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加強水利基礎并舉促增收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黃同志說,中央提出年“大興水利強基礎,狠抓生產保供給,力促增收惠民生,著眼統籌添活力”的農業農村工作總體要求,明確了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對于鞏固和發展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良好勢頭,為“十二五”時期“三農”工作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興水利促生產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是明年‘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會議提出了確保穩住糧食播種面積,努力提高單產,加快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快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等一系列工作重點。”黃同志說:“這次把大興水利強基礎,放在了工作的首要位置,顯示了今后政策的制定將更加突出重點,更加注重采取具體措施。”他談到,洪澇災害是對福建農業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如果沒有堅實的水利基礎,糧食和其他農業生產就不可能穩定發展,“狠抓生產保供給”就只能是一句口號。大興水利強基礎,目的就是要突破水旱災害頻發、水利建設滯后的瓶頸,通過大幅度增加投入,大規模開展建設,大力度推進改革,突出抓好農田水利建設、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庫除險加固,著力夯實水利這個最重要的基礎,努力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
“水利建設也是最大的基礎工程之一。”黃同志認為,我省水利設施陳舊老化問題十分突出,還有一些地方水利設施延伸不到田頭地塊,“最后一公里”問題還沒完全解決。通過加強水利重點薄弱環節建設,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推進水利改革,實現農田水利建設“最后一公里”的暢通,保障農村生產生活用水。
“狠抓生產保供給,落實到我省來說,就是要發揮我省特色資源優勢,毫不松懈抓好主要農產品生產供給。”他談到,要強化領導責任,加強科技支撐,完善服務體系,不斷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在抓好“米袋子”的同時,要積極抓好“菜籃子”工程建設。要加快生產方式轉變,大力推動“菜園子”集約化、設施化、規模化、標準化建設,綜合運用多種調控手段,努力穩定農產品市場,保持價格合理水平。
重投入惠民生
明年“三農”投入要做到“三個重點、三個確保”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用于農業農村的總量、增量均有提高;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重點用于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總量和比重進一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重點投向農業土地開發、農田水利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足額提取,定向使用。
黃同志說:“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會議明確表明土地出讓金的投向重點。這些表述進一步明確了支農投入的重點和方向,在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的同時,更加注重落實惠農政策,大幅度增加生產性投入,充分體現了國家強農政策的連續性、協調性和針對性。”
“會議強調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和休閑農業。今年我省的休閑農業吸引了2000萬人次游客,福建的休閑農業已經進入黃金期,政策的推動,必然帶來更好的發展機遇。要借勢改造傳統農區,把特色農區改造成觀光景區、休閑‘特區’,加快建設農民美好家園,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黃同志說,當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擴大,多舉措促進農民增收就是要在教育培訓方面下力氣,提高農民就業創業能力,拓寬農民轉移就業門路;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應對市場和自然風險能力;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公共教育、醫療和文化資源等更多向農村傾斜,推動農村低保、新農合、新農保等取得較大突破,提高農村扶貧標準,夯實民生發展基礎;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村工作機制創新,不斷增添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三同步”促發展
“會議提出了‘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黃同志說,“三化同步”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最新成果,豐富和發展了“重中之重”、統籌城鄉、“兩個趨向”等重要理論思想,對推動“三農”科學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當前,推進農業現代化,要立足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當務之急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提高農業資源要素的集聚水平。
“要繼續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他談到,傳統農業轉型升級,需要有一批典型示范引領,不斷推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發展、農科教產學研結合、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新的發展。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著力建立有競爭力的種業,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力求新突破,培育和做大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凸顯示范推廣和輻射帶動效應,使之成為“三化同步”的一個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