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商局服務信息化工作要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11年,全市經濟商務和信息化工作將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市六屆五次黨代會、人代會精神,以實現“兩個率先”為目標,以壯大經濟規模為中心,以推進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升服務水平為抓手,在壯規模、促轉型、擴內需上下功夫,強化監測分析,科學引導調控,創新工作機制,加強服務協調,實現全市經濟商務和信息化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一、奮斗目標
工業指標:規模工業總產值410億元,增長30%;規模工業增加值140億元,增長25%;新增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30家,其中2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15家。
商務指標:外貿出口總額22858萬美元,增長15%;實際直接利用外資3346萬美元,增長10%;社會商品零售總額60.5億元,增長20%。其中:商貿限上企業達到100家,實現商品零售額18億元。
二、工作措施
1、全力培育市場主體,壯大工業經濟規模。
一是打造“百億工程”。把精細化工、生物醫藥培育成“百億產業”;把東陽光、楚星培育成“百億企業”;把枝城化工建材園、東陽光工業園培育成“百億園區”。
二是培植支柱產業。大力發展以宜化楚星、華陽化工等骨干企業為龍頭的精細化工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支持東陽光藥業股份、長江藥業等企業引進世界頂尖技術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改造提升裝備制造業,著力提高設計、制造和集成能力。突破性發展新能源產業,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化進程。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扶強壯大龍頭企業。支持紡織、建材等產業提檔升級,推動傳統產業品牌化。
三是實施“成長工程”。狠抓企業“小進規”工作和優強企業倍增工程,扶持一批成長型的中小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技術創新,擴大生產能力。扶持發展一批為大企業提供配套產品和服務的中小企業,推動企業間的專業分工和緊密合作。加快建立以產業鏈為紐帶、行業龍頭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為基礎的配套協作網絡,形成優強帶動、梯次發展的企業集群。力爭全年新增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超過30家,銷售收入過10億元企業達到10家、過億元企業達到38家。
2、強力促進結構調整,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
一是推進企業技術改造。積極引導工業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不斷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及技術改造政策,積極引導工業企業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依靠技術改造走“短、平、快”的科學發展之路,實現工業經濟的轉型發展。今后要努力完成仝鑫公司500萬套連桿生產線的更新改造、東陽光公司48條化成箔生產線的擴能改造及紅霉素四期擴能項目投產及五期開工、長江陶瓷三期中高檔陶瓷產品開發項目、清河紡織公司生產裝備改造完善項目、華陽化工公司新產品開發項目等一批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引導一批中小企業依托自身力量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實現更快發展。
二是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抓好科技成果推廣、重點科技攻關和重大專利項目實施。引導企業依托現代科研技術推動自身的改造發展。鼓勵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主動與大公司、大企業尋求配套生產,實現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生產。鼓勵企業通過購買專利、技術入股等形式引進科研成果,嫁接改造傳統產品,增強主導產品科技含量。加快培育出口名牌,鼓勵企業開展境外商標注冊和品牌宣傳工作。支持企業組建技術研發中心,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切實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三是推進企業節能降耗。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積極引進推廣節能先進技術和設備。積極為企業創造條件,鼓勵企業在裝備更新、新產品開發、新技術利用、優勢產能提升、節能減排、循環發展等方面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抓好我市煤化工產業鏈的延伸、磷化工產業鏈的延伸、鹽化工產業產業鏈的延伸、鋁產業鏈的延伸、生化制藥產業鏈的延伸以及補鏈企業的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益。加大廢舊資源的綜合利用力度,在廢渣、廢水、廢熱的利用上尋求更大突破。大力推進余熱余能回收利用,工業用水循環利用,固體廢棄物加工利用,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引導和扶持企業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督促企業認真貫徹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對重點行業能源消耗和利用情況監控。重點對化工、建材、電子材料等重點耗能行業以及年耗標煤2萬噸以上,年耗電3000萬kwh以上的能耗大戶實行監控。通過調整結構、優化工藝、改進裝備、改良技術,實現工業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比上年下降5%的目標。
