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求人性論對現代教育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完成人生任務的途徑不同
孟子認為人有“四心”,所以人心就有仁、義、禮、智“四端”,“人生的任務就是通過學習和修養,把這‘四心’或‘四端’開發出來,發揚起來,使之成為‘四德’,即‘仁、義、禮、智’”[1]54,而具備這四德的人就可以稱之為圣人,也就是說在人先天的稟賦中含有向善的胚芽和種子。但這并不是說每個人都必然會表現出善行,而是要通過后天各種環境的影響才能保持和發揚這種善性。在孟子的性善論中,就是要引導人性的“四端”向“四德”發展,從而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圣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從教育者的角度講就是要積極引導受教育者,使其天性中的善行得到最大的發揮。表現在政治主張中,孟子提倡的是實行仁政。荀子的觀點則不同。他認為因為人有與生俱來的好利、疾惡、聲色之好等自然屬性或生理欲望,包含著產生爭奪、淫亂等不好的社會后果的可能性,他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處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2]這就是說,如果任由人的這些自然屬性和生理欲望發展而無所規范節制的話,將會帶來爭奪和紛爭,引起惡的結果。人心會向惡,“其善偽之”,所以要“化性起偽”。也就是說,人的這種惡的自然本性要通過后天的修行、努力等去改善的。要扼殺掉這種人心向惡的可能,要控制各種欲望,從而最終使人心向善。而對于人來說,各種本能的欲望是不容易控制的,所以要借助于外界的力量來達到預期的效果。這里,荀子就特別強調后天的學習和禮法的約束,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善。為此,荀子在政治上提倡法治。
2二者人性論的相同點
2.1人性論出發點的單一性相同
孟子倡導性善論,荀子倡導性惡論,二者的概念內涵以及達到目的的途徑不同,但是不管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兩種人性論都具有單一性。孟子認為人性的出發點是單純的善,人一生下來就是善良的。至于惡的出現,則是人性在后天的引導上出了問題,沒有將“四端”開發出來,沒有達到“四德”的境界。荀子則認為人性是單純的惡,人天生的有各種欲望,而這欲望就是惡的根源。人所出現的善行,不過是人受教育、禮法制約的結果罷了。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和荀子的“人之性惡”都論證了這種單一性。人性的起點到底是善還是惡一直爭論不休,在孟子和荀子之后還有人認為性善也性惡,從這一點來看,孟子和荀子是有一定的相同之處的。
2.2對后天環境重要性的認識相同
雖然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的觀點截然相反,但是他們卻都認為環境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孟子認為人有仁、義、禮、智“四心”,這“四心”是人性的根本標志,有這“四心”的是人,沒有的非人。而這“四心”的開發要靠后天的環境作用。按照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觀點,如果一個人在一種良好的環境中長大,這種良好的環境就能喚起他人性中的善念,并且使這種天生的善念發揚光大,從而人就能成為真正的圣人。相反,如果一個人在一種不良的環境中長大,那么受不良環境的影響,人性中的善的因素就不能被很好地展現出來,人性就有變惡的可能。荀子認為人有各種欲望,這些欲望是人性惡的根源,所以要特別重視后天的教育作用,要通過教育和各種禮法的約束,使這種人性的惡得到控制,正所謂“化性起偽”就是這個意思。而如果沒有好好地控制住惡的天性,任其自由發展,那么人本性中的惡就會一發不可收拾,人就會變得兇惡不堪。環境在人性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性善論也好,性惡論也好,要想達到最終的善,必須要后天環境的改善,孟子和荀子都認識到了這一點。
2.3人性觀的歸宿相同
兩種人性觀的提出的目的是一致的。不管是主張性善還是性惡,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了使封建統治階級更好地統治天下。他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于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是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的。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就是人性的善在政治上的體現。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后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范。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性惡”,須要由圣王及禮法的教化,通過“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所以荀子提倡通過法治來達到政治的清明,其本質也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拋開政治來說,兩種人性觀的落腳點也是一樣的。清代學者錢大昕說:“孟子言性善,欲使人盡性而樂于善;荀子言性惡,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立言雖殊,其教人以善則一也。”[3]299荀子的觀點是性惡,雖然說這和孟子的人性觀的概念和內涵不同,但是“他所言的惡正是他的大善所在,他的人之惡的警句時刻提醒著后人,人不應被欲望所制,人應沿著善的道路繼續前行。”[4]91孟子的最終目的是欲使人盡性而樂于善,荀子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其最終的歸宿都是一個善字。孟子的性善論重視對人內在自覺性的發掘,是想通過后天環境教育等喚起人的善念,從正面激勵人奮發向上,自覺向善;荀子的性惡論則是重視后天環境和教育的改造作用,主張從反面去鞭策人進取,懲惡揚善。二者的觀點一善一惡,看似對立,實則統一,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善。
3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性善論和性惡論雖然有許多的不同之處,但是二者卻不矛盾,其目標和歸宿都是一致的,本質上具有一定的互補性。
3.1正確地認識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孟子的性善論給出了我們教育的可能性。人性都是向善的,所以說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知識品格修養。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人性也是有劣根性的。有的人天生就愛做好事,幫助別人,但有的人也天生就愛橫行霸道,恃強凌弱。但是總體而言,每一個人都有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可能。“孟子性善論在對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導有著重要的作用,他強調道德修養的平等性、主動性和社會性。他為了促進社會安定,人們生活和諧作了深刻而又有益的探討,并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教化方法,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了重大及深遠的影響”。[5]94從孟子的性善論出發,教育學生為仁由己,喚起學生心中的善念,積極地向好的方向引導他們,從而爭取把學生培養成能為社會所用的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雖然說人性有這種向善的可能性,但沒有適當的教育,任其自由發展,人還是會有學壞的傾向。所以通過荀子的性惡論我們得出了教育有必要的結論。通過教育的力量,以及各種禮法的約束作用,可以使人自覺地去遵守社會的公共秩序,自覺地維護公共準則。如果沒有教育的話,人就會不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所以說,教育的存在,在當今社會上具有絕對的必要性。現代的教育,既要看到教育的可能性,同時也要看到其必要性。這樣才能盡可能地使人向善,也才能盡可能的使更多的人向善。
3.2重視環境的影響
影響教育的因素有許多,環境因素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環境因素包括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等。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每一種環境都不容忽視。從孟子的性善論出發,家庭、學校和社會都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從家庭角度說,家長作為學生的啟蒙教師,一言一行都對其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對于是非曲直對錯,不但要告訴給孩子,還要身體力行,自身起到榜樣作用。從學校角度說,老師們不但要教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同時還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還要從點滴中教育學生如何做人。社會是個大染缸,人在社會中太容易迷失自己。社會對孩子的教育也同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來自社會上的不光是好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因素,這時候就需要社會多多地宣傳一些正面的信息,多傳遞正能量給學生們,讓他們看到陽光,看到溫暖,自己也效仿之。從荀子的性惡論來說,三方面在對學生正面引導的同時,也要給予一定的側面鞭策。比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在孩子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時適當地給予孩子一定嚴厲的懲罰;在學校里,要用各種合乎常理的守則制度來約束學生的行為;在社會上要有明確的法律來制約人們的做法,等等。性善論和性惡論讓我們認識到了教育的可能性,也讓我們認識到了教育的必要性。在現代教育中,既要重視對學生的正面引導,也要重視對學生的制約和約束,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做到質量最高,效果最好。
作者:徐維維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