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旱季農業發展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章總論
第一節規劃編制依據
一、《全國旱作節水農業發展建設規劃(-年)》;
二、《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下達省年第二批省級預算內資金前期項目投資計劃的通知》(發改投資〔〕622號);
三、省發展改革委員會、省農牧廳關于報送《全國旱作節水農業發展規劃(-2020年)》意見和建議的函(發改函[]107號。
四、省農牧業和農牧區經濟發展“十一五”規劃;
五、省種植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六、省農牧業機械化發展“十一五”規劃。
第二節規劃總體目標
本規劃范圍:本《規劃》針對東部農業區和環湖地區旱耕地、灌溉農業區以及州小塊農業區而制定的規劃,行政轄區包括:民和、樂都、平安、互助、大通、湟中、湟源、化隆、循化、貴德、同仁、尖扎、門源、(城東、城西、城中、城北)、祁連、海晏、剛察、共和、同德、興海、貴南、烏蘭、都蘭、格爾木、德令哈、、囊謙、稱多等28縣(市)。
年至年,新建省級旱作節水農業研發中心一個;縣級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推廣站28個;建立核心示范區面積66萬畝;技術入戶率達到90%。
通過完善技術服務體系,示范、推廣旱作節水技術,使農田蓄水保水能力明顯提高,降水利用率得到提高。到年,核心示范區面積66萬畝,降水利用率提高5~8個百分點,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0.15公斤/毫米·畝。糧食平均畝產增加30公斤,油料平均畝產增加25公斤。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面積200萬畝,降水利用率提高3~5個百分點,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公斤/毫米·畝,糧食平均畝產增加25公斤,油料平均畝產增加20公斤。旱耕地的生產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節規劃主要目標內容
一、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建設
在全省28個縣(市)建立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66萬畝。主要圍繞完善田間基礎設施,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與培肥、覆蓋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劑、技術培訓等,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農田節水能力。
二、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新建省級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發中心1個;縣級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推廣站28個,購置拖拉機、溝播機、深耕犁、深松機等各類作業機械、配套建設機庫、培訓設備等。
三、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培訓
在全省28個縣(市)項目開展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培訓活動,培訓人員95000人(次),全面提升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水平。
第四節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方案
—年省旱作節水農業發展建設項目,共需投資2.2795億元(中央投資1.7096億元,地方配套投資0.5699億元),其中:(1)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建設投資1.8664億元(中央投資1.3998億元,地方配套投資0.4666億元);(2)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投資0.4131億元(中央投資0.3098億元,地方配套投資0.1033億元)。中央與地方投資比例1:0.25。
第二章規劃背景及現狀
第一節基本情況
省地處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中國西北地區的內陸省份,東、北鄰省,東、南接省,南和西南與自治區毗鄰,西北同維吾爾自治區緊鄰。土地面積72.12萬平方公里,排序在、、之后,居第四位。海拔高度1600~6860米,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以上的占全省總土地面積的77.6%。從地貌上全省可分為南高原、祁連山地、盆地和河湟谷地四大類地貌類型區。境內的山脈,西部極為高峻,向東傾斜降低,主要有東西向和南北向兩組,構成了地貌的骨架。一方面降水由東南向西北遞減,表現出有規律的地帶性變化;另一方面由于非地帶性的影響,局部地區性差異又及其顯著,低谷較溫和,高地又特別寒冷。地勢的高差懸殊,引起氣候、生物的垂直分布非常明顯。由于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制約,對自然資源的分布和農、林、牧業生產布局,都有著及其深刻的影響。農業生產類型也由東部農業區,向西部環湖地區、盆地農牧交錯地區、南高原牧業區過渡。農牧業生產呈立體布局。農業生態環境具有復雜多樣的特色,一是光能資源豐富。二是熱能資源差。三是水資源豐富,但利用難度大。四是農業氣候災害種類多且發生頻繁,如干旱、霜凍、冰雹、大風、雪災等。
種植結構比較單一,農作物以春小麥、春油菜、蠶豆、豌豆、稞和馬鈴薯六大作物為主。年全省總耕地面積面積813.3萬畝,其中:旱地548.415萬畝,水澆地264.885萬畝。農作物總播種面積736.1萬畝。
第二節規劃背景
