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聯網經濟的統計困境與變革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國互聯網經濟統計困境的基礎上,提出以互聯網經濟理論為基礎,以經濟運行規律為根本,以經濟演進為視角,以傳統統計體系為參照,以開放包容為思想的統計變革思路。從經濟發展的供給側、需求側、交易側等層面建立統計指標體系,每一層面既要考察互聯網經濟自身的發展規模,也要考慮其與傳統經濟的關系,最終形成各類指數反映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情況。
0引言
互聯網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日漸廣泛。互聯網經濟與傳統經濟融合,產生了新的經濟模式,如跨境電子商務交易、以網絡約車為代表的分享經濟、以O2O為代表的體驗式消費等。互聯網經濟在增強經濟發展活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開辟就業創業新渠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國處于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新舊動能轉換相互交織的特殊時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這些經濟模式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也為統計工作帶來了困難。高效的統計體系可以直接推動國民經濟管理過程的科學化[1],因此,建立針對互聯網經濟的統計體系,既是保證互聯網技術與經濟發展協調統一的關鍵,也是互聯網時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基礎。
1互聯網經濟統計困境
對現有互聯網經濟的統計監測不到位,使得現有的GDP增速被嚴重低估,無法確切地反映出經濟發展的現狀與進程。目前互聯網經濟的統計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1已有統計體系的行業劃分與互聯網經濟發展特征存在差異統計局現有的行業統計體系基本是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劃分的,采用經濟活動的同質性原則劃分國民經濟行業,即每一個行業類別按照同一種經濟活動的性質劃分。總體按照三大產業(農業、工業、服務業)來區分,每一體系按照不同類別又有具體的細分。這一行業分類標準基本涵蓋了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總體的生產、消費、交易、流通、服務等行為,具有一定的規范性,但是面對當前互聯網作用下的經濟形態的快速發展又缺少一定的靈活性,互聯網技術本身存在與產業的融合問題,具有多元性和多層次性,涉及行業間以及行業內部的重構與變革,嚴格的行業劃分反而無法適應這類變革。
1.2已有統計指標對互聯網技術如何影響經濟缺乏系統設計目前從經濟發展、產業轉型戰略等角度對互聯網經濟的統計監測還不多見。統計局每年公布的相關數據中,包括“電子商務交易額”、“電子商務銷售額”、“電子商務采購額”、“有電子商務活動的企業數”等指標;CNNIC、艾瑞咨詢等研究機構定期的互聯網發展報告,公布的相關數據包括網民人數、域名總數等基礎設施信息,及網絡零售總額、網購人數等表示互聯網發展狀態的數據。以上統計內容說明:目前對于互聯網經濟的相關統計還較為分散,沒有形成統一的統計體系;而且具體的統計內容多為反映互聯網發展狀態的統計量,通過這些統計指標難以系統地反映互聯網與經濟發展的協同作用,如互聯網對經濟的滲透與帶動作用等。
1.3互聯網經濟統計缺乏理論基礎長期以來,國民經濟的統計核算以價值量綜合統計為體系,過分依賴宏觀經濟學統計方法,制約了宏觀經濟統計的獨立性發展[1]。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產生了有別于傳統經濟的新特征,需要新的理論解釋。因此,目前對互聯網經濟的統計存在理論研究和闡釋不足,沒有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也沒有前瞻性的宏觀規劃等問題。
1.4已有統計體系的邊界受數據可得性制約目前統計工作通常通過調研的方式展開,所獲得的數據多為結構性的樣本數據,常為了保證準確性而犧牲時效性,存在數據滯后問題。數據的可得性限制了統計監測工作的結果輸出,使多數統計結果為描述性統計結果,缺乏反映經濟發展多元化、復雜性的能力。以上問題使統計工作無法準確反映互聯網下的經濟發展,進而影響政府對經濟形勢的判斷,阻礙有效經濟政策的制定實施。
