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加強落實民營經濟轉型促進跨越發展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謀劃“十二五”發展。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關鍵要充分認識發展面臨的難得機遇和有利條件,積極探索符合實際和發展規律的途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經濟強市。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是“經驗”、“模式”的主要經驗,是實踐證明符合實際和發展規律最為有效的方法和途徑。改革開放以來,一批批勇立潮頭的人,抓住機遇,大膽嘗試,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贏得了發展先機。民營經濟的勃勃生機,創造了全國市場經濟樣板,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原動力,年全市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經濟總量連續11年居全省首位,成為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民營經濟是的最大的優勢、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品牌。站在時展轉型的歷史關口,民營經濟仍然是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內生動力。發展民營經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經濟強市最有效的抓手。不斷增強民營經濟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上水平,必須堅持政府引導和服務,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拓展發展空間,實現做大做強做久。
要推動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推動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積極發展技術市場,完善科技成果登記制度,有效整合現有生產力促進中心、高新技術孵化基地、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行業技術開發基地、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扶持技術、信息、科技成果推廣、工業設計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建立功能互補、資源共享、聯動發展、協作共用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民營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幫助民營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鼓勵民營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裝備,采用關鍵、共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加快產品創新步伐,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民營企業挖掘潛力,加大技術改造力度,不斷提升內涵,迅速擴大生產規模。推動民營企業管理創新。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強化民營企業精細化管理,推動民營企業實現從低成本競爭向差異化競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從資源依賴型向自主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轉型,逐步從粗放走向精細。引導民營企業重視人力資源管理。支持民營企業加強人才引進、培訓和使用,完善柔性引才機制,著力引進和培養高技能人才和技術帶頭人。推動民營企業加大人才培養投入,重視人才職業規劃和人才梯隊建設,建立公開透明的用人選人機制和激勵機制,推動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引導民營企業做專做精。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走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道路,實施產業連接配套戰略,引導民營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建立穩定的產、供、銷和技術開發等協作關系,推動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分工協作、銜接有序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搶占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環節。推動民營企業低碳發展。
要拓展民營企業發展空間。放寬投資領域。實行準入平等,除國家明確限制的投資領域和行業外,所有競爭性領域和對外資開放的領域,均對民營資本開放。爭取在支持民營企業進入金融服務、參與大規模城市建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鼓勵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資金、政策扶持,保障新興產業用地用海,調整和完善產業政策,加快項目的策劃生成,引導民營企業在節能減排、節水降耗、生物醫藥、海洋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加快發展。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民營經濟逐步從制造業主導型向服務業主導型轉變,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綜合物流、文化創意、軟件外包、餐飲連鎖、新型會展、現代零售、中介服務生產性服務業。引導民營資本加快進入金融領域。繼續實施泉商“回歸工程”。吸引泉商回歸創業,投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高端項目、關鍵項目,突破事關產業提升的關鍵性、共性技術,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發展。
要推動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做久。扎實推進“百千萬億”倍增計劃。要在14家民營企業列入省百億元企業培育計劃基礎上,再確定一批發展前景好、發展思路清晰、成長性強的民營企業,實行重大項目掛鉤服務,引導扶持企業做大做強。通過完善產業鏈,促進產業高端化,打造產業基地,做強存量,做大增量,推動傳統產業整合提升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逐步形成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建筑建材、裝備制造等5個超千億元產業集群。強化產業鏈上下游項目的研究和策劃,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城市、港口、產業大項目建設。推動民營企業聯合兼并,推動強強聯合,實現優質生產經營資源有效整合,共同拓展市場、共享信息,打造航母級、旗艦型大企業。加大創投機構扶持和培育力度,推動建立公益性上市輔導機構,指導和推進民營企業上市。推動民營企業樹立做久的理念。引導民營企業加強產業發展動態的研究分析,掌握行業前沿技術,把握產業發展方向,科學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鼓勵優勢骨干企業在成功塑造主導品牌、建立穩固營銷體系、占領細分行業的基礎上,細分消費群體,實施“多品牌經營”,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實現企業永續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