社會的發展促使英語本土化的出現當前,西雙版納正面臨著旅游二次創業,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是前所未有。國家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及“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西雙版納州對外開放的步伐逐步加大,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來旅游投資的境內外人員越來越多,隨著西雙版納與國際接軌步伐的加快,加強英語教育本土化可以在與國外友人交往中讓他們更了解本地特色的民族文化,增強在國際交流中本土民族文化的話語權,利于本州旅游走出去戰略的發展。同時加強英語教育本土化,也是響應“科教興州、開放活州、生物富州、旅游強州、依法治州”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西雙版納州民族、資源、區位三大優勢,對外營造良好的人文投資環境。
(二)在這片多民族共同居住的肥沃土上,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諾族等13個民族是世居民族,各世居少數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英語教育面對的是某個群體中的個體,學生本身受到該群體社會階層、民族、宗教等“隱蔽的課程”因素的影響,可能在文化傳遞與習得的過程中出現“文化剝奪”現象,傳遞知識中會出現障礙,知識無法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傳遞。由于學校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說學校參與了各民族文化的復制過程。在校園里或者課堂教學上,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一種無意識的也不完全的默契———復制了“社會文化結構”。[5]因此,我們在英語教育中一定要考慮接受者的民族、宗教、階層、習俗等文化背景,英語本土化強調的就是教育行為與人的背景環境(民族、宗教信仰、族群關系等)之間的一種互動關系。
(三)弘揚民族文化西雙版納地區地處邊疆,歷史上交通非常不便,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也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學、民間故事、民族節日、民族歌舞、民族宗教等形式存在。例如傣族的潑水節、葫蘆絲、孔雀舞、放高升、放孔明燈、民間文學《召樹屯與孔雀公主的故事》;哈尼族的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梯田文化、民間文學《創世紀》、《奧色密色》、《古老時候的人》;基諾族的神話傳說中,流傳較廣的《瑪黑和瑪妞》、《女始祖堯白》等。這些都是西雙版納一些優秀民族文化,也是英語教育本土化的重要素材與資源。西雙版納的學生大多是來自本地區,從小耳聽目染本地方、本民族的文化,理所應當是本土文化最好的繼承人。民族地區地方學校在英語教育中更有必要加強本土文化知識的輸入,是學生成為本土文化繼承或傳播的復合型人才。[6]
三、西雙版納多民族、多宗教地區英語教育本土化的建議
(一)英語教學理念本土化近年來關于多元文化本土化教育的討論深入到世界各地,教育本土化理論的創新及應用無疑是當地教育者面臨的緊迫問題。杜普-霍華德(1941,HeinrchDopp-Vorwald)認為人的本質的改變,尤其是精神的改變是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力量在于發生“精神作用”,教育理念的功能在于促使教育的引導,即“精神的引導”。要教育別人,首先在要更新教學理念,建立為學生而教、以教助學的指導思想。英語教學的本土化上教師要轉變角色,成為學生英語學習的引路人與指導者。學習一些先進的本土化教育理論,接受先進的教育觀念,還可以組織觀摩一些優秀本土化教學的課題教學。在英語本土化教學中提高理論學習要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本土化理論更新是很快的,英語教學只有不斷吸收先進的、豐富的、完善的理論知識充實自己,才能夠在教學的路上“青春永駐”。[7]當前,我國英語教學研究人員與教師大多追隨國外一些所謂“時髦”理論,但是這些理論對我國英語教學實際作用不大,缺乏針對性。在探索西雙版納英語教育本土化理論時要在借鑒國外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上,根據邊疆民族地區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環境的差異性,同時結合邊疆多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來進行。針對不同教學環境、教學對象對國外進來的英語教學理論和方法進行本土化改造,從而適應本土化的需要。
