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郭朝祚征西圖的補充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二期
一、《征西圖》一些問題的再考證及存疑
(一)《征西圖》作者自題款的考證分析1.“齊”誤識為“齋”畫心右上角畫家自題款文字為:雍正十一年/寧遠大將軍/少保查公親總六師/擒賊于古吉/兒和碩齊謹繪圖/以志/軍諮祭/酒郭/朝祚。并押“朝祚”(白文方印)、“璽后”(朱文方印)二印(圖2)。[2]其中“齊”和“齋”由于兩字繁體字比較接近,除楊鐘羲的《雪橋詩話三集》[7]外,在其余絕大多數有關文獻中“齊”字都被誤識為“齋”。2.“古吉兒和碩齊”六字斷讀存在的問題目前關于此六字出現三種斷讀。(1)“古吉兒和,碩齊”由于把“齊”誤讀為“齋”,有人再誤將“碩齋”斷為郭朝祚的號[8]。(2)“古吉兒,和碩齊”“查松莊相國以雍正十一年擒賊于古吉兒,和碩齊郭朝祚為繪征西圖。”[4]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郭朝祚并無“和碩齊”封號。且在同一段題識中,郭朝祚署款兩次,也是不符合中國傳統繪畫的署款規律。(3)“古吉兒和碩齊”“古吉兒”是何語種(滿語?蒙語?),何意(人名?地名?),皆不明確。如斷為“古吉兒和碩,齊”,則“齊”字和下文又無法連在一起,六字只能連讀。“和碩”是滿語一方(引申為部落之意)。[8]再意指:清代宗室封號名。[9]“和碩齊”為官名。明清時期蒙古管理和碩的首領。和碩齊后專指軍事指揮者、武官。[10]房文認為:“古吉兒和碩齊”是蒙語地名。[2]但這用法未見有先例。今在此暫且存疑,以待后考。3.題款全段文字斷句鑒于上述,題款目前只能暫斷讀為:“雍正十一年寧遠大將軍少保查公親總六師擒賊于古吉兒和碩齊,謹繪圖以志。軍諮祭酒郭朝祚。”[2]
(二)相關歷史事件分析及存疑1.庫爾墨圖戰役就是圖中所繪的古吉兒和碩齊戰役雍正十一年八月丙辰的敕諭:“諭辦理軍機大臣等據署寧遠大將軍查郎阿等奏稱,庫爾墨圖山地方有逆賊五十余人來侵,被我官兵奮力攻擊,斬殺二十余人,余俱生摘,未脫一騎等語。……”[11]可見庫爾墨圖山戰役規模很小。沈青崖于雍正十二年(1734)作于西域境內的《西路從軍樂》七絕16首。第3首為:“‘斥堠森嚴遍打班,先鋒報敵匿前山。指揮兩翼圍將去,釜底游魚系頸還。’……查郎阿在一次巡視卡倫時的小勝,就被作者作為頌詞如此張揚,”[12]。郭朝祚也因此役的勝利在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1733)之前被補授為涼莊道道員。[13]至于此畫繪制是在補授之事之前,還是之后發生的,目前無法斷定,但它為這場勝利的戰役而繪制,為查郎阿歌功的史實是毋庸置疑。丁棻于雍正十三年(1735)作于巴里坤軍營的《山市》詩。其中:“‘前年七月秋風涼,弓勁刀寒人馬強。元戎簡騎親巡歷,松柏俄成劍戟光。聞報賊人眾徂匿,白楊溝外銜枚列。一麾將士勢吞牛,四面蜂圍萬重壁。野麋在囿豕在牢,霜铦作刀雨作鏑。生擒死馘無遁藏,唱凱歸來斂干戚。’……‘前年’指雍正十一年(1733)。……“白楊溝”在今新疆哈密城北40公里。(注:存疑待考)此戰即上文沈青崖《西路從軍樂》第三首詩后注所說:‘十一年秋大將軍查大冢宰親尋卡路,獲賊五十余人,斬馘極夥。’”。[12]從上面兩段文字可知他們描繪的顯然都是庫爾墨圖戰役,戰役發生時間應在七月,戰斗場景正如《征西圖》所繪的一樣。因而筆者大膽推測古吉兒和碩齊和庫爾墨圖山肯定存在緊密關聯,但至于它們是一地,還是領屬關系,目前無法確定。戰役名稱雖不一,但實指一事。庫爾墨圖是蒙古語,“庫爾墨,山間碎石也。圖,有也。地有沙磧,故名。”[14]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庫爾墨圖山今對應新疆哈密的具體地址目前尚不明。這種現象誠如房文所言:“……研究新疆問題,復雜多變的地名是一件令人棘手的事情。”[2]但有一點很明確,古吉兒和碩齊戰役從發生時間、地點、戰斗規模來看,都不可能是那龍吉大阪戰役。2.那龍吉大阪戰役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那龍吉大阪”之捷為:“壬辰,……西路副將軍張廣泗等奏報,本年九月初四日,吳爾圖水有賊數百人,多聚藏匿……計斬賊四百余人,生擒三十六人,身負重傷者甚眾,所獲馬匹器械口糧等物無算,追殺一百七八十里,余賊遠遁”。[11]那龍吉,又名“鄂龍吉”“鄂籠吉”,位于西路駐地—巴里坤西北方向。[15]房文認為“由張廣泅指揮的‘那龍吉大阪’之捷使準噶爾軍元氣大傷,噶爾丹策零于是遣使乞和,它是標志著戰爭結束的戰役。”[2]這一論點也值得商榷。因此役與全文主旨關切不大,在此不做展開。
