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生思維障礙對科學課堂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學物理雜志》2014年第十六期
1充分運用科學實驗,克服“思維慣性”產生的思維障礙
“思維慣性”亦指平常所說的思維定式.正確利用思維定勢,有助于學生運用記憶儲存的知識信息促進正遷移.但是,定勢也能帶來思維的惰性和僵化,形成負遷移,造成定勢錯覺,在學習中干擾對概念與規律的正確理解和掌握,給物理學習帶來困難.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充分利用實驗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例如:有一人站立在平面鏡前,然后慢慢后退,則他在平面鏡中的像(選填“變小”“變大”或“不變”),結果填“變小”的學生比例很高.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學生總是憑借生活中的經驗,沒有將學習過的“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知識與問題聯系起來進行必要的思維活動.因此,設計好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讓學生自主探究,就成為讓學生真正理解平面鏡中物與像始終等大的關鍵.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四個人一組,用相同大小的棋子在玻璃板前不同的位置移動,并記錄下相應位置下像和物的大小,提高學生主動觀察和思考的能力,加深了學生對平面鏡成像規律的理解,比教師在上面演示學生在下面被動觀察效果要好很多.
2利用分析典型易錯試題,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克服思維的狹隘性
思維的狹隘性表現在思考問題時思路放不開,處于一種封閉狀態,對問題的處理缺乏靈活性.利用對易錯題分析、糾錯,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克服思維的狹隘.例如:“一瓶氧氣用去三分之一,它的密度有變化嗎?”,答錯的學生很多.學生受到“同種物質密度一般相同”的結論影響,認為它始終是氧氣,物質沒有變化,密度當然也不變了.針對學生對密度知識狹隘的理解,教師從體積和質量的變化入手,讓學生認識到后來的氧氣跟原來的氧氣只是體積沒用變化,而質量已經發生了變化,所以密度也發生了變化,再進一步通過計算算出剩下氧氣的密度.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從本質上弄清楚知識的來龍去脈,避免學習中的模棱兩可和含糊不清,真正理解科學知識,開闊學生的思路,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加強科學概念教學,培養學生思維的綜合性,克服思維的片面性
片面性思維障礙是指只從事物的局部表現分析問題,不能自覺地去把握整體、深入本質的思維缺陷.初中生思維的片面性會使他們不能全面、辯證地分析問題,缺乏嚴謹的邏輯性及全面性.克服片面的思維障礙,就要學會全面的、本質的、整體的看問題.由于初中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教師只有加強概念教學,將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才能幫助學生培養思維的綜合性.初中科學課程中存在許多相近的概念,它們彼此相互有聯系而本質上又有很大區別.不少學生容易將這些相近的物理概念之間的關系簡單化,從而混淆起來.例如:功和功率,重力和壓力,壓力和壓強等學生就極易混為一談,造成錯誤.要克服由于思維的片面性造成的錯誤,最好的方法是將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全面的對比,通過對相似、相近或相關的知識進行比較分析,不僅能讓學生對知識本質更加明晰,而且能確切地認識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從根本上杜絕由于概念不清而造成的錯誤.總之,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學生思維障礙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作為教師對學生思維方式中存在的障礙,要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突破策略,努力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才能提高教學效率,不斷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作者:鐘劍明劉虹單位:寧波鎮海區中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