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漢畫像磚審美價值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美術雜志》2015年第二期
一、畫像磚的價值
(一)歷史價值畫像磚興起于漢代,被稱為“漢畫”;這是介于繪畫與淺浮雕之間的一種藝術形式,是漢代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文明的歷史體現。畫像磚被譽為“敦煌前的敦煌”,是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璀璨明珠,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受到藝術界并學術界的廣泛贊譽。 雖然漢代盛行“厚人倫、美教化”以及“懲惡揚善”的儒家思想,但畫像磚的發展并沒有受到這種狹隘的儒家功利信條的束縛;與之相反,它極有氣勢地展示了一個五彩繽紛、琳瑯滿目的人類理想世界。這個理想的“神仙世界”不同于六朝時期的佛陀世界——這里的人們沒有苦難的呻吟,有的都是愉快的渴望,充滿著自信,人們沒有舍棄或否定現實人生的觀念,而是尋求人生能永恒延續。為此,畫像磚中的神仙觀念不同于遠古圖騰,也區別于青銅饕餮;其突出表現,在于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手法刻畫出大量藝術形象,以此構成了漢代藝術的恢宏氣勢與古拙風貌。簡析畫像磚的具象造型與意象造型從觀念到形式上的區別:如神話故事中的形象,不論透視方法還是雕刻技法,都模仿人類活動的歷程,不分地域和種族;雖造型方式和目的相同,但受其宗教信仰、思想觀念及風俗習慣制約,在造型文化的發展中產生了不同風格,再現了似與不似之間的以形寫意、立意成形、形超象外的意象造型(圖3)。如運用氣韻靈動的線刻,將客觀物象超脫于某種固有的物理形態之外,而置身于天圓地方的宇宙空間之中,以達到畫中形象的物我交融、神思飛揚(圖4)。這是創作者放棄被動的客觀視覺環境而選擇主動的主觀精神空間的重建——這樣的藝術風格與對自然物象的逼真描繪有顯著的區別。畫像磚的盛行時期,可上溯戰國后期,下迄東漢之末。作為秦漢時代的一種建筑裝飾構件,起初多用于裝飾宮殿官邸等地上建筑;到了西漢以后,畫像磚主要用于構筑墓室與裝飾墓室;至東漢,畫像磚發展到鼎盛時期。畫像磚上模印或捺印的圖像更加突出了人們的生活場景,可以說是形象的漢代社會歷史資料,發自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主脈。作為中華古代文明的載體,漢代畫像磚以無聲的藝術語言反映出漢代歷史的精神世界,彌足珍貴。漢代的畫像磚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故對于當代審美文化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進一步加強對其歷史價值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研究,是當代中國文化藝術建設中不可忽略的歷史任務。在此,當我們研究漢畫像磚時,既要關注該藝術作品本身所承載的歷史價值,也要重視該歷史文物所體現的題材、主題及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審美價值。
(二)文化價值漢代的畫像磚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文化精神。這種文化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中華文明在時展中的具體過程;是人類時刻觀照自己、觀照社會、觀照審美的精神寄托,更是人類以社會生活為內容的一種將主觀認識與自身情感高度統一的審美。通過對傳統圖案的繼承和發展,創作者們借助自然界的物象,不僅真實地、形象地在畫像磚上記錄了漢代社會生活的生動畫面,更以其自身獨具個性的藝術形式,去繁雜,取大勢,顯生動,概整體,努力在具象的生活場景中尋求抽象的精神內質,以此寄托了人的思想觀念,抒發了人的精神情感,使以形傳神、以神樹形、形神兼備的藝術手法在創造中得以充分體現(圖5)。漢代的畫像磚不僅代表了漢代文化的主流精神與美學思想,也代表了漢代文化在沒有外來文化影響的環境中所形成的獨具本土審美意味的文化高峰,具有深邃的精神內涵。作為研究者,我們關注漢代畫像磚的藝術本質*,勝于關注其創作語言的形式與風格;我們關注畫像磚的人文精神,勝于關注其創作程式的技術與技巧;我們關注畫像磚在漢代的藝術態勢,勝于關注其創作時空的風尚與民俗;我們真正關注的還有藝術家對漢代社會其文化精神的深刻感受以及他們在作品中所寄托的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文化價值,是指藝術作品中所體現的文化立場與文化精神,以及文化演進過程中的變化,還有作者寄予其中的文化情懷與藝術追求。漢代畫像磚是是西方世界所沒有的,是中國歷史上獨具文化價值的精神體系;堪稱中國歷史文化寶庫,彰顯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畫像磚是漢代時代精神的載體。這些歷史文物不僅在制作工藝上傳承了歷史,而且在表達形式上也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作為藝術作品,畫像磚不僅為我們帶來審美價值,而且因真實記錄歷史還為我們提供了文獻價值。雖然這些畫像磚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但這一民族文化的珍貴遺產,其藝術光輝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退色,而是仍然以其獨有的特色顯示著不朽的魅力。今天,我們由畫像磚的藝術樣式而與其結識,重新認知漢代畫像磚的文化背景,進而了解其豐富內容,就是為了從理論高度上來進一步認識畫像磚的審美價值,繼承歷史傳統,弘揚本土文化,并通過當代人文精神及語言形式,再次迎接藝術創造的新時代,為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做出貢獻。
