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工作執行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進一步深化農村教育改革,促進我鎮各項教育事業更快更好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實現鞏固提高基礎教育強鎮的目標,按照科學發展、實事求是的原則,制訂我鎮教育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持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科學發展的方針,構建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現代化農村教育體系,切實提高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為我鎮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知識支撐和人才保證。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并把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發揮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作用,使教育與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在經費投入和政策措施上予以重點扶持。
(二)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幼兒教育、義務教育、成人教育“三教”協調發展,促進農村教育規模速度與質量效益的統一,使農村教育的體系結構、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與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
(三)堅持改革創新,加快農村教育發展步伐,完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村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投資體制和運行機制。
(四)堅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樹立新的教育質量觀,把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擺在突出位置,把“成人”和“成才”作為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
三、各類教育發展的目標
(一)總目標。
我鎮教育發展的總目標是:以幼兒教育為起點,以鞏固提高“兩基”成果為重點,全面提高義務教育的質量。擴大教育規模,做大成人教育,做強職業教育,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教育質量和全民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教育結構、規模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辦學條件標準化,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構建與我鎮農村經濟發展形勢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鞏固與提高我鎮教育強鎮地位。
(二)具體目標。
1、大力發展幼兒教育。在我鎮基本建立和完善以示范幼兒園為骨干的正規和非正規形式相結合的早期教育服務網絡。到年前基本普及農村學前三年教育;3-5周歲兒童入園率年達95%,2012年達到100%以上。
2、鞏固提高普及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成果,確保“兩基”工作“雙高”水平(高質量、高水平)水平發展。到2012年,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都能按時入學,小學入學率100%;在校生年輟學率控制在1%以下。三類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均達到99%以上;適齡流動人口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100%。
3、加強農村教育與成人教育。
充分利用我鎮開發地域優勢,構建農村教育體系,整合現有職業教育資源,把我鎮職業學校(農民技校)辦成獨立的、集職教、成教、科技推廣與技能培訓為一體的農民技術職業學校,加快我鎮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改革與發展。積極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回鄉中學生農業技術培訓,每年培訓農村新增勞動力,進城務工人員和脫貧致富帶頭人800人,使他們初步掌握在城鎮和非農業地區就業必需的技能,并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和培訓證書。
4、中小學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按照省教育廳制定的標準化中小學建設標準。年前中心小學基本達標,2012年前努力使每一所小學校達到基本的辦學標準,實現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積極爭取市級中小學布局調整和危房改造專項資金,搞好工作謀劃和資金預算,全面完成農村現有小學危房的升級改造任務。
加強農村小學教學用房、學生宿舍、食堂、常規教育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等設施設備建設。為使各學校班額更科學、更合理,同時滿足學習就讀優質學校的需求,結合學校布局調整和危房改造工作,逐步完善我鎮中心學校寄宿制學校。
加強小學常規教儀設備和圖書資料的配置。到年底,農村小學都能根據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要求配備基本的教儀設備和圖書資料,達到II類以上辦學標準。
提高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水平。到年,初步建成我鎮教學計算機網絡中心,實現市、鄉、校三級聯通,建立以接收“天網”、“地網”為主體的現代化遠程教育體系,村小教學點具備教學光盤播放設備和成套教學光盤,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建設一支基本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師隊伍。全面開展以培訓全體教師為形式、骨干教師為重點的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中小學專任教師全部符合國家規定學歷。每年選派一定數量骨干教師到外培訓,力爭年全鄉小學有80%以上教師達到專科學歷,50歲以下的初中教師75%達到本科學歷。到2015年,基本實現小學教師專科化、初中教師本科化。
6、教育質量有更大提高。
加強學生德育工作,改進德育工作方法方式,在年前建設一個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和1-2個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80%以上的農村學校具備勞動實踐基地。通過各種渠道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積極推進義務教育的實施,深化中小學教育教育改革。年前全面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建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的學生評價體系,建立學生成長記錄檔案;建立有利促進教師職業道德和專業水平提高的教師評價體系,不斷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教師的教學評估體系。在實現國家規定的基礎教育基本要求時,開發多樣化、有特色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四、工作措施
(一)鞏固提高種類教育事業的成果,確保各項目標的實現。
1、高質量、高水平鞏固義務教育成果。繼續堅持行之有效的“控輟”措施,把“控輟”工作納入依法行政的軌道。繼續建立和完善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成果的目標責任制,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加強學籍管理,建立并不斷完善電子注冊管理制度。
2、積極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重點發展農村幼兒教育。大膽利用各種融資手段或引入社會力量參與辦學,支持建設功能齊全、設備優良,具有一定規模的寄宿制幼兒園。鎮政府切實承擔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的責任,重點辦好中心幼兒園,發揮其示范輻射作用。
(二)深化改革,增強農村教育發展的內在活力。
1、落實以鎮為主的農村教育管理體制。政府切實擔負起對本地教育發展規劃的責任。鎮政府根據國家規定,積極籌措教育經費,組織適齡少年兒童按時入學,嚴格控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加強校園周邊環境治理,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
2、調整優化學校布局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積極推進中小學布局調整。以行政區域為單位,遵循“小學就近入學,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結合學校網點布局工作和實施小學危房改造工程一并進行,先建后撤。通過改善鎮中心小學校辦學條件,增強接納寄宿生的能力,擴大辦學規模。
3、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加大廣大教師在入黨、干部培養等方面的政策傾斜力度,努力提高教師的政治待遇;多渠道籌措資金,不斷提高教師的工資、生活待遇。
(三)建立完善有力的保障機制,確保目標的實現。
1、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壓縮一般性開支,增加本級財政對教育的投入,保證教育經費達到“三個增長”,將義務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嚴格按要求管好、用好上級專項資金。嚴格按省定比例及時貴客撥付農村稅費改革專項轉移支付用于農村義務教育的資金,確保改革后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逐年有所提高。
建立健全確保農村中小學正常運轉的公用經費機制。嚴禁挪用農村中小學“義保”經費。學校要將公用經費主要用于日常辦公設備的購置、公務費以及教學業務、教師業務培訓等項目的開支,不得用于教職工工資、津貼、補貼、基建等開支。
2、完善扶貧救助機制。把教育扶貧納入政府扶貧工作重點,完善教育對口支援制度。組織鎮、村干部與學校開展“一幫一”、“手拉手”等活動。廣泛動員社會各界通過各種方式支持農村教育發展,落實對捐資助學單位和個人的稅收優惠政策,并給予表彰,營造全社會助學興教的良好氛圍。
3、完善領導保障機制。加強對農村教育工作的領導,鎮黨委、政府一把手是農村教育發展的第一責任人。一要切實把教育擺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制定本鎮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及時研究解決突出問題。二要結合單位實際,優先解決農村教育改革發展過程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形成政府統籌、分工協作、齊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機制。
4、完善督導檢查機制。堅持督政下督學相結合,實施對不同類型教育的分類督導評估。制定教育工作督導評估制度。鎮政府每2年對全鄉教育工作督導評估一次,并把督導評估結果作為考核領導干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和進行表彰獎勵或責任追究的重要依據。同時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建立對農村學校、教師、學生的科學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