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方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語文教學之友雜志》2014年第七期
一、曲問式
即“問在此而意在彼”,教師的本意是要解決甲問題,卻偏不直接提問,而是從側面繞個彎提出乙問題。乙問題的解決又以甲問題的解決為前提,所以只要學生解答了乙問題,甲問題便等于是“不答而解”。某老師授《大鐵椎傳》,文中有兩句話:“嘗與過宋將軍”“,與遇宋將軍家”,都省略了“之”,這兩個“之”代什么,要搞清楚。教師在這里沒有直問這兩句話省略了什么,因為這樣問未免平直呆板,枯燥乏味,而是用曲問的方式“:陳子仙怎么遇到大鐵椎的?”要學生把有關句子找出來,然后讓學生把這兩句中省略的詞語“之”找出來。由于問題拐了彎,從而提高了學生思維的要求,活躍了課堂氛圍,強化了學習效果。
二、逆問式
為了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促進其深入思考,教師不從正面提問,而是從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設,假設結論不成立,讓學生通過比較,自己得出正確結論。這種問法形式活潑,趣味性強,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動腦動口,從而調動學生探索的熱情,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教《孔乙己》,在探討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根源時,可以設計如下逆問:①假如孔乙己沒有被丁舉人打折腿,不就避免悲劇的結局嗎?討論:丁舉人中了舉,有錢有勢,而孔乙己“沒有進學”,“愈過愈窮”,“他家的東西,偷得嗎?”,被打折了腿不足為怪。②假如孔乙己不去偷丁舉人的東西,怎么會被打折腿呢?討論:孔乙己“好喝懶做”,又窮困潦倒,不偷怎么生存?③假如孔乙己不好喝懶做,不就不會去偷丁舉人的東西了嗎?討論“: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可見他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之深,考又考不上,又不愿與“短衣幫”為伍,自然就會好喝懶做了。結論:孔乙己的悲劇,主要是社會悲劇。有封建社會制度和科舉制度存在,就會有孔乙己這樣的犧牲品。這里步步都以逆問的方式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如剝繭抽絲,直至問題解決,這樣就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三、總分式
這種提問方式是將一個大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這些小問題本身互不直接牽連,而分別與大問題相扣合,回答了諸多小問題,再綜合探索大問題。其特點是“以大領小,從小到大”,具有思維的發散性,更具有藝術魅力。如教學《祝福》時,可首先總的提出“作者是怎樣描寫祥林嫂的?”在這一總的問題下又提出①“怎樣寫祥林嫂的衣著?每個時期的衣著有什么變化?”②“怎樣寫祥林嫂的眼睛?每個時期眼睛有什么變化?”③“祥林嫂的臉色表情如何?發生過哪些變化?”這些小問題,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腦海里首先呈現關于祥林嫂的肖像,并由此進一步探索祥林嫂的內心世界,把握作者筆下這一受封建禮教迫害的中國婦女典型的社會意義。五、連環式教師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設計由因到果,又由果到因,以疑引疑,環環相扣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提問。有時則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根據學生的回答,再提出一個問題與前面問題首尾相連,一追到底,使學生思維沿著一定的邏輯方向思考。如教學《故鄉》時,針對開頭部分可提出以下問題:①作者筆下的故鄉是一個什么樣的景象?②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的詞語傳神地勾勒出這種景象?③用這些詞語描寫故鄉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④為什么會有這種心情?這一精心設計的一系列環環相扣而又層層深入的問題,形成了一個整體,幾個問題解決了,整個教學任務就完成了。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方式遠不止這些,不管采用何種方式,都必須依據教學的實際內容,考慮學生的實際狀況,這樣設計的問題才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從而積極參與,更好地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
作者:袁秋杰單位:臨沭縣唐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