2互聯網經濟統計研究綜述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出現,使統計數據呈現出新的特點,如即時性、廣泛性、低成本[2]、符合冪律分布[3]等。統計數據的變革導致統計思路及統計手段的變革,如在統計思路方面,有學者指出統計思維需要發生三個方面的改變——改變認識數據的思維、收集數據的思維和分析數據的思維[4];而在統計方法上,文本挖掘技術被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尤為重要[5]。針對互聯網對經濟作用的統計監測研究國內尚不多見,只有少數針對互聯網特殊領域的統計監測研究[6]。徐燕[7]通過探討互聯網金融統計監測方式,提出了互聯網金融的統計監測框架。而國外對互聯網經濟的統計監測起步較早,目前主要存在三種思路:第一,基于現有的經濟運行體系,識別出互聯網滲透及影響最為顯著的關鍵領域,并根據上述領域劃分具體的數據模塊進行監測。國內近年來產生的一些互聯網經濟統計方法基本遵循這一思路,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團隊的新經濟指數(NewEconomyIndex,NEI)、騰訊研究院團隊的“互聯網+”指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團隊的中國互聯網行業景氣指數等。第二,與正向識別監測的思路相反,也有研究從反向視角出發,判斷在互聯網時代,由于技術水平發展的不均衡所產生的經濟發展差異,以減法的形式勾勒互聯網對經濟產生的影響[8,9]。第三,互聯網作為一種典型的無形資產,是信息技術(ICT)的重要體現方式。因此,關于互聯網經濟的第三種統計觀測思路即從其無形資產的本質出發進行量化。綜上所述,針對互聯網對經濟的統計監測研究內容主要體現出兩方面特點:(1)已有研究表明,從統計工作本身來講,互聯網改變了統計數據來源、統計方法及統計思維,部分研究給出了政府應用大數據進行統計工作的路徑,但尚未給出具體的統計體系設計思路。(2)關于互聯網經濟的量化研究,國內外主要通過建立相關指數進行,指數所衡量的內容基本是經濟活動中的單一層面,如技術準備程度、網上交易情況,且缺乏內在邏輯,由此導致各指數相對獨立,指數之間的關系并不明確,是否可以全面反映互聯網經濟發展情況還有待考證。
3互聯網經濟統計思路
3.1總體思路對互聯網經濟的統計需要從五個方面入手。一是以互聯網經濟理論為基礎。在統計過程中,需要明確互聯網經濟的基本特征,如網絡外部性、低邊際成本等。在進行統計設計時應提取與這些特征相關的經濟指標,如表征網上交易價格、互聯網企業成本類指標。二是以經濟運行規律為根本。統計的目的是反映經濟運行情況,因此統計互聯網經濟不能脫離經濟運行基本規律,可以考慮從供需平衡角度入手。三是以經濟演進為視角,互聯網經濟與傳統經濟漸進融合,當前已有部分互聯網經濟指標進入統計體系,如互聯網普及率、電子商務交易額等,隨著互聯網對經濟的影響逐漸深入,統計體系中會出現更多的互聯網指標,甚至互聯網指標會逐漸替代傳統經濟統計指標。四是以傳統經濟統計為參照。目前我國使用的經濟統計方法是關于總量與結構的分析研究體系,實現了宏觀統計與微觀統計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局面,適應經濟發展一般規律,因此,在設計互聯網經濟統計過程中,要參照已有統計思路,取長補短。五是以創新包容為思想。互聯網經濟統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普及應用,使得數據體量快速膨脹,社交數據、媒體數據與搜索引擎數據等一大批描述網上活動、網絡行為的數據都成為可得的統計數據來源,在此背景下,新的數據梳理與分類方法,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的對接成為統計監測的新思路。
3.2統計指標體系設計統計指標體系是現實數據的載體,是由基礎數據反映現象的首要步驟。如何從指標體系反映現實經濟問題需要考慮兩方面內容。其一,統計邊界。統計邊界是明確指標具體反映經濟的層面問題,為全面反映互聯網經濟發展情況,本文打破原有統計體系按行業劃分的思路,從經濟的需求側、交易側、供給側三個維度選取指標(見表1),建立統計指標體系。此外,由于統計工作要衡量互聯網對傳統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在指標選取的過程中,不僅要選取與互聯網有關的指標,同時也應選取傳統經濟統計指標作為對照,如網絡零售額相對應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互聯網融資量對應社會融資總量等。其二,統計方式。