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經濟研究導刊雜志》2015年第四期
一、加快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掃清經濟發展障礙
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不僅阻礙著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更會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只有加快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才能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下堅實基礎。
1.改善需求結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受主要發達國家經濟低迷、民眾購買力下降,中國制造業生產成本上升及對外貿易摩擦頻發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中國外貿出口增速放緩,部分外貿企業的生產經營陷入困境。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在于改善需求結構,擴大內需,充分釋放出中國居民消費的巨大潛力,使消費代替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而作為前提,必須改革現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保障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通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縮小地區和城鄉間收入差距,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
2.優化產業結構。要堅持鞏固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多種方式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覆蓋農村的社會保障機制。要持續提升第二產業發展水平,踏實發展實體經濟,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優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品科技含量,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要大力支持第三產業全面發展,加大對服務業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加快服務業發展速度;堅持自主創新,開拓新的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業專業化水平和發展空間。
3.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通過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鼓勵東部優先發展,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發揮對中西部地區的帶動和輻射作用;要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快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消除地區和部門壁壘,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自由流動,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流動;要根據本地區科技、自然和人文資源優勢,找準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結構;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困難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的投入力度,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維護社會主義公平性。
4.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堅持以人為本,科學布局,嚴格控制大型城市規模,緩解因其人口過多而帶來的資源與環境壓力;要明確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定位,通過產業發展升級、公共服務提升,吸引周邊農業轉移人口定居和就業,發揮集聚人口的功能;要總結戶籍制度改革中的經驗教訓,推進農業人口市民化。
二、加快實施科技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驅動生產力發展的最主要因素,科技創新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驅動因素,科技發展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根本動力。只有鼓勵科技創新,才能更好地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支撐。
1.優化創新發展環境。通過建立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不斷推進中國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科技研究;通過完備的政策法規,不斷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通過創新投融資機制,為科技創新提供充足資金保障;在全社會營造自由寬松的學術環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及文明和諧的人際環境,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
2.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要注重自主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強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之間的聯動,建立產學研利益共同體,使科研成果能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為持續科技創新提供動力。
3.加大科技人員的培養和引進力度。要積極促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發展,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打造一支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人才隊伍;要通過良好的科研環境、與國際接軌的薪酬激勵制度,吸引外國高水平人才到中國發展創業。
三、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
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要繼續深化對外開放,在努力把外國資金和技術引進來的同時也要注意防范國際金融風險;要鼓勵國內企業勇敢走出去,在更廣闊的天地獲得更大的發展。只有更快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才能更好地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1.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通過加快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加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發展服務業,提升服務業在對外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和較強綜合競爭力的國際品牌。
2.科學利用外資。通過政策傾斜,稅費優惠等方式,積極引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高端制造和現代服務業等發展水平較低的行業,發揮好外資在產業結構升級、區域協調發展和引導科技創新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努力控制吸引外資所付出的政策、資源、生態等招商成本,防止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造成負面影響。
3.鼓勵對外投資。通過開展跨國并購,形成更加完整的技術鏈、產業鏈和銷售鏈;參與國際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為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提供穩定可靠的能源資源保障;鼓勵企業機構投資建立海外技術研發中心和加工基地,利用當地的資源、人才和勞動力優勢,降低生產研發成本,減少貿易摩擦。
作者:杜偉單位:洛陽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