省屬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的旱作農業區,平均年降水量250毫米—450毫米,降水少而集中,且季節和區域分布極不均勻。單位耕地面積平均擁有水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0%,世界平均水平的6.7%。旱作區基礎設施薄弱,節水技術落后,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下,利用率低下導致農業有限水資源短缺的惡性循環,引發日益嚴重的利用型缺水。中低產田比例高,糧食安全生產問題隱患較大,但增產潛力也較大。從長遠看,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將成為我省糧食安全的基礎保障。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及各級農業科研和推廣部門的積極努力下,先后組織實施了《西部旱作節水標志性示范工程》、省級《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示范點建設項目》、農業部財政專項資金項目《省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建設》等,促進了我省旱作農業的發展。農業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旱作區設施農業建設加快,對提高農作物單產、增加農民收入其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旱作節水農業是一項集工程、農藝、農機、生物、化學、管理等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技術,關聯緊密,連續性強,投入大,加之基礎設施維護不當,原有的集雨窖、日光溫室等設施存在老化失修,大部分不能使用。因此,我省實施旱作節水農業意義重大,可以較大幅度的提高全省農業生產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帶動全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實現全省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科技進步。
第三節旱作節水農業現狀
多年來,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政策的扶持下,我省因地制宜,積極開展旱作節水農業的試驗、示范研究推廣工作,加快了旱作節水農業的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建成了一批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
從年開始,通過國家財政和省財政對旱作節水農業的大力扶持,實施了國家標志性工程項目、財政專項資金項目、省級重點技術項目等,建立了十三個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基地,示范面積累計達15萬畝。近年來國家為我省旱作節水農業項目累計投資2133萬元,省財政配套資金820萬元。這些示范基地為我省旱作節水農業的發展積累了成功經驗,起到了以點帶面的示范帶動作用。
二、取得了一批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成果
我們在不同區域開展了旱作節水技術適宜性、水分利用效率、生產潛力及開發度等的試驗研究,在生產中推廣應用了一大批旱作節水農業科技成果,其中獲國家級豐收獎1項,省級科技成果6項,制定并技術標準4項。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覆蓋保墑、溝壟集雨、免耕栽培等旱作節水農業新技術日趨成熟,初步形成了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農藝、農機、工程、生物、化學等多種措施相結合的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模式。
三、初步形成了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服務體系
隨著國家對旱作節水農業投資力度的加大,旱作節水農業工作體系和技術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科研、院校、推廣等為主體的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發體系,建立了旱作節水農業技術試驗網絡體系,技術研究更加貼近旱作節水農業的發展需求。初步建立了政府、科研和推廣一體化的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各縣分別建立了土壤肥料技術推廣機構和技術人員隊伍,同時建設了一批具有一定檢測能力的土肥水化驗室,建立了部分墑情與旱情監測點,開展了省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骨干培訓及科技示范戶培訓等,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進一步完善。
四、加強了旱作節水農業基礎性工作
我省制定并了《旱地甘藍型油菜栽培技術規范》、《旱地白菜型油菜栽培技術規范》、《旱地春小麥栽培技術規范》、《旱地馬鈴薯栽培技術規范》、《機械化溝播技術規程》、《油菜壟膜溝植技術規程》,為規范旱作節水農業設施建設和技術推廣奠定了基礎;開展了旱作節水農業的基礎性調查,為旱作節水農業項目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認真總結以往旱作節水農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項目成果,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進行宣傳,為推廣旱作節水農業營造了良好氛圍。
第四節存在問題
一、自然降水少而且時空分布不均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50~45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干旱是我省旱作區發展種植業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在盆地,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在低位山旱地區,收成低而不穩。我省屬春作區,但春季降雨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7%左右,春旱頻率高、旱情重,三年兩頭旱,十年一大旱,春夏連旱時常發生,嚴重影響春播、出苗和農作物早期生長發育,造成因早期發育不良而影響收成,使山旱地區農民收入低而不穩。