四是推進工業項目建設。積極主動跟蹤項目,提前介入。從項目洽談開始到項目開工、建設、技產全過程做好各項服務,以推動項目建設加速,盡早發揮效益。重點跟蹤協調興發化工、宏發科技、阿波羅肥業、東陽光化成箔、東陽光制藥、光伏產業園業、三八八江南工業園、仝鑫鍛造500萬套連桿改造、長江陶瓷、科力生工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建設,同時積極協調一批中小項目建設,積極為建成項目協調解決煤、電、油、氣、運及其他生產要素的配置。
3、著力打造出口基地,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一是打造全球規模最大的紅霉素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基地。東陽光公司三期年產1500噸紅霉素項目已試投產,已形成年產3000噸紅霉素的生產規模。2011年將進一步加大協調服務力度,促使東陽光公司四期年產1500噸紅霉素擴建項目早日投產,以形成年產4500噸紅霉素的生產規模。同時向省商務廳申報我市醫藥出口基地,爭取更多的扶持政策。
二是打造全球規模最大的化成箔生產和出口基地。利用東陽光化成箔公司擁有的107條化成箔生產線,年產2750萬平方米,占有全國70%左右的市場的良好基礎,依托三號地擴建的中高低壓化成箔生產線,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化成箔生產出口基地。
三是打造全球規模最大的紫外線吸收劑生產和出口基地。形成4500噸/年的紫外線吸收劑生產規模,成為全球最大的紫外線吸收劑生產出口基地,其中苯酮三(BP-3)的生產量居世界首位。
四是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逐步擴大我市機械行業產品的出口規模,壯大農產品出口隊伍,促進我市新能源行業的穩步發展。引導企業加大國際市場的開拓力度,大力培育外貿出口新增點、新市場。加強對民生工貿、鑫圣陶瓷等企業出口業務的指導,促進企業自營出口業務的迅速開展;引導宜紅茶業、鑫鴻華太陽能、銀河食品等企業積極參加國際展會,不斷拓展國際市場,加大出口份額。
五是打造外資服務品牌,提高利用外資水平。開展項目審批前送政策服務;項目建設中送溫暖服務;項目建成后送關心服務,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投資氛圍;同時將外資增投資、發展服務外包、外資并購和利用外貿促外資等作為創新利用外資的方式、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引導東陽光、華新等大型外資企業通過增資擴股、外資再投資等方式,不斷擴大我市利用外資的規模,不斷提升我市利用外資水平,促進我市外向型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4、大力實施三個工程,擴大城鄉居民消費。
一是大力實施商貿限上企業培育工程。立足全年目標,搶抓國際商貿城、清江商城、陸城商貿物流中心、枝城煤炭儲備配送中心建設等機遇。力爭全年新增商貿限上企業20家,實現商品零售額18億元以上,增長20%。
二是大力實施農村市場開拓工程。繼續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工作,一方面是大力發展鄉鎮級配送中心,輻射周邊縣市,力爭達到“215”目標(2000平方米的面積、1000萬元的流動資金、500萬元的利稅)。中心城區力爭達到“521”目標(5000平方米的面積、2000萬元的流動資金、1000萬元的利稅)。另一方面是提檔升級村級農家店,力爭達到“121”目標(100平方米的面積、20萬元的流動資金、10萬元的利稅)。支持商貿企業開拓農村市場,努力擴大城鄉消費需求,全面繁榮農村市場消費。
三是認真開展城鄉市場規范整頓工程。依托商務綜合執法大隊,進一步強化三項執法。即生豬定點屠宰、酒類流通及成品油的市場管理。按照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要求,進一步規范市場管理。力爭將我市商務綜合執法,納入國家第三批試點縣市。生豬定點屠宰主要是加強牲畜定點屠宰、肉品有序流通和肉品依法銷售三大重點的監督管理。酒類流通管理主要是嚴格履行職責,廣宣傳、抓基礎、建隊伍,以廣大消費者喝上“放心酒”為目的。成品油市場管理主要是逐步淘汰較小的加油站(點),加強加油站(點)合理布局,切實保障成品油市場供應和應急所需。
5、努力維護社會穩定,妥善處理改制遺留。
積極協調人社局、國資局等相關部門參加,建立定期或不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做好改制企業內退人員、工傷人員等特殊人群的日常管理工作,及時協調處理企業改制和職工安置遺留問題。
6、深入開展“三個活動”,建設效能服務機關。
一是開展“優質服務年”活動。在機關推行“一線工作法”,開通“企業服務110”24小時熱線電話,局領導班子成員分成8個工作專班劃片聯系企業對口支持服務,確定一季度活動主題為“抓調研、定規劃”,二季度活動主題為“抓服務、解難題”,三季度活動主題為“抓落實、樹形象”,四季度活動主題為“送溫暖、結好帳”,扎扎實實做好全市規模企業走訪調研工作。
二是開展“企業信息平臺”建設活動。在已經構建的政府協同辦公系統和門戶網站的基礎上,建設“企業信息網”,以信息化推動企業管理現代化,為企業提供政策信息、招商引資、人才招聘、網上培訓、專家咨詢、中介服務、電子商務、企業信息化建設等全方面服務,促進政府、企業、公眾之間的互動交流與信息共享,提高企業辦事效率,擴大企業自身宣傳,營造優良的招商引資環境。
三是開展“素質大提升”活動。結合創先爭優活動,在機關開展“創星行動”,評比表彰“學習之星”、“勤廉之星”、“服務之星”,在機關營造人人爭星、人人學星、人人創星的良好氛圍;深入創建學習型機關,開展“四好四共”活動,即“好文共享、好書共讀、好片共賞、好技共學”,讓機關干部在學習交流中增長才干;開辦“工業經濟講壇”,組織機關干部和企業業主共同學習,請專家、企業家講課,適時組織機關干部走出去開拓視野、增長見識,不斷提升機關干部服務企業、服務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