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人才聚集與知識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生產力研究雜志》2014年第六期
1.經濟發展水平。高校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為高校人才發展和創業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是人才聚集的物質基礎,是影響高校人才聚集水平的重要變量。所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高校人才生存與發展環境。各區域社會開放度,政府管理服務水平等的不同,使得區域內高校人才的聚集效應也會因此有所不同。
2.科技投入力度??萍纪度肟煞譃榭萍冀涃M投入、科技基礎設施投入和科技信息資源投入等??萍冀涃M的投入是高校科技投入的重要表現形式。高校人才吸引、基礎設施建設、科研活動實施等都離不開科技經費的支撐??萍冀涃M投入包括科研事業費、主管部門專項經費、其他政府部門專項費、企事業單位委托經費及各種收入中轉為科技經費的部分等??萍蓟A設施是高校人才進行科技活動必備的硬件設施,是科技創新的物質基礎??萍蓟A投入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高校對人才的吸引力的大小,是高??萍紕撔履芰εc競爭力的直接表現??梢哉f,高校人才聚集群體的創新能力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高校內所擁有的科技基礎設施條件。在信息時代,科技信息資源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資源,高校人才的科技信息為知識的傳遞、溢出、共享和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源泉,科技信息共享的越充分,越有利于個體人才知識的積累、組織知識存量的增加、信息共享效應與知識溢出效應的產生。科技信息資源投入的價值與科技信息資源的的傳遞性、共享性、增值性和實效性密切相關。在信息、知識經濟時代,科技信息資源的投入能增加高校組織的無形資產,形成高校人才聚集、知識創新的核心競爭力。知識創新、創新能力比較強的高校,其充足科技投入,為高校人才的創新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而那些知識創新不足的高校,一般表現為科技投入不足,科技經費籌集渠道少,創新融資困難。所以說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著區域高校的科技投入,而科技投入又影響著高校人才的聚集與聚集效應的提升。
3.高校數量。高校是人才聚集的載體,其在區域內的數量與知名程度將成為影響高校人才聚集的重要因素。中國統計年鑒資料顯示,我國高校本科院校的數量由20世紀90年代的814所已增加到2012年的1145所。同時,由于高校規模的擴張,高校教師總量增長也較快,而且由于近年來創新型國家及科研教學型大學的提出,科技經費的傾斜,使得高校的科技創新速度也在加快。區域內高校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會形成規模效應。同學科、同類型的高校之間會形成不同方式的交流和競爭,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高校又會相互學習,進行知識結構的互補和完善,形成區域內高校完善的結構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這種區域的高校聚集群體,其內部的人才可能是有限的,但由于高校數量合理,能充分吸引和利用各類高校人才,才能發揮出1+1>2人才聚集效應。因此,高校聚集群體內的高校數量、質量以及結構,對高校人才聚集的規模效應、創新效應、集體學習效應、信息共享效應的作用甚大。
4.區域教育政策與教育發展水平。教育政策與教育發展水平既從宏觀上影響著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速度、規模和效益,又從微觀上影響著具體教育活動的質量和效益,最終影響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一般來說,教育政策優惠、教育方向正確、教育質量良好、教育普及程度較高的區域容易引致人才流入,容易形成高校人才聚集現象和聚集規模效應、激勵效應。
5.生活環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便于高校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技學習和研究中,主動進行信息交流,提高創新效率,產生人才聚集的信息共享效應、知識溢出效應、創新效應等。高校人才的社會保障,如住房、醫療、子女教育、養老等機制的完善,促進了人才的流動與人才聚集效應的產生。
6.高校校園文化。高校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是高校發展的靈魂,它能提升高校的品味,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反映,對高校人才聚集效應影響顯著。高層次的高校人才,不僅滿足于自己基本的物質需求,更追求更高層次的受人尊重、自我價值實現等需求,高校要靠優秀的校園文化吸引各類人才。高校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表層顯現,表現為高校的設施、實體等硬件;精神文化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現象,主要包括高校精神、理念、道德規范和組織價值觀等意識形態,精神文化是形成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思想基礎,在整個校園文化系統中處于核心位置,是高校的“精神”;制度文化是高校潛層假設的制度反映,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是維系高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高校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吸引和影響著每一個人才個體,對高校人才聚集效應產生顯著影響。影響高校人才聚集的因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對高校人才聚集效應的產生與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知識創新分析