二、水資源利用率不高
雖然我省地處江河源頭,河流縱橫,水資源總量居全國第16位。但由于主要農業區內黃河、湟水谷地切割很深,開發利用難度大,費用高。同時水資源地域分布不均,在經濟較發達的湟水流域農業區人均占有水資源量900多立方米,畝均440多立方米,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目前水資源利用率在50%左右,缺水3億立方米。旱地對自然降水的利用率為40%左右,水澆地灌溉水的利用率為35%左右。
三、山旱地生態環境脆弱
我省的干旱山區自然條件差,坡大溝深,坡耕地面積大。土壤瘠薄,農業耕地近60%的面積有機質含量在2%以下,淺山有機質含量僅為0.6~1.2%,土壤理化性質較差,蓄水保墑和供肥供水能力低。水土流失嚴重,每平方公里侵蝕模數在5000噸左右,植被稀疏,生態環境脆弱。
四、投入不足缺乏后勁
一是旱作節水新技術儲備不足。目前我省沒有完善的旱作節水農業新技術研發體系,對新技術的研究沒有針對性和持續性,許多技術主要從外省引進。二是資金投入不足。我省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財政困難,農民經濟收入低,對旱作農業的投入少,旱作節水技術普及面不大,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
第三章指導思想與規劃原則
第一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和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立足實際,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平整加固梯田、培肥土壤、覆蓋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劑等為關鍵技術,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建設高標準高產穩產基本農田為著力點,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真正建立起節水型、高效能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全面推進全省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節規劃原則
一、堅持工程、農藝、農機措施相結合的原則
示范區建設利用現有基礎設施條件,組裝配套成熟的旱作農業增產技術,采取良種良法相配套,農機農藝相結合,充分挖掘土地生產潛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堅持產業化發展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的原則
把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和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圍繞農業優質高效和農民增收,發展抗旱型的優質農產品生產。以引進繁育優質抗旱品種為重點。壓縮質次價低的小麥品種,增加馬鈴薯等播期較晚的優勢作物,培育淺山旱地具有高原特色的拳頭產業,形成集科技展示、技術配套、技術演練、農民培訓為一體的示范基地。
三、注重實效,突出重點的原則
根據我省不同類型區和農業生態環境條件,圍繞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以東部雨養農業區為重點,兼顧、、等缺水地區,因地制宜確定地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和節水技術模式,加強示范帶動效應,做到點面結合,全面發展。
四、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含量的原則
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為手段,以提高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為目的,強化工程節水與農藝、農機、生物、化學、管理等措施的耦合,探索適合我省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的長效機制,為全省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第四章區域布局與建設重點
第一節區域布局
根據全國旱作節水農業的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綜合我省的自然狀況、社會經濟發展條件、農業區域特征等因素,將分為東部糧油主產區,、稞油菜輪作區,盆地綠洲麥豆綠肥輪作區、南稞飼草飼料小片種植區四大旱作區。
一、東部糧油主產區
包括、市(城東、城西、城中、城北四區)等14個縣(市)。主要圍繞田間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平整加固梯田、培肥改良土壤、覆蓋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劑等各項技術,開展試驗、示范、推廣活動。
二、、稞油菜輪作區
包括等7個縣。主要圍繞土壤改良、溝壟保墑、保護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劑等技術,開展試驗、示范、推廣活動。
三、盆地綠洲麥豆綠肥輪作區
包括等4個縣(市)。主要圍繞農田整治、土壤改良、節灌技術等技術,開展試驗、示范、推廣活動。
四、南稞飼草飼料小片種植區
包括、囊謙、稱多3個縣。主要圍繞農田整治、土壤改良、溝壟保墑、保護性耕作等技術,開展試驗、示范、推廣活動。
第二節建設重點
一、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建設
