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多元化音樂教育模式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學模式單一,實踐機會很少
普通高校內能夠接觸音樂的機會無非有以下幾種:選修音樂課、音樂晚會、音樂社團、自主欣賞等。一個在校生能夠有機會進行系統性訓練的時間只有為數不多的選修課,而課程的效果還不足以讓學生音樂素養有較大提升。而在音樂社團或音樂晚會等其他平臺上,能夠吸取的專業音樂知識也十分稀少。音樂需要不斷通過聆聽去感知,需要將自身的情感融入,才能發現和品味音樂的美妙。然而,學生在學校里,由于缺乏對音樂基本知識的了解,在欣賞音樂,大多從感性的角度去感受旋律或歌詞,而對于所謂的音色、音準等無法進行專業的識別。更別說一些喜歡樂器的同學,需要不斷練習才能加強技能,進而創造旋律。此外,學校學生接觸專業音樂人士家少,在需要的時候無法得到指導,從而限制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可能。
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應當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加貼近不同學生的需求,靈活地開展音樂素質培訓。
1.鼓勵多元化音樂類型的發展
隨著網絡的發展以及新生代的出現,海內外各地的音樂元素互相融合,音樂藝術已經進入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高校學生從小就接觸了許多新興的音樂類型,如電子音樂、RAP等,對于傳統的音樂如民歌、交響樂等反而接觸較少。因此,在高校鼓勵各類音樂元素發展并互相交流,是順應時代的潮流。首先,在教師選拔上,可以引進風格各異,具有開拓精神的導師。在課程設置中,應當將各類音樂進行對比教學。其次,在學校社團中,可以嘗試按照類型進行派別劃分,由專業的導師指導,且可聯合校外資源。在校園音樂活動方面,可以舉行定期的音樂節或音樂會,在交流中感染學生。
2.提倡多元化的教學形式
音樂教學的形式應當創新,不能同文化課程一樣。死板的公共說教,缺乏互動和實踐,音樂的魅力無法被感知。而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音樂教學可以有許多形式:模式一,主體交流式教學。由學生投票選出探討的主題并邀請相關專業人士,然后在室外或者工作室內進行面對面討論;模式二,建立網絡社區,以論壇等形式進行音樂知識的傳遞。模式三,娛樂教學。通過舉辦音樂節或音樂會,穿插音樂知識和研討,在實踐中,在感受音樂的同時,更能加深學生對音樂的認識和理解。大多數學生的音樂基礎較弱,而有些則在青少年時接受過專業的訓練。因此,面對層次不齊的受眾。以及多種多樣的需求,有的學生想學習樂器,有的想作曲,還有的想寫評論等。
3.推廣多元化的教學內容
目前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材料大多還是由上至下統一制定,內容不夠新穎豐富。而且許多內容并不適合高校學生學習。另外,在網絡空間內存在大量的音樂教學資源,取之不盡,多種多樣。因此,充分利用來自各個地方的音樂資源,有利于拓展學生音樂學習的視野,同時還保持與時代接軌和同步。在諸多音樂資源來源中,網絡中的音樂資源是最新最多的。例如,近年來火爆的歌唱選修節目、演唱會、音樂會、晚會、電影、游戲等等中,存在著海量的音樂教學資源。一個好的音樂作品可能比一本音樂教科書更加值得研究。因此,學校應當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建立一個專題或案例的音樂庫。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剖析和討論,學習基本的音樂常識、技能和鑒賞的方法。加之不斷進行的實踐聯系,學生在娛樂中便能收獲基本的音樂知識,從而提升欣賞水平。
三、結語
音樂教育肩負這青少年美德教育的重任,有利于陶冶情操,修養心性。同時能在音樂感知中尋找自我的價值和個性。因此,音樂教育不應當作為一種文化科普教育,而應當是一種互動的、交流的方式。音樂本身沒有一成不變的范式和規則,它作為人的情感表達,應當是多樣化的。所以,普通高校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是,應當也是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作者:夏艷明單位:濰坊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