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局目標發展工作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推進“兩型農業”、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圍繞發展現代農業這一主線,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聚集社會資源方式的“兩個轉變”,不斷健全農業產業化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和農業科技支撐體系的三大體系,著力打造“蔬菜大市、肉鴨大市、水產大市”,實現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產品加工增值、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持續增效和農民穩定增收五大目標,著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節能農業、觀光農業和生態農業,推動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耕作機械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產品品牌化、農業服務優質化、農業環境生態化,促進全市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奮斗目標
1、面積產量目標
到2015年,糧食面積穩定在170萬畝以上,通過高產創建使總產達到68萬噸,年遞增1.6%;棉花面積60萬畝左右,總產穩定在5.5萬噸左右。
年遞增2.6%;油料面積88萬畝,總產13萬噸以上,年遞增2.5%以上;蔬菜復種面積50萬畝左右,總產100萬噸以上,年遞增13%以上。全市豬、牛、羊、禽出欄量分別達到150萬頭、10萬頭、5萬只和5000萬只(其中肉鴨出籠2000萬只),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21.85萬噸(其中:豬肉12萬噸,牛羊肉4.65萬噸,禽肉5萬噸)、20萬噸、2萬噸,年遞增10%以上;全市水產養殖面積達到25萬畝,水產品產量20萬噸(其中名特優水產品產量18萬噸),人繁優良苗種30億尾,產量年遞增達到18.5%。
2、質量效益目標
到2015年,水稻、油菜、棉花品種優質率達到100%,優質水果和蔬菜品種優質率達到95%,種植業商品率80%、科技含量80%;豬、牛、羊和家禽的規模化養殖率分別達到80%、60%、60%和45%。豬、禽、蛋的深加工能力分別達到10萬噸、3萬噸和1萬噸,占出欄量的40%。豬、牛、羊的良種率分別達到99%、80%和75%,動物發病死亡率降低到3.5%;水產名特優產品占比達到85%以上,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以上。
到2015年,農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00.5億元(其中種植業總產值45.5億元、畜牧業產值33億元、漁業產值20億元、服務業2億元),年均遞增6%;農民人均純收入11000元,年均遞增13%。
3、農業“三品”發展目標
到2015年,基本實現主要農產品無公害化。全市“三品”標志產品數量達到64個,比2010年增加30個,總產量200萬噸,出口創匯5000萬美元。
4、農村生態發展目標
到2015年,基本實現農村沼氣廣覆蓋。新增沼氣3.2萬戶,其中:戶用沼氣2萬戶,聯戶小型沼氣工程100處、0.2萬戶,大型沼氣工程4處、0.4萬戶,秸稈氣化工程6處、0.6萬戶,全市沼氣累計用戶達6.8萬戶,沼氣普及率達50%。推廣太陽能5萬臺,累計太陽能擁有量達13萬臺,普及率達50%。推廣秸稈氣化爐0.5萬臺。健立村級沼氣綜合服務站點40處。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農業廢棄物得到集中回收、處理。
5、科技教育建設目標
“十二五”期間,配合一村一名大學生培訓計劃和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對全市村干部和農村實用人才、種養大戶、經紀人開展集中培訓5萬人次,組織市鄉農技員開展知識更新輪訓5000人次,新增科技入戶2萬名。
6、農業法制建設目標
建立農業法律法規宣傳普及體系、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農資質量投訴召回體系和農業綜合執法體系。
7、植保、土肥發展目標
到2015年,建立健全市、鄉、村三級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網絡,實行病蟲情報傳遞信息化、可視化,在全市建30個病蟲觀測點。推進生物技術防病治蟲,力爭綠色防控面積達80%以上,各種病蟲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
到2015年,基本實現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以標準良田建設為支撐,改造冷浸亂泥田和過沙過粘田,建設高產穩產田20萬畝。以有機質提升為支撐,廣辟有機肥,逐步恢復綠肥生產,使有機肥、無機肥比例協調到3.5:6.5,耕地地力提高0.3-0.5個等級,使N:P:K比例協調到1:0.4:0.7,肥料利用率提高10%,測土配方施肥普及率90%以上。
