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章乃器金融思想初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上海金融雜志》2014年第七期
一、中國的幣制改革
美國的購銀政策造成中國的白銀外流,引發中國的金融危機。于是中國進入了限制白銀外流和考慮幣制改革的時期。對當時社會上種種的幣制主張,章乃器歸納說:“中國目下種種式式的幣制改革論,都逃不出是通貨膨脹論。糧食本位、能力本位和物品本位三者,著眼于農村金融;他們的共同目標,是使人民在產品或者勞力尚未賣出之前,就能取得貨幣,使金融不至枯竭。其他各種幣制改革主張,主要的是著眼于都市物價之跌落以及政府財政的困難;他們的共同目標,是抑低幣價,抬高物價,刺激人民的購買,同時使政府能以改革幣制的余利,渡過目下的財政難關,將來更可利用低廉的資金市場,減輕債務上利息的負擔,而且以便于發行新債。”6他指出,通貨膨脹如果只增加人民的消費力而不是人民的生產力,那是十分危險的。章乃器提出了5條中國幣制改革的主要條件:(1)和外幣的聯系要有自主權。如果加入美金或英鎊集團,就會使貨幣殖民地化。(2)海外準備金的存放不能用條約規定。如果條約規定準備金要存放倫敦,我們的幣價就脫離不了英鎊的支配。當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之際,尤其不可有任何條約的束縛。(3)匯兌政策的操縱機關保持獨立性。(4)我們并不反對外人投資,也不能盲目地無條件歡迎外人投資,不能使外資有喧賓奪主之勢。(5)迅速建立票據市場和產業證券市場,否則膨脹通貨徒為租界地產及公債投機“推波助瀾”,甚至為在華外商產業“錦上添花”之用,而民族前途已陷于“形勢日非”之境。國民政府于1935年11月4日開始實行新貨幣(法幣)制度。章乃器在評論中重申自己的一貫金融政策主張:(1)“貨幣問題是中國的一個重要問題,然而決不是中國的基本問題。中國的基本問題,是民族解放問題。”7一部分學者的“貨幣第一主義”和“貨幣中心主義”是十分錯誤的。(2)我們目前要解決貨幣問題,如果向著貨幣統一和貨幣權獨立的方向努力,對于民族解放是有相當意義的。假如使我們的貨幣進一步地依賴別人,甚至做了別人貨幣政策的俘虜,那是萬萬要不得的。(3)改革幣制還得顧慮到半殖民地國家的不完整的國權。像統制貨幣、統制匯兌、統制金融,以至整個統制經濟,是不容易談的。內部政權的割據,也要使一切統制不能收效。(4)改革幣制萬不能投入任何貨幣集團,投入英鎊集團必使美、日不滿,投入其他貨幣集團亦然。(5)改革幣制以后,也不能希冀得到別國幣制改革所能得到的利益。(6)中國膨脹通貨,如欲使工商業能受其利益,必須先把短期資金市場(票據承兌和貼現)和長期資金市場(證券市場)健全起來。否則通貨膨脹就會引起公債和地產投機的高潮,造成危害國民經濟的虛偽繁榮。
二、金融機構與市場制度建設論
(一)中國征信所1932年3月,中國銀行張禹久、祝仰辰和上海銀行資耀華共同邀請新華銀行孫瑞璜、浙江興業銀行方培壽、章乃器等人,籌劃設立一種信用調查的機構。經過幾度磋商,先成立一個學術團體中國興信社。“它的目標,是在研究信用調查的方法,促進信用調查的技術,交換信用調查的資料。”86月設立信用調查服務機構中國征信所。這種性質的機構上海原來已有5家,中國征信所是華商創辦的同類機構的第一家。中國征信所成立四個月后,章乃器著文介紹該社的成立經過及業務方針和工作規條等。關于業務方針,章乃器指出中國征信所的方針是根據“一切的事業要從積極的方面找出路”的原則9。章乃器主要介紹中國征信社的工作規條有三:“(甲).審慎以求‘真’,(乙)詳盡明晰以求‘美’,(丙)忠實公正以求‘善’。”10“真”就是正確。調查后還要復查,調查的人不知委查者是誰,復查的人也不知調查者是誰。這樣,調查和復查的人都能以客觀的態度充分寫出所得到的資料和意見。再由熟悉該業的人員嚴加復審,然后將經過三重手續的資料整理成報告書。“美”即詳盡明晰。報告書多敘事實,少下批評。對于事實,無關宏旨的微言細行、片鱗只爪的數字記錄都盡量容納,批評最好讓別人來下。在報告的整理和編排上則要做到明晰。“善”要有光明磊落、忠實公正的態度。在用人上,必須擯棄染有習氣的人物,在所內工作的都是勤奮努力、清白自好的人。再有嚴密的組織去維持他們的工作興趣和信仰,“善”的獲得是不成問題的。
