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本土企業在價值網絡中的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雜志》2014年第二期
一、分工深化和廣化、技術創新和市場擴張的內生互動機制
1.基于全球價值鏈理論的傳統升級路徑全球價值鏈涉及從原料采購和運輸到半成品、成品的生產和分銷,直至最終消費和回收處理的整個過程。由于價值鏈上不同環節的附加值各不相同,位于較低附加值環節的企業都擁有充分的動機向價值鏈上游攀升。一般認為,企業攀升行為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實現,如圖1所示,路徑1是指從加工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環節攀升的方案,路徑2是指本土企業從加工制造環節向品牌營銷環節攀升的路徑。理論上看兩種路徑是可行的,但實際上,由于這兩種路徑都是在既有的全球價值鏈內部進行的攀升,必將直接影響全球價值鏈鏈主的利益份額和市場地位,因而極有可能受到來自鏈主的強大抵制力,出現升級阻滯。另一方面,由于在全球產品價值鏈上,從加工制造環節到研發設計和營銷品牌環節的技術距離升級跨度比較大,如果不顧客觀條件強行要求本土企業升級,勢必導致企業在這一驚險的跳躍中摔得粉身碎骨。
2.技術、分工和市場的內生互動機制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作為本土企業升級的兩大動力,以其一己之力難以推動本土企業在全球價值網絡中實現有效升級,兩者之間需要通過分工作為中介環節實現內生互動。這種內生互動效應的實現包括兩個緊密聯系的方面:第一,產品創新產生分工廣化效應,工藝創新產生分工深化效應。第二,社會分工深化和廣化的市場擴張效應。一方面,分工深化使得產品生產所經歷的環節增多,產品價值鏈延長,這使得對于中間產品的需求量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分工廣化增加了市場上產品的種類,在廣度上直接擴大了市場規模。通過分工深化和廣化這一中介環節,可以將技術創新和需求擴張聯系起來,這實際上構成了本土企業在全球價值網絡中實現建構性升級的動力基礎。(1)產品創新的分工廣化效應。產品創新是企業創新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市場競爭過程中,企業需要不斷開發新產品以吸引新的消費需求。通過知識學習和技術模仿,競爭者或行業的新進入者將新產品作為競爭的主要工具,原本在企業內部生產新產品,便剝離出來成為新的產業部門,這就形成了產品創新的分工廣化效應。分工廣化意味著新的勞動方式的出現,也即新的勞動方式從無到有的過程,因此,分工廣化一般是指社會分工內生拓展的現象。例如在音頻播放設備領域,先后出現了唱片機、卡式錄音機、隨身聽、CD、MP3等多種產品類型,新產品從既有企業內部分離成為新的產業門類,產品創新活動推動了社會分工的廣化。(2)工藝創新的分工深化效應。分工深化是相對于分工廣化而存在的,在分工廣化程度或社會分工程度不變的前提條件下,分工深化是指某個特定產品的生產環節有所增加,其內部工序和組件數量得到提高,同一個產品需要更多的異質勞動力共同參與其創造過程。分工深化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產品的質量,或降低其成本,這實際上與工藝創新的概念不謀而合。工藝創新的一個普遍特征是工藝流程的改進或工藝環節的增加,一般來說,工藝創新都是通過提高產品生產過程的復雜程度和加工工序來達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等效果的。因此,企業內部分工深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企業不斷開展工藝創新活動的表征。以汽車這一產品為例,現代汽車是典型的復雜巨系統,它由上萬個零部件組成。與最早的汽車產品相比,盡管現代汽車仍然是由發動機、底盤、車身和電氣電子系統等四大部分組成,但是,子系統內部的復雜程度已經大為提高了。以車身為例,相對于早期汽車極其簡單的非封閉式車身設計而言,現代汽車車身結構包括車身殼體、車前板制件、車門、車窗、車身外部裝飾件、內部覆飾件、座椅、通風、空調調節裝置、安全防護裝置等等,其產品內部結構和工藝流程的復雜程度都大大提高了。(3)分工深化和廣化的市場拓展效應。分工深化和廣化將直接推動市場擴張。一方面,在全球化個性化的技術—經濟范式興起的背景下,由產品創新引致的分工廣化更好地滿足了細分市場消費者的個性要求,市場空間將實現異質性的快速擴張。