功能定位:立足于完善核心示范區農田基礎設施條件、集成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探索良性運行機制,打造不同類型的省級示范樣板,輻射帶動縣域旱作節水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建設重點:在、市(城東、城西、城中、城北四區)、等28個縣(市)建立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66萬畝,其中:東部糧油主產區核心示范區面積42萬畝,、稞油菜輪作區核心示范區面積14萬畝,盆地綠洲麥豆綠肥輪作區核心示范區面積4萬畝,南稞飼草飼料小片種植區核心示范區面積6萬畝。主要圍繞田間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培肥、農田整治、節灌技術、覆蓋栽培、溝壟保墑、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劑等各項技術,開展試驗、示范、推廣活動,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農田節水能力。到年,核心示范區平均畝產增加30公斤,油料增加25公斤。水分利用率提高5~8個百分點。同時加強旱作節水農業新技術的宣傳培訓力度,增強農民的節水意識,提高旱作栽培技術水平。核心示范區技術入戶率達到90%。
二、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一)省級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發中心
功能定位:一是開展全省旱作節水農業新技術研究,與國家旱作節水農業工程技術中心和區域分中心合作,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開展中間試驗等技術熟化、轉化工作;二是制定旱作節水農業規劃;三是承擔國家和省上重大旱作節水項目;四是指導全省旱作節水農業生產;五是開展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的培訓和宣傳工作。六是承擔國家信息監測預警任務。選擇部分典型區域的試驗推廣站,監測、采集土壤墑情、旱情、地力等旱作節水農業相關信息,與國家旱作節水農業工程技術中心和區域分中心聯網,為指導抗旱減災和農業生產提供信息服務。
建設重點:新建省級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發中心試驗室一座,配置試驗室儀器、監測設備和培訓設備等。
(二)縣級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推廣站
功能定位:一是承擔核心示范區建設任務。作為旱作節水農業核心區建設單位,負責組織完成田間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旱作節水技術和農機裝備的示范推廣,引導發展基層新型合作組織,探索旱作節水農業發展的長效運行機制;二是承擔縣域內推廣輻射任務。結合核心示范區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成效,利用各類技術推廣手段,開展技術培訓,把成功的技術模式和經驗做法推廣輻射到周邊地區;三是開展對農民的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的宣傳和培訓工作。
建設重點:等28個縣(市)新建縣級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推廣站28個,購置拖拉機、溝播機、深耕犁、深松機等各類作業機械、配套建設機庫、培訓設備等。
第五章規劃內容與規模
建立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66萬畝,主要圍繞田間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農田整治、節灌技術、覆蓋栽培、溝壟保墑、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劑等各項技術的示范、推廣活動。進一步完善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新建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發中心試驗室一座,面積1000平方米,配置試驗室儀器、監測設備和培訓設備等。縣級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推廣站28個,每縣500平方米,,面積14000平方米,購置拖拉機、溝播機、深耕犁、深松機等各類作業機械、配套建設機庫、培訓設備等。加強旱作節水農業新技術的研發,探索良性運行機制,打造不同類型的省級樣板,輻射帶動區域旱作節水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開展節水技術的宣傳培訓,培訓農民95000人(次),增強農民的節水意識和節水技術水平。
第一節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建設
一、東部糧油主產區
包括、(城東、城西、城中、城北四區)14縣(市)。主要圍繞田間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與培肥、覆蓋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劑等各項技術,開展試驗、示范、推廣活動。
二、、稞油菜輪作區
包括7個縣。主要圍繞土壤培肥改良、溝壟保墑、保護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劑等技術,開展試驗、示范、推廣活動。
三、盆地綠洲麥豆綠肥輪作區
包括4個縣(市)。主要圍繞農田整治、土壤培肥改良、節灌等技術,開展試驗、示范、推廣活動。
四、南稞飼草飼料小片種植區
包括、3個縣。主要圍繞農田整治、土壤培肥改良、溝壟保墑、保護性耕作等技術,開展試驗、示范、推廣活動。
第二節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包括省級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和縣級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推廣站建設。
一、省級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
新建省級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發中心一座,面積1000平方米,購置試驗室儀器設備、監測設備和培訓設備等。
二、縣級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推廣站建設
新建縣級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推廣站28個,購置拖拉機、溝播機、深耕犁、深松機等各類作業機械、配套建設機庫、培訓設備等。