(一)知識創新知識創新,通過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其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創造新方法、積累新知識。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是新技術和新發明的源泉,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知識創新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論和新方法,為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新的觀念、實踐或產品,都是知識的體現,在這種意義上,知識本身就是創新。新知識是知識生產的結果,新知識的應用和擴散會形成新產品、新結構和新關系。所以說創新是知識自然的、內在的性質。知識生產能激發創新,通過不斷的生產新知識,推廣新知識,并迅速將其融進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系統中,就能夠實現創新。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的基礎和整合,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交叉性??萍夹腿瞬胚M行跨學科、跨行業、跨區域合作創新,其研究結果加速了新思想的創造、交流和應用,加速了這些新思想應用于產品和服務,以造福于社會,這就是知識創新的過程,這也是為了組織的發展,國家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演化、分配和應用新思想,使其轉變為市場化的商品和服務的過程。即知識創新是為了經濟和社會利益發現或創造新知識的過程,知識創新出現在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的全過程中。相對于顯性知識,隱性知識是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在組織價值創造過程中貢獻最大,所以隱性知識的生產、擴散和共享是組織獲取競爭優勢的核心和關鍵,Nonaka和Takeuchi提出了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相互轉化的知識螺旋運動模型,即SCEI模型,認為,由于存在知識勢差,知識轉移表現為四種模式:潛移默化、組合、明示和內化,這四種單線模式可以動態相互轉化,形成知識螺旋,進而形成環形和交叉模型,實現從知識轉移到知識創新。
(二)高校知識創新2006年2月,國務院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指出:高校是我國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性創新的主力軍之一,是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這是對高??萍紕撔隆⒅R創新的重要定位。高校是知識創新的主體,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創新是高校最本質的特征。與其他科技創新主體相比,高校具有自己獨特優勢,高校知識創新在區域中的知識溢出效應高于其他組織?!禢ature》和《Science》能集中反映全世界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和水平,據統計,全世界2/3的《Nature》和《Science》近年發表的論文,3/4的諾貝爾獎都是以高校名義發表、獲得的;其中,排名前100名高校發表的《Nature》和《Science》論文占全部高??倲档?/4左右,前100名高校獲得的諾貝爾獎占高校獲獎總數的94%。我國高校發表的科學引文索引(SCI)論文占全國發表總數的3/4,其中排名前50名的高校發表的SCI論文占高校發表總數的3/4。由此可見,高校創新直接影響和主導一個國家的知識創新。排名靠前的高校,人才聚集效應水平高,知識創新能力相應也強。高校作為繼承知識、傳播知識、應用知識、收藏知識、創新知識的重要組織,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實踐中責無旁貸。
三、高校人才聚集對知識創新影響分析
(一)高校人才聚集對知識創新影響機理分析1.高校人才聚集促進知識創新作用機理(1)高校人才聚集是知識創新的基礎。現代社會科技創新日趨復雜化,離開組織提供的一定科技設備等資源,人才個體一個人的獨自摸索,要取得科技前沿的創新幾乎不可。在高校這個人才聚集的載體內,跨學科、多層次的各類人才可以通過組建創新型科研團隊等方式有機的組合在一起,集知識、信息、智慧和技能于一體,實現知識的交叉、融合和結構優化,采用授課報告、座談討論、實驗分析、鑒定驗收等方式和環節,既分工又合作,協同創新,生產知識、傳播知識、擴散知識及溢出知識。高校人才的這種聚集現象若在一定和諧環境的作用下,產生組織整體的系統效能大于各類人才個體功能之和的聚集效應,為提升高校知識創新能力奠定較好的基礎。(2)高校人才聚集可以保證高校形成持續的知識創新能力。知識是無止境的,高校作為知識創新的常態性重要主體,其知識創新活動也在持續進行。為了取得更好的知識創新成效,高校不斷在為科技型人才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優化人才管理機制,從而吸引各類人才的聚集,實現高校組織知識結構的優化,使整個組織的創新能力在規模上不斷擴大,在動態上持續增強。同時高校人才聚集效應的提升可以不斷優化人才資源組織結構,促進組織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競爭能力等的持續提高,減少人才浪費和人才流失,從而保證高校形成持續的知識創新能力。2.高校人才聚集下的知識創新優勢作用分析(1)高校異質性人才聚集形成高校知識創新整體的系統性優勢。由于每個人才個體的知識存量、知識廣度、知識寬度和知識偏好等知識結構皆不相同,隨著知識大爆炸時代的到來,這種人才個體的異質性表現的越來越強。而高校則是這些異質性人才構成的復合體,高校使不同的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實現組織知識的互補,使高校具有人才個體線性累加所不具有的特殊功能,即組織的整體性功能,這也是其他創新主體難以具有的優勢。(2)高校人才聚集增加了高校的知識存量,使高校取得規模效應優勢。高校內知識的生產、共享、擴散形成高校組織的知識積累,增加了高校的知識存量,有利于高校更高水平且具有持續性的知識創新。高校知識創新的基礎就在于內部知識存量的積累。一方面,高校的知識存量伴隨著知識轉移而不斷增加,實現了知識的靜態積累;另一方面,高校將新接收的知識與原有的知識存量有機融合,可以激活高校的原有知識,并將其整合運用,產生新知識,實現知識的動態積累。高校知識存量與高校知識創新能力是呈正相關關系。高校人才擁有的知識存量(包括質量與容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第一,與企業技術創新的研究目的、產出、回報體系等不同,高校更重視社會、學術界同行的承認、學術聲望,重視政府和基金機構的持續的資助。