(三)藝術價值藝術價值,泛指藝術作品滿足社會人群審美需要的自然屬性。漢畫像磚是漢代藝術輝煌成就的標志之一,以其恢宏的氣勢、豐富的內涵、生動的形象、精湛的技藝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的精彩內容并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而稱著于世。在中國,漢畫學是敦煌學以外的一大藝術學科門類。“漢畫”的概念,是具有深刻內涵的一種藝術形式。漢代的畫像磚(包括畫像石)是雕刻藝術品;這種文物在漢代,其出土數量、大小形制、構圖設計、題材內容及表現手法等方面,均勝于其他時代。由于受戰國時期與秦代磚瓦裝飾的示范和啟迪,漢代的畫像磚必然受到商周以來青銅器等工藝品紋飾的遺風影響,尤其是當時制作畫像磚的地區很多、范圍又廣,如多分布于河南、四川兩省;另在陜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等地也有發現。因出土的畫像磚擁有大批作者并作品眾多 ,且有多種藝術包括文學與其浸潤交融,故使各地的畫像磚各具特色,或古樸厚重,或豪邁粗獷,或靈透活脫,或嚴謹端莊。畫像磚所涉及的題材豐富多彩:既有變幻莫測的神話世界,又有古老悲壯的歷史傳奇,更有熱鬧非凡的現實生活;其神仙妖怪、圣祖先賢、孝悌貞烈、車馬儀仗、庖廚盛筵、舞樂百戲、豐收納租等內容無不一一顯現——人們瀏覽著一塊塊畫像磚,如同置身于瑰麗的歷史畫廊,其神話—歷史—現實的圖景交相輝映,鋪陳出一個時空穿越的斑斕世界。從藝術創作角度而論,學術界把畫像磚作為漢畫的主要樣式,認為畫像磚造型洗練,形象傳神(圖6),其創作手法屬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成功運用;畫面中的人和動物無不給人以飄逸灑脫之感,洋溢著漢文化獨有的大氣之美,不愧是漢代社會生活和文化精神的珍貴史料,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二、畫像磚的內涵
400余年的兩漢王朝,其政治統治與文化發展以宏大氣勢威震寰宇。盡管“無為而治”[1]、“獨尊儒術”[2]學說盛行一時,但漢代人創造的畫像磚藝術卻很少受其束縛,這一古老藝術形式以獨具的風采向后世的人們展示著博大雄渾的《大風歌》精神:“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3]。漢代是個承前啟后、蓬勃向上的時代,更是擁有文化自信并敢于張揚精神的時代。其文化理念及藝術創造在粗獷和質樸中洋溢著勃勃生機與滿滿自信;這一點,充分揭示了漢人的民族文化所蘊藏的生活意韻與精神追求:一位大臣形象洗練、線條概括,神態自若(圖7);再如一個具有鮮明個性的弓弩手形象,大膽夸張的特征,突出了人物造型的形式美與生動感(圖8),彰顯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如果說,漢代的畫像磚描繪出那個時代的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尊重、對人生的感悟;可以說,畫像磚藝術創造的是漢代文化的高度自信并給予充分體現,堪稱大漢王朝文化自信的標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文化價值充分肯定,只有對自身文化其生命力堅定信念,才能擁有從容不迫的氣度,煥發敢于標新立異的創造活力。漢代人看待社會、看待人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這是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中華民族素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堅守自我、容納外來,形成了獨具特色并且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三、結論
今天,早已進入文明社會的人類享受著自己創造的文化,肩負著社會發展的任務,從而使生命的潛能得到充分釋放。當下,如何在國際文化語境中定位藝術價值,是如何發展中國文化藝術的大課題。按現有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到2020年,中國的經濟生產總量有可能上升至世界第二。在經濟要素不斷輸出的同時,我們拿什么來輸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呢?國家除了物質方面的硬實力,還應當有一種精神領域的軟實力。這種實力就是中華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彼時,我們可否以自身的文化生命力告訴世界:勇于實踐,開拓創新!
作者:柳學智 單位:湖北省美術院中國畫室專職創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