(二)開發本土英語校本教材教材是人類文化的精華,在多元文化發展的今天,開發本土教材在民族地區各個層次中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對于學生身心發展有著深遠意義。美國教育學家休伊特(1904,E.L.Hewitt)就認為我們應該為學生提供多元文化的課程教育。英語教材的語言內容要結合真實語境和滿足學習者需求,已是外語界普通認同的理念。[8]目前,在學術界對于本土教材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本土教材,有利于學術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認識家鄉、了解和熱愛家鄉,立志將來建設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9]在開發校本課程過程中,民族地區的多民族、多宗教文化應該得到重視,少數民族的語言、歷史、地理文學、風俗等多彩豐富的民族文化應該作為課程資源加以利用,當國家的教育內容與這些“地方性知識”融合在一起,教育就會更加適應當地學生的實際情況,也有利于我國民族地區英語教育的提高,同時,開發本土教材也是民族地區多元文化和諧建設的一部分。本土英語教材的開發可以涉及本土歷史、本土地理、本土習俗、本土民間故事等。邊疆多民族地區英語教育本土特色可以從一些詞匯入手,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西雙版納各民族的發展歷史、飲食、宗教、建筑、習俗等方面開始學習。下表是一些反映西雙版納多民族特色的中英文詞匯。
(三)在英語教學上融入西雙版納當地文化目前西雙版納英語教育中學生基本上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學習英語文化,同時通過網絡、媒體和報刊等來加深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但是缺乏有效的學習手段,對于當地民族文化特色的東西往往用英語表達不出來,相關知識掌握不夠。為此,邊疆多民族、多宗教地區在設置英語課程時,要充分考慮民族學生的因素,有意識地在英語教學中增加當地民族文化。[10]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要戰場,也是學生學習的場所,目前教學體系中,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案設計、課件制作、課堂討論及課后作業專用加入本土文化,在教學中適當增加當地特色的文章,在閱讀教學中引入西雙版納本土文化的英語材料,可以就本地一些有特色的經典文學文化向學生進行介紹、讓學生用英語翻譯;還可以在一些民族節日時組織學生用英語交流節日里的趣聞異事。[11]西雙版納本土多民族文化在教學中的流入可以促進民族地區的學生在學校中的文化適應,提高他們對學業的興趣,使外來文化與優秀的民族文化在學校教學中相鋪相成、互為補充,是一種教育的“民族文化生態模式”。
(四)加強教師本土文化素養培訓開展英語教育的本土化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成功與否,教師的作用不能忽視。當前一些教師滿足教學的功利目的出發,不但忽視對學生的心理和精神的關注,而且更缺少民族學、人類學方面的理論學習。英語教育其實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教學,與別的學科教學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在不同民族語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這就意味著教育者必須深入不同主體的生活文化中,從相關文化背景的教育危機出發,在具體的文化情境中進行分析與教學。同時由于英語教育本身的性質和特點,英語教師教學中除了語音、語法等知識傳授外,更應該對當地文化在語言交流中有理性的認識,要有較好的文化素養。[12]具備良好的本土文化素養的教師在教學中有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夠把握本土文化以及文化事項的語境。教師要幫助學生發展探索當地民族文化和知識的能力,把本民族文化的情境邏輯、闡釋和敘述輸入到英語教學的本土化之中。學校可以送一些教師到國內一些重點英語院校進行培訓,同時教師也要加強自我充電,提高自身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嚴格要求自己,以促進英語本土化教學。
四、結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全球化”不僅是商品、錢、人、技術、圖像、知識和思想的迅速推進,更是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在流動。“本土化”則是對應于“全球化”的另外一個社會事實。本土化是多元文化的根本,世界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匯集而成,而不是單一的文化。本土化的目的是繼承優秀本土民族遺產,加強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多民族大家庭在經濟上共同發展,在文化上共同繁榮。教育是傳播人類文化的重大工程,在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邊疆多民族、多宗教地區,學校在文化傳承和文明弘揚的作用尤其重要。英語教育本土化不但可以提高少數民族對本民族文化了解和認同的同時,也可以培養漢族學生通過英語教育本土化學習,培養文化多樣性的理解。英語教育本土化是傳承地方文化的有效載體,文化以教學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能夠發展和弘揚邊疆多民族地區的本土文化,利用多民族的文化資源來塑造國家形象,提升國家的軟實力。邊疆民族地區的學校更應該重視本土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播,特別是在培養對外傳播中起關鍵作用的英語人才上,是更應該耕植于本土文化,使學生能夠準確傳播多民族地區的本土文化。
作者:匡玉華單位:云南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