8、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
到2015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00萬千瓦,年均增加14萬千瓦,農用拖拉機擁用量達到5萬臺,機具配套比例達到1:3.5。農機綜合作業率達80%以上,稻麥“耕整、播栽、收獲”三大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96%、50%和96%以上,油菜、棉花及其它農作物的機械化耕整水平達到96%以上。農機經營服務收入突破20億元。
(三)發展任務
“十二五”期間,農業發展面臨著十大任務,即:①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保持農業持續增效增收;②積極推行“以錢養事”派出機制,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③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實行武漢城市圈產業一體化,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增加農業附加值,提高產品競爭力;④有序促進耕地規模流轉,大力發展中介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規模化水平;⑤不斷拓展農民增收渠道,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⑥加強農業節能環保建設,提高農藥(獸藥、漁藥)、肥料使用效率,積極發展農村新型能源,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努力建設農村生態家園;⑦加強農村科技人員教育培訓,促進農民科技致富;⑧加強農業行政執法,不斷提高服務水平;⑨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⑩加大農業投入,夯實農業基礎設施,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四)對策和措施
1、圍繞產業壯農,加快構建農業產業化體系
(1)優化產業結構,實行基企聯動共贏機制。“十二五”期間,要圍繞“兩型”農業建設、武漢城市圈優勢產業一體化布局和建設“蔬菜大市”、“肉鴨大市”、“水產大市”的目標,科學規定全市農業產業布局,穩定發展糧棉油等基礎產業和優質板塊,突破性地發展蔬菜、肉鴨、生豬、水產、甜玉米、馬鈴薯等特色產業和優勢板塊,推進設施安全蔬菜生產、畜禽規模化養殖和水產健康養殖,做到調結構、保供給、創特色、促增收。
到2015年,種植業要形成以“宇豐”、“日升”等龍頭企業訂單聯動的80萬畝優質水稻產業帶,年加工銷售稻米40萬噸;以“金諾”、“健康”、“景天”、“昌豐”、“恒鑫”等龍頭企業訂單聯動的60萬畝優質棉花產業帶,年加工銷售皮棉5萬噸,紡紗4萬噸,加工棉籽8萬噸;以“金諾”、“健康”、“永康”等龍頭企業訂單聯動的80萬畝優質油菜產業帶,加工油菜籽6萬噸;以“嘉琪”、“鑫天”、“茂雄”、“黃金村”、“海力”、“戴克森”、“楊榮”、“鴻遠”等龍頭企業訂單聯動的50萬畝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年加工、運銷蔬菜80萬噸;以“中綠”集團等龍頭企業訂單聯動的3萬畝優質甜玉米產業帶,加工玉米2萬噸。在蔬菜產業方面,要以張港為中心,輻射帶動蔣湖、蔣場等地形成10萬畝花椰菜產業園,以小板為中心,輻射帶動馬灣、楊林和竟陵東郊等地,形成5萬畝西紅柿、黃瓜產業園,以多寶、蔣湖為主體,形成5萬畝白蘿卜產業園,以黃潭為中心,輻射帶動漁薪、竟陵西郊等地,形成5萬畝甜瓜、黃花菜產業園,以九真為中心,輻射帶動胡市、皂市等地,形成5萬畝蓮藕、慈菇等水生蔬菜產業園。
畜牧業要緊緊圍繞優質瘦肉型和仔豬生產、優質肉牛、高產奶牛、優質肉禽等市場需求量大、經濟效益高的畜禽品種,加快品種改良,促進畜產品升級換代。生豬生產主攻提高三元雜交豬比重和出欄率;蛋雞生產在增加總量基礎上,側重改善個體生產性能以提高群體生產水平,增加多功能蛋品生產;肉禽生產要發揮產業化程度的優勢,增加高新技術含量,優化品種,提高適口性,擴大產品外銷量。肉牛生產要充分利用我市秸稈優勢和良種優勢,建立科學雜交改良生產模式,普及優質肉牛生產綜合配套技術,生產優質肉牛。奶牛生產以建設奶牛高產示范基地入手,突出加快奶牛發展,力爭全市奶牛生產有大的突破。肉羊生產加快品種改良,提高優質產品產量,推廣舍飼半舍飼的飼養方式。切實加強劃地建設與管理,繼續推進草地生態建設和草地牧業生產模式,加快農田種草步伐突出發展草食畜禽,提高產品和產值比重。建立起適合我市資源開發、結構和布局科學合理的牧業經濟發展結構,提高經濟效益。