(三)郭朝祚名、字、號、簡歷的再考證房文認為:“在陳世倌的題識中有‘軍諮祭酒郭熙后,濡毫吮墨流芬芳’句,謝啟昆的題識中有‘賴有添毫郭忠恕,云臺褒那得傳觀’句,說明郭朝祚的另一字或號為“熙后”,“忠恕”應該是其謚號,而《辭典》中稱其“號碩齋”是不加考證的結果。”[2]筆者認為“郭熙后”詩句意指他是北宋杰出畫家郭熙(1023—約1085)的后人。“賴有添毫郭忠恕”一句中的郭忠恕(?—977)指的是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的畫家。因此“熙后”“忠恕”皆不是郭朝祚的字號。至于《辭典》(即《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1981、2009版)有關郭朝祚詞條皆為:“[清]號碩齋,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官祭酒。善畫。……”[8]。其中關于他的號、籍貫、官職均誤。現查明:郭朝祚為漢軍鑲紅旗,[16]原籍汾州孝義縣。[17]由“閑窗磨墨滿一斗,畊煙散人不停手……時庚子(注: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和,汾州郭朝祚題。朱文:汾州郭氏白文:朝祚字恬菴白文:退翁朱文:卯君”[18]可進一步確認其祖籍,也知郭朝祚字恬菴。“軍咨祭酒”[19]與“祭酒”[19]官職有別,可從房文。“卯君”指卯年生的人。[20]結合相關材料,可知郭朝祚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的乙卯年。目前有關其活動最后記錄為乾隆八年(1743)。[21]其生平與新疆有關的是他于雍正八年[22]由于曾靜案件[23]被發配到新疆岳鐘琪西路軍大營效力,直至雍正十三年皆在新疆境內。[24]
二、《征西圖》藝術特色分析
(一)畫種分類國畫按照題材、繪畫形式、體格、載體或裝裱等有不同的分類法。按體格有宮廷、院體、文人、匠師、野逸之分。所謂“宮廷畫”,即“宮廷繪畫”,是從體格劃分,“宮廷畫家奉皇帝旨意或依照宮廷要求等為宮廷繪制的畫作。內容包括國家大典、皇室重大活動、帝后肖像、宮室裝飾等,畫風工致,技法講究。”[25]《征西圖》從繪畫體格上,從郭朝祚本人的身份來看,應屬文人畫,而非宮廷畫;從形式上來看是小青綠山水;從題材上分類是人物畫中的歷史故事畫;[26]從裝裱形式上分類是手巻。
(二)作品藝術特色分析郭朝祚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27]至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28]曾在松江府任職,并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常熟知縣。[29]根據上文提及他曾在王石谷(1632—1717)《坐聽松風圖》[30]題跋等資料顯示,作為當時畫壇大家和前輩,筆者大膽推測,他應和王翚有過交游,甚至師從。創作此畫,郭朝祚時年58歲。繪畫風格已比較成熟,畫作中有王翚的一些影子。其書法取法顏體,字形古拙、用筆蒼勁,畫山石、樹木的線條勁健有力。造型不求形似,但求神韻。畫作構圖主要采用平遠法,就是自近山而望遠山,反映的是一種俯視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隨平視遠”的那種藝術效果。描繪的場景正如前文丁棻《山市》所述,正是那種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栩栩如生的戰斗場景。根據當地植被等實景,畫作采用了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施青綠的小青綠畫法。由畫面可見,作者在力求達到王翚所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余于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皴擦不可多,厚在神氣,不在多也,氣愈清則愈厚”[31]的青綠設色要旨。由此可知,畫青綠沒有水墨畫功底是不行的。作品從右往左,前段主要描繪的是戰斗所在地的周邊的山、樹等地理環境;中段是清軍排兵布陣的陣勢及統帥查郎阿指揮戰斗情形,尾段則是戰斗的生動情景:清軍將士奮勇殺敵,敵軍則人仰馬翻、或跪地求饒,或四下逃竄……人物造型用寫意手法、形象生動。
三、結語
新疆古代繪畫由于各種原因,除有大量洞窟壁畫現存于世之外,留存在絹紙上的作品是鳳毛麟角,因此郭朝祚的《征西圖》顯得尤其珍貴。全面深入了解此作,對于研究新疆清代文人畫家如何運用傳統進行實地創作,我們當下如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極為有益。
作者:熊明祥單位:新疆藝術學院美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