統計方式是對已有指標進行有效定量分析的基本保障,同樣分別從需求側、交易側、供給側三個維度進行構建,每一側既要反映互聯網經濟自身發展情況,也要衡量其對傳統經濟的作用,因此,為綜合反映互聯網經濟發展情況,以指數的形式作為結果輸出,這樣做的目的相較于直接通過數據進行統計,結果更具有實際意義,從以下三個方面形成三類指數形式的輸出:(1)效率指數,反映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效率,通過與傳統行業增速對比實現,如相關產業投資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之差;(2)滲透指數,反映互聯網經濟對傳統經濟的作用,如網絡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網購人數占網民人數比重;(3)創新指數,反映由互聯網經濟帶來的新模式、新業態。之后,將這三維度的9類指數根據一定的規則集成互聯網需求指數(Internet-demandin-dex,I-DI)、互聯網交易指數(Internet-transactionindex,I-TI)、互聯網供給指數(Internet-supplyindex,I-SI)這三類指數。
3.3統計結果輸出方法已有的指標體系可以反映出互聯網經濟在需求側、供給側、交易效率方面的狀態,但對經濟進行統計監測的目的是確定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反映到指標體系中表現為需求側、供給側、交易效率是否匹配,即互聯網經濟是否處于一種良好的發展狀態中。因此,可以參照國際經驗或通過理論研究建立一套從供給側、需求側、交易側衡量經濟良好發展的標準,將實際輸出與標準進行比對,可以明確互聯網經濟發展中的短板,結果可精確到供給、需求、交易層面中的某一具體環節,為政府治理提供統計基礎。
3.4運用示例選取部分指標及2013—2015年的實際數據,通過上文建立的評價體系對這三年間互聯網經濟進行簡要統計與分析,目的在于說明如何通過這套方法衡量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情況。
4結束語
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了新的經濟業態,使原有的統計體系無法準確反映經濟發展全貌,變革統計方式,既是互聯網經濟發展中的必要環節,也是政府治理的內在要求。在這一背景下,本文認為重構互聯網經濟統計體系應包括幾大要點:首先,要明確互聯網經濟的基本特征,提煉出與基本特征緊密相關的指標;其次,對互聯網經濟的統計應打破原有行業劃分,從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出發,從需求、供給、交易的角度設計統計指標體系。同時,以演進的視角構建統計體系,不僅要衡量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情況,還要考慮互聯網經濟與傳統經濟的關系,明確互聯網經濟的統計指標與傳統經濟統計指標的共存、繼承或替代等關系。最后,要善于利用新方法、新技術、新思想,改變原有統計方法中最常用的調研抽樣式統計,利用多元化數據提高統計的時效性與客觀性。進一步,本文提出了互聯網經濟統計的一種輸出方式——“短板”輸出——通過與均衡狀態下建立的標準對比,明確互聯網經濟發展短板出現在供給側、需求側、交易側的哪一層面。本文提出的統計變革思路有一定借鑒意義,但互聯網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對其的統計監測工作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具體的統計思路、統計方法將是多元化的。
參考文獻:
[1]趙彥云.宏觀經濟統計分析發展的基本問題[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5).
[2]陶藝軍.數據可視化:讓統計更“好看”[J].中國統計,2011,(4).
[3]姜奇平.對互聯網統計中冪律分布的分析[J].互聯網周刊,2012,(17).
[4]李金昌.大數據與統計新思維[J].統計研究,2014,31(1).
[5]李穎,閻保平.Web文本挖掘在互聯網信息統計中的研究與設計[J].微電子學與計算機,2005,22(1).
[6]范新,邢曉云,王德勇等.互聯網金融統計監測框架研究[J].金融縱橫,2014,(12).
[7]徐燕.聯網金融統計方法探索[J].調研世界,2015,(7).
作者:荊文君1;2;孫寶文1;鞠雪楠1;劉航1 單位:1.中央財經大學,2.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