分工深化促進了勞動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由此實現的遞增報酬將成為生產率提升的源頭,與生產率提升相伴隨的是有效購買力的提高,而這是市場容量的重要決定因素。另一方面,市場容量的提高,使得產品價值鏈中的各個不同環節獨立出來進行生產成為可能,迂回生產的程度得到提高,這又進一步加快了分工演進,這意味著分工與市場之間的動態機制會產生某種良性循環。(4)創新、分工和市場擴張的內生互動機制。定量測度分工深化和分工廣化能夠更為清楚地闡述創新、分工和市場擴張三者之間的關系。定義經濟系統中互相獨立的經濟主體之間的兩兩協作關系為“渠道”,在經濟活動中如果有三個從事專業活動的主體,則這個經濟系統中有三條協作渠道(如圖3-A),如果有四個從事專業活動的主體,且每個人都消費其他人的專業產品,則這種完全協作分工關系中有六條渠道(如圖3-B),若有五個主體則有十條渠道(如圖3-C)。總結這種協作關系的形成規律并推而廣之,可以得到計算協作關系的一般化公式:其中f為經濟系統中相互獨立的經濟主體,f的大小測度了分工程度。渠道中實際發生的物質和信息流可以稱之為經濟流量,在完全協作分工的經濟系統中,每條渠道中都擁有兩個對稱存在的流量,此時渠道內的流量數M可以表達為:分工深化和分工廣化都能夠提高M值。分工深化主要是指增加產品生產的工序和環節,通過提高中間產品傳遞次數和工藝信息溝通次數,從而提高M值。而分工廣化是指增加產品種類,通過增加不同產品之間的市場交易次數,從而提高M值。在基于GVC理論的升級路徑上,之所以不能通過分工深化和廣化形成升級合力,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本土企業單純開展技術研發,由于產品建構的規則、界面都被跨國壟斷者掌握,本土企業會被嵌入全球價值網絡而無法自發增加生產工序和環節,這就無法提高M值。第二,本土企業單純開展品牌營銷,由于其在產品譜系中的地位已經被界定為勞動密集產品或一般性資本密集產品,本土產業也難以通過增加產品門類從而提高M值。對于本土企業而言,基于GVC理論的傳統升級路徑實際上無法推動分工深化和分工廣化,因此也難以實現技術躍升和市場拓展的良性互動。這表明,對于任意經濟系統而言,其系統分工度是其子系統分工度的加權和。分工的可加性意味著,部門內部和企業內部的工藝創新和分工深化,能夠推動產品創新和部門之間的分工廣化,而分工廣化進一步促進了市場的拓展,因此,技術創新的推動力和市場擴張的拉動力實際上是內生互動的,它們的疊加能夠形成本土企業升級的“合力”。
二、從產品價值節點到國家價值空間:本土企業攀升的第三條路徑
與既有的攀升方案不同,新的攀升路徑是建立在自主創新“推力”和國內需求“拉力”的聯動基礎上的,我們將其稱之為“第三條路徑”。這條路徑的特點是,本土企業并不是在既有的全球價值鏈上進行攀升,而是在自主建構的產品價值鏈上進行“建構性升級”。將分工作為中介環節推動本土企業實現攀升,其核心含義在于:分工深化和廣化為本土企業形成多樣化技術路線提供了更大的價值空間,使傳統意義上的點狀升級演變為線狀升級和網絡升級,乃至進一步提升為立體推進和空間升級。與單純依靠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的升級路徑相比,第三條路徑表現為“產品價值節點—行業價值鏈條—產業價值網絡—國家價值空間”。
1.攀升的第一階段:從產品價值節點到行業價值鏈條新的升級路徑設計如下:①構建基于國內需求的產品價值鏈(圖3中的產品價值鏈1),由于面對國內市場,這條產品價值鏈的附加值水平要低于面向全球市場的產品價值鏈。②從產品價值鏈1的加工制造環節做起,通過分析國內需求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圖3步驟A)。③通過創新活動,深化產品內分工,拓展產品間分工,廣化產業間分工,以此實現市場規模擴張(圖3步驟B)。④在更大的市場容量基礎上深化產品內部分工,提高加工制造規模,增加產品附加值,從而實現向更高層面的產品價值鏈2攀升(圖3步驟C)。⑤在產品價值鏈2上重復以上步驟(圖3步驟D和步驟E),從而實現產品價值鏈的螺旋式上升。新的升級路徑與基于GVC理論的路徑1和路徑2存在四個方面的差異:第一,新路徑是在自主構建基于本土市場和國內需求的產品價值鏈基礎上實現的,盡管在初期這種產品價值鏈的附加值較低,但新方案體現的是自主攀升、靈活切換的后發優勢。第二,從上游的研發設計到下游的營銷品牌(圖3步驟B和步驟E),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攀升,而是體現了技術、分工和市場規模之間的緊密聯系,如何利用好這種內生聯系,是新方案實施的關鍵所在。而既有的方案1和方案2則無法體現這種聯系。第三,新方案中的企業并不是在既有的全球產品價值鏈上進行攀升,而是通過構建自主的國家產品價值鏈,實現鏈條整體上的躍升,最終達到全球產品價值鏈的附加值水平。也就是說,國家產品價值鏈的躍升目標是形成本土企業具有話語權的全球產品價值鏈,實現跳躍型跨越。第四,與Ernst&Kim首倡的“OEM-ODM-OBM”攀升路徑不同的是,企業向上游技術環節和下游營銷環節的躍升并不存在一個嚴格的時間順序,而是交錯推進、內生融合的。