(二)金融市場1933年章乃器說:“所謂金融市場本來包括了兩個抽象的市場,就是(一)銀錢市場(MoneyMarket)和(二)資本市場(CapitalMar-ket)。銀錢市場的效用,在供給一種活動的資金;它的主要的方法,就是票據的貼現。資本市場的效用,在供給一種產業的資本;它的主要的方法,是股票和公司債的投資。”11關于銀錢市場,章乃器指出,中國目前還只有放賬和押款,票據貼現真難遇見,這還不是現代的銀錢市場。他說:他在三年前在《銀行周報》曾發文,請本埠各同業公會取消送貨回單,改用本票或匯票支付貨款,把死債務變成流通的票據。到現在似乎還未有人實行,以致要貼現而無票可貼。他希望銀行界負起責任來做一下。從加速資金周轉考慮,1930年章乃器還曾提出取消中國傳統的三節付賬制度。章乃器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巧妙應用信用制度。賣方在賣出貨物時可即時取到現金,買方則可在數月后支付貨款,由金融業者調劑于買賣雙方之間。先以現金供給賣方,收取若干利息,承受賣方的債權,三方各得其利。債權可以變為流通的票據,票據可以貼現。“在世界進步市場中,貼現已成金融業放資方面之最重要業務。而流通票據,則已成為現代金融制度之樞紐。一般所謂信用云者,殆可謂流通票據之作用而已矣。”章乃器還為上海擬定了票據改革方案7條,他聲明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即為以票據代替收貨回單”。1935年,為應對金融危機,章乃器提出了“信用統制”的主張。他說外商銀行的資金運用,只能使外貨由外國運到通商口岸,做的是進出口押匯業務。而洋行買辦,都市的批發商和零買商,以至內地的批發商和零賣商,資金通融都依賴華商銀行和錢莊。“倘若我們能把這種資金通融加以統制,便可以使到了口岸的外貨,無由運入內地。“倘使我們能夠把信用放款改為票據貼現,那末,在金融業自身,因貼現而取得的票據,可以用再貼現方法取得資金的補充———票面債權自身就是能流通的,和不能流通的賬面債權絕對不同。再因為可以在票面偵知借款人———貼現人———底營業情形,心理上不容易因懷疑而起了恐慌。而票據貼現,所用的往往是匯票,除了貼現人以外,至少還有承兌人可以負責,更可以比較的放心。這樣,就可以把恐慌原因滅除了一部分。”12關于資本市場,1933年章乃器說:中國的資本市場連雛形都還沒有具備。資本市場分為證券市場和公司債市場。“我們雖然有了一個證券市場,然而這個金融市場所買賣的,只有國債。股票的買賣,只有在信交風潮時代,開了許多虛偽的而且凌空的股票行市;以后差不多就不大容易看見了。公司債事實上更是沒有上過市場。一個沒有股票和公司債的買賣的市場,不能算是資本市場。因為只有股票和公司債的投資才能把金錢輸到生產資本上去。”13次年他又指出:“目下活躍在中國人自己的證券市場里面的,只有‘財政的發行’———公債和庫券。所以說,中國只有自己的‘財政市場’。”
作者:葉世昌童麗單位:復旦大學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修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