水產業要抓緊建設六大區域特色,即:張家大湖萬畝生態旅游示范區;以龍骨湖、東白湖為中心的萬畝精養高產示范區,產量可達1.35萬噸,產值可達1.5億元;以華湖、沉湖為中心的萬畝健康養殖示范區,養殖水面可達5萬畝,年產水產品3.8萬噸,漁業產值4.5億元;以佛子山、石河、漁薪、岳口、竟陵等地漁池網箱養鱔片帶,養鱔網箱達到100萬口、1000萬平方米,產量可達4萬噸,產值8億元;以皂市、九真、佛子山、石河、干一、馬灣、岳口、竟陵、漁薪等地為主的稻田、藕田、靜水溝渠的蝦稻、蝦藕連作區,發展養蝦面積10萬畝,產量1.5萬噸,產值1.5億元;在胡市龍骨湖,皂市花園村、吳字河,九真江家湖、竟陵孫灣、小板天仙路旁、岳口潭湖、佛子山青山湖、石河北港湖、橫林叫湖等地建立垂釣中心,形成水產生物游覽區及養殖、餐飲、垂釣于一體,發展休閑漁業。
(2)強化企業培育,實行品牌共享發展戰略。要加快農產品加工園建設,促進企業抱團集聚發展。抓住武漢城市圈產業對接的契機,整合優化市內知名品牌企業,實現與圈內同類企業無縫對接、共同發展。
2、依靠科技興農,加快構建農業科技支撐體系
(1)狠抓體制機制創新,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十二五”期間,要將岳口北堤村市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園擴規上檔,爭取成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形成全市農業科技產學研三位一體的科研基地,“三新”技術試驗示范、推廣應用、教育培訓的展示中心,農業專家、農技人員、農民朋友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信息平臺和全市新農村建設、“兩型農業”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示范中心。
(2)狠抓“種子工程”、“沃土工程”、科技入戶”工程,實現農業良種良法良效。加強高產創建、節本高效模式、畜禽水產科學養殖、農產品加工等先進實用技術集成配套。“十二五”期間,力爭高產創建項目覆蓋到蔬菜、花生、水果和水產業、畜牧業,面積涵蓋全市各主產區。
(3)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積極建好岳口鎮1000畝現代農業展示園,充分發揮展示園和陽光培訓的作用。
(4)加強農業防災減災工作。大力倡導“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加強重大植物病蟲害預警預報,啟動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示范鄉鎮創建活動,扶持發展各類植保機防組織,引導開展全程防治承包服務,確保病蟲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加強重大動物疫病的監測和防控,重點抓好口蹄疫、藍耳病、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強制性免疫,確保免疫密度達到100%。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協調配合,強化監測預警,完善應急預案。推廣抗逆品種和避災、減災技術,指導農民科學抗災救災。
(5)狠抓農機推廣,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強農機作業、農機流通、農機維修三大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田平整、灌溉系統、機耕道、機庫等基礎設施建設,辦好一個農機大市場,建好十個標準化維修中心。積極爭取農機購機補貼,推進農機農藝協同發展,提高農機綜合作業率,促進農機事業跨越式發展。
(6)狠抓農村能源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要圍繞“兩型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新要求,加快清潔、環保、可再生能源的建設力度,著力打造農村生態家園。要加大投入,高標準推進北堤新農村建設,使之成為全市新農村建設的典范。
3、搭建平臺惠農,加快推進農產品市場化步伐
(1)加強農業信息網絡建設。要進一步完善農技110服務體系,實施“金農”工程、“三電合一”工程,開通“12316”、“農信通”和“手機報”等服務,加強與電視臺、日報、電臺等市內新聞媒體的協作配合,繼續辦好《農業》、《植保》等刊物,積極實施農業信息村村通工程,通過政策扶持、項目帶動、資源整合,到2015年,確保每村都有一個固定的農業信息接收站點,努力實現農情信息全聯通、農技服務零距離、農資打假快節奏。
(2)大力發展農業中介服務組織。要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壯大,培育一批中介經紀人、致富帶頭人。到2015年力爭農業中介組織達到1000家,發展社員10萬多名。
(3)健全農產品物流體系。要以“昌豐”、“鑫天”、“茂雄”、“德豐”、“泰爾生物”等公司為龍頭,建成一批具有冷鏈物流、現貨交易、期貨定單、網上拍賣、物流配送等現代化功能的高標準、高效益的農產品產銷專業批發市場和農產品物流中心,一批農產品產品信息公開和市場監測預警體系,使全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互補、產銷銜接、批發效益與物流配送相結合的現代農畜產品營銷體系。同時,開通農產品“綠色通道”,開展農超對接,降低流通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