(一)東部糧油主產區
該區包括、(城東、城西、城中、城北四區)14個縣(市)。
(二)、稞油菜輪作區
該區包括7個縣。
(三)盆地綠洲麥豆綠肥輪作區
該區包括4個縣(市)。
(四)南稞飼草飼料小片種植區
該區包括、3個縣。
第六章投資估算
第一節投資估算
—年省旱作節水農業工程建設項目,共需投資2.2795億元,其中: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建設工程投資1.8664億元,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投資0.4131億元,分別占總投資的81.88%和18.12%。
一、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建設
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建設共投資1.8664億元。
(一)東部糧油主產區
東部糧油主產區核心示范區建設共需資金1.0904億元。
(二)、稞油菜輪作區
、稞油菜輪作區核心示范區建設共需資金0.3024億元。
(三)盆地綠洲麥豆綠肥輪作區
(四)南稞飼草飼料小片種植區
南稞飼草飼料小片種植區核心示范區建設共需資金0.1048億元。
二、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包括省級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
發中心建設和縣級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推廣站建設,共投資0.4131億元。其中:省級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投資0.0327億元,縣級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推廣站建設投資0.3804億元。
(一)省級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
省級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發中心總投資327.2萬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資180萬元,設備購置147.2萬元,分別占總投資的55.01%和44.99%。
(二)縣級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推廣站建設
縣級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推廣站建設,共投資3803.8萬元,其中:土建工程投2058萬元,設備購置投資1745.8萬元。
1、東部糧油主產區
每縣需資金142.1萬元,共投資1989.4萬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資1050萬元,地設備購置投資939.4萬元。
2、、稞油菜輪作區
每縣需資金131.3萬元,共投資919.1萬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資504萬元,設備購置投資415.1萬元。
3、盆地綠洲麥豆綠肥輪作區
每縣需資金127.9萬元,共投資511.6萬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資288萬元,儀器設備購置投資223.6萬元。
4、南稞飼草飼料小片種植區
每縣需資金127.9萬元,共投資383.7萬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資216萬元,設備購置投資167.7萬元。
第二節資金籌措
—年省旱作節水農業工程建設規劃,共需投資2.2795億元。按照公益性、示范性、基礎性建設內容主要由中央投資為主、地方投資輔助的原則,依據不同區域中央與地方投資比例標準,綜合考慮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承擔能力等因素,確定中央投資和地方配套資金分別為:中央投資1.7096億元,地方配套投資0.5699億元。中央與地方投資比例1:0.25。
第七章規劃實施年限及分年度實施計劃
本《規劃》實施年限為-年,共7年。分年度實施計劃如下:
年-年:
一、省級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包括土建工程、試驗室儀器設備、監測儀器設備和培訓設備購置等。
二、東部糧油主產區建設。包括東部糧油主產區14個縣(市)的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推廣站建設以及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建設等。
年-年:
、稞油菜輪作區建設。包括、稞油菜輪作區7個縣的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推廣站建設以及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建設等。
年-年:
一、盆地綠洲麥豆綠肥輪作區建設。包括哈4個縣(市)的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推廣站建設以及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建設等。
二、南稞飼草飼料小片種植區建設。包括、囊謙、稱多3個縣的旱作節水農業試驗推廣站建設以及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建設等。
第八章效益分析
第一節經濟效益
通過本《規劃》的實施,到年,全省建立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66萬畝,平均畝產糧食比前三年增加30公斤,油料增加25公斤。水分利用率提高5~8個百分點。同時加強旱作區旱作節水農業新技術的宣傳培訓力度,增強農民的節水意識,提高旱作栽培技術水平。核心示范區技術入戶率達到90%。
第二節社會效益
本《規劃》實施后,將為我省生態類型相似區域提供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模式,有效提高旱作區農業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