所以高校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以教育、基礎研究為主,增加自己的知識存量。第二,高校人才人力資本價值高。一般地,高校人才所接受正規專業教育和在職教育的時間相對較長,其教育投資相對較高,其學歷、學位層次較高,所以高校人才所擁有相應領域的專業知識存量更大、質量更高、系統性更強,體現出更高的人力資本價值。第三,高校人才學習意愿、學習能力強。高校人才所擁有的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能使其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保持其自身長久的活力。(3)高校人才聚集促進了知識的有效擴散,使高校取得知識外溢優勢。知識擴散是知識進行創新和利用必不可少的條件。高校人才聚集區域內擁有更多的知識存量和人才資源,且為知識擴散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文化、經濟等傳播環境,更易產生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的流動和溢出。知識的流動僅是有效擴散的第一步,知識的溢出和轉化才是知識有效擴散的關鍵之處,人才聚集為知識流動提供了物理環境,更為知識的溢出和轉化注入了催化劑。知識在高校人才間的流動保證了高校人才知識的更新和提升,其中隱性知識的充分交流和接受更為知識溢出效應和擴散效應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才在高校的聚集,增加了彼此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地理上的充分接近和人才的頻繁流動,使知識的擴散、傳播、轉移和獲取變得更加容易。知識的無限性、流動性和人才所擁有知識的有限性,使知識外溢優勢成為一種必然。在聚集區域內,空間距離的縮短,增加了人才之間接觸和交流的機會,隨著交互力度的加強,信息通過多渠道得到了快速傳播、轉移、消化和吸收,從而實現了信息共享。
(二)高校人才聚集對知識創新影響關系的實證研究1.模型構建研究高校人才聚集與知識創新之間的內在聯系,還可以利用模型進一步驗證與量化,以說明因素間的影響程度和作用方向。為了說明高校人才聚集與知識創新之間關系模型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本文采用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SEM)以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高校及知識創新成果數據為樣本進行了驗證性研究。結構方程模型是基于協方差矩陣來分析變量之間關系的一種統計方法,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對抽象的概念進行估計,進行多元數據分析,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結構方程模型是一種建立、估計和檢驗因果關系模型的方法。模型中既包含有可觀測的顯在變量,也可能包含無法直接觀測的潛在變量。結構方程模型可以替代多重回歸、通徑分析、因子分析、協方差分析等方法,清晰分析單項指標對總體的作用和單項指標間的相互關系。基于對高校人才聚集與知識創新以及高校投入與知識創新的關系研究,本研究假設各種因素之間均為正相關,據此建立高校人才聚集與知識創新、高校投入與知識創新之間關系的結構方程模型。本文構建的全模型包括3個潛在變量,即高校人才、高校投入和高校知識創新,每個潛在變量有其對應的評價指標,即SEM中的觀測變量。觀測變量的選取具有關鍵的意義,因此在指標的選取時遵循結構效度原則和數據可獲得性原則,根據現有文獻中的高校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提煉。具體指標的內涵與設置參見表1。2.模型結論分析(1)全模型的結構方程模型。根據上述指標體系和研究假說,測量出如圖1的結構方程模型全模型。(2)結構模型路徑系數分析。通過結構方程模型模擬,得出高校人才、高校投入與高校知識創新3個因素之間的路徑系數。從直接效應來看,高校人才對高校知識創新的影響的路徑系數為0.73,這說明高校人才聚集是高校知識創新的重要決定因素,它對于有效的知識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相比較而言,高校投入對高校知識創新影響的路徑系數僅為0.64,說明高校投入對于高校知識創新也有一定影響,但是影響程度不及高校人才聚集。(3)測量模型路徑系數分析。通過圖1所涉及的測量模型路徑系數,可以清楚各個潛在變量能被其觀測變量所解釋的程度,即這個指標的選取能夠反映潛在變量的程度。這個系數能夠衡量指標的選取是否合理,同時對高校人才聚集與知識創新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的設定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從高校人才的觀測變量路徑系數來看,普通高校專任教師中正高級、副高級、中級職稱人數這三個指標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99、0.91和0.95,說明這三個指標都能很好地解釋高校人才這一潛在變量。此外,高校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在校生數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75和0.88,也能較好地解釋高校人才聚集水平。從高校投入的觀察變量路徑系數來看,高校R&D經費和高校R&D項目數這兩個指標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55和0.96。由此可見,高校R&D項目數的路徑系數遠遠高于高校R&D經費的路徑系數,成為衡量高校投入的主要指標。從高校知識創新的觀測變量路徑系數來看,高校發表的學術論文很好地詮釋了高校知識創新這一潛在變量,路徑系數達到了0.98,說明發表學術論文在高校知識創新中占據了絕對主要的地位。高校出版科技著作和高校專利授權數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77和0.76,兩者對高校知識創新的詮釋基本對等,在高校知識創新的衡量中占據同樣重要的位置。另外,高校所擁有的國家級驗收項目的路徑系數只有0.6,相較于其它指標,它對高校知識創新這一潛在變量的解釋程度還不夠高。
四、結論
高校人才對高校知識創新的影響是較明顯的,路徑系數為0.73,高于高校投入對高校知識創新影響的路徑系數0.64,說明高校人才聚集是高校知識創新的重要決定因素。高校的知識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協同創新,提升高校人才聚集水平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環節。
作者:張永紅牛彤牛沖槐單位: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