4、堅持執法護農,加快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十二五”期間,要按照“敬業為農、優質服務、文明執法、廉潔高效”的行風要求,加強農業行政執法隊伍自身建設,切實維護農民合法利益。要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增加有機肥和生物農藥使用面積,加大污染物排放的檢查監督力度,加強農產品下角料和病死畜產品、水產品的無害化處理,有效控制農業源頭污染。要加強農業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加大標準化生產力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5、立足項目強農,夯實農業基礎地位
(1)積極做好農業招商引資工作。“十二五”期間,要繼續通過聯誼招商、參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多途徑招商方式,全力做好招商項目推介和服務工作,力爭每年都有3-4個千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項目落戶我市。
(2)積極籌劃實施農業項目。按照“兩圈一帶”發展規劃,到2015年,我市農業計劃實施農業項目59個,資金總額達到41.8億元,其中種植業項目27個,資金總額超過17.46億元,分別是:市國家優質糧食工程標準良田建設項目(1500萬元)、市深圳茂雄實業有限公司蔬菜標準園建設項目(5000萬元)、市深圳茂雄實業有限公司農產品交易中心項目(1億元)、市鄉鎮農技中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200萬元)、市棉籽蛋白提取項目(5500萬元)、市棉紡一體化深加工項目(2億元)、市作物秸稈綜合利用(8520萬元)、市20萬噸林漿紙加工項目(1.2億元)、健康(集團)8萬噸菜籽油深加工項目(5000萬元)、市宇豐米面有限公司大米深加工項目(1億元)、市10萬噸凈菜加工(1億元)、市馬鈴薯生產加工項目(8000萬元)、波斯貓集團蔣場香干、黃潭米粉包裝生產線(1500萬元)、戴克森黃花菜加工生產線(1000萬元)、金諾集團棉產品加工生產線(1億元)、市花生優質油加工項目(2億元)、市蔬菜深加工項目(3000萬元)、優質水生蔬菜生產基地建設(5000萬元)、棉花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1500萬元)、市馬鈴薯繁育基地建設項目(2000萬元)、市優質花椰菜繁育基地建設(2500元)、市級農業服務中心試驗示范展示中心建設(3000萬元)、鄉鎮農技服務推廣示范基地建設(6400萬元)、農業品牌創建(3000萬元)、市級培訓中心建設(8000萬元)、標準良田建設(1億元);農機項目9個、總投資6.7億元,分別是:村級機耕路項目(5000萬元)、農機專業合作社維修市場項目(3000萬元)、市級農機大市場項目(4000萬元)、全程機械化綜合作業示范區建設(1億元)、水稻全程機械化綜合作業示范區建設(5000萬元)、油菜全程機械化綜合作業示范區建設(1000萬元)、棉田農業機械綜合作業(1500萬元)、玉米農業機械綜合作業示范區(2500萬元)、農村農業機械場庫棚與機耕路橋建設(3.5億元);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項目4個,總投資7.32億元,分別是:農村能源服務體系建設(4000萬元)、村莊環境整治(500萬元)、農村新能源開發建設(6.77億元)、農業面源污染治理(1000萬元);畜牧業項目17個,總投資超過10億元,分別是:畜牧業產業化項目(畜禽養殖小區工程、優質特色畜產品生產基地工程、扶持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工程)、畜禽良種繁育項目(引進畜禽良種工程、重點畜場建設工程、地方畜禽良種保護和開發工程、奶(水)牛開發工程)、畜產品安全體系建設項目(動物及其產品質量安全監控信息系統建設、飼料安全生產監測體系建設)、秸稈養畜示范項目、動物保護工程、草地保護、建設與利用工程、畜牧業信息服務工程、畜禽生產無害化處理工程、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畜產品市場建設工程;水產業項目2個,總投資3173萬元,分別是:市正和食品有限公司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2173萬元)、湖泊水域、精養漁池綜合開發養殖名優水產品項目(1000萬元)。
6、強化領導穩農,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要建立健全“三農”綜合考評機制,將糧食等主要農作物生產、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三品一標”創建、龍頭企業培育、農業行政執法、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科技推廣等工作納入鄉鎮實績考核范疇,做到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形成強農惠農的良好發展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