一、以抗旱節水為中心,科學技術為支撐,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為突破口,以農田基本建設綜合治理為主攻方向,建立起高效能的農業生態體系,形成良性農業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和改善生產條件,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通過各項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措施的實施,可大幅度提高降水利用率。項目實施后,使旱作節水農業新技術得到充分利用和快速發展,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預計到年水分利用率提高到55%。
三、通過《規劃》的實施,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旱作農業技術服務水平和農民科學種田水平,對實現農民脫貧致富,振興農村經濟,保持社會穩定,將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三節生態效益
一、通過《規劃》實施,加強農田基本設施建設,改善項目區農業基本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農業抗災、穩產、增產能力。
二、《規劃》實施后,可以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推動旱區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區種植業、養殖業的協調發展。
三、通過《規劃》的實施,利用培肥改土,深耕細作,合理輪作,改造中低產田、秸稈還田和地膜覆蓋等多種農藝及工程措施,增加土壤養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強抗御干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緩解干旱缺水這一嚴峻的環境生態問題,對恢復項目區的自然植被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九章保障措施
一、建立政策保障體系
我省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省份,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水資源緊缺已成為我省農業發展的長期制約因素。各級政府部門積極制定旱作節水農業扶持政策,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進一步為節水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確保旱作節水農業規劃目標的實現。
二、建立長期的投入機制
現代節水高效農業建設是一項意義深遠、涉及面廣、投入多、公益性強、技術比較復雜的工程,需要依靠政府發揮好主導作用,加大國家財政、地方財政的投資力度,建立資金投入的長效機制,重點在基礎設施、核心示范區的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同時要引導農民增加投入,提高旱作節水種植水平,推進節水農業的全面、快速發展。
三、完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
發展節水農業必須要重點加強節水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提高科學技術的有效供給能力,滿足節水農業的科技需求。要逐步建立健全抗旱預警系統、專家咨詢系統,組建一批高素質節水農業科技隊伍,按寶塔式人才結構,培育高、中、低三個層次的研究、開發、管理、科技推廣、技術示范等人才的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服務隊伍。
四、依靠科技,提高節水農業技術水平
在已經建立的節水農業示范區的基礎上,提高其建設示范標準。堅持常規技術與高新技術并重、工程技術與農藝技術相配套、蓄水保水技術與節水管理技術相結合,以高新技術及其產品應用帶動常規技術的集成與配套,為我省節水農業技術升級、產業升級、農業節本增效、農民增收提供典型的技術樣板。
五、創新工作機制,建立多部門節水農業發展網絡
旱作節水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水資源時空調節,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適時實施人工降水,合理利用灌溉水,挖掘土壤水資源潛力,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等諸多方面。建立有農業、水利、氣象等多個部門參與的節水農業發展網絡,整合各部門技術力量和資源。統一部署,分工負責,全面推進,為旱作節水農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六、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旱作節水技術水平
旱作節水農業技術與傳統耕作方法有許多方面不同,要使廣大農民改進傳統耕作方法,應用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必須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示范規模,讓農民從思想上認識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的優越性,在實踐中看到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的增產效果,才會使這項技術被廣大農民自覺接受應用。以《規劃》實施為契機,加大旱作節水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拓寬應用范圍。圍繞《規劃》實施,采用集中培訓、廣播、電視、錄像、專題講座等多種方式,多層次的培訓。采用理論培訓與現場技術指導相結合,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技術優勢,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和技術服務指導,提高農民的節水種田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