2.攀升的第二階段:從行業價值鏈條到產業價值網絡如圖3所示的攀升路徑可以看作是本土企業升級的第一階段,實際上,新的攀升路徑不僅是單個本土企業自主構建產業價值鏈的過程,同時也是形成企業集群和產品價值網絡的過程,不僅是形成單個獨特的技術路線的過程,同時也是形成立體的技術簇群的過程。例如,在研發設計節點上,既有專業從事原始創新和核心技術研發的企業,同時也有從事模仿創新、集成創新的研發設計企業(如圖4虛線a所示)。在加工制造節點上,既有從事產品深加工和核心部件制造的企業,同時也存在僅從事初加工和簡單包裝、組裝的企業(如圖4虛線b)。在營銷節點上,既有從事一般性批發零售的終端企業,同時也有專業從事品牌運作、渠道整合的高端商業體(如圖4虛線c所示)。這些企業集群與不同層次的產品價值鏈一起,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網狀結構,這就成為產品價值網絡的雛形,而當本土企業自主構建的產品價值網絡跨出國界,就成為本土企業掌控的全球價值網絡。
3.攀升的第三階段:從產業價值網絡到國家價值空間將分工廣化、分工深化、區域分工廣化和深化等納入本土企業的攀升路徑中,就不難發現,由分工聯系起來的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不再僅僅是平面上的對接,而是實現了立體的全方面對接。也就是說,以分工作為中介環節的攀升動力,能夠推動本土企業實現由平推式發展向立體式發展的躍升,從而將產業價值網絡進一步提升為國家價值空間(NationalValueSpace)。圖5表示兩個具有投入-產出關系的產業Ⅰ和產業Ⅱ內部的企業攀升路徑。
三、研究結論
構建自主的國家價值空間,實現與全球價值網絡的全面對接,并以此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型,是本土企業面臨的重大歷史責任和現實命題。本文從企業攀升動力這一角度切入分析,創新性地提出了有別于傳統認識的第三條攀升路徑。本文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本土企業的攀升是循序漸進、逐步升級的過程單純依靠國內市場或自主技術的產品價值鏈附加值較為有限,因此,在本土企業攀升的初始階段,其附加值水平距離全球價值網絡還較遠,這決定了本土企業的攀升活動是一個循序漸進、逐層升級的過程。本土企業應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突破和品牌提升,利用分工深化和廣化實現技術創新推力和市場擴張拉力的良性互動,沿著“產品價值節點—行業價值鏈條—產業價值網絡—國家價值空間”的路線,最終實現攀升目標。
2.本土企業應從產業和區域兩個層面出發進行攀升在技術創新和市場擴張兩種攀升動力的聯合作用下,本土企業將不僅在“產品—行業—產業”這條主線上實現升級,更為重要的是,本土企業將從區域層面構建自主的國家價值空間。本土企業可以充分挖掘本國區域之間的要素稟賦差異,積極利用空間上的比較優勢,實行基于空間轉移的升級戰略。企業可以利用東部地區在技術、區位、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著重發展技術研發和品牌渠道等高附加值環節,積極打造總部經濟,而中部地區側重發展中間價值環節(少量研發、集成、關鍵部件制造等),西部地區則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的優勢,發展外圍價值環節(原材料、加工組裝、制造等)。
3.推動社會分工的深化和廣化是構建第三條路徑的關鍵所在本土企業通過分工深化實現升級的主要做法是,在產品價值鏈的細分環節持續保持分工優勢,通過將某一價值環節進一步細分,形成其他企業無法模仿或模仿成本極高的異質性技術要領,從而成為行業中的“隱形冠軍”。通過分工深化所形成的技術門檻,將有效地阻止競爭對手的模仿行為,極大地提高消費者的產品忠誠度,有利于本土企業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本土企業通過分工廣化實現升級的主要做法是,通過跨行業投資實現企業主營業務的全面轉型。但企業在原涉及行業發展的空間有限,或者發現更為有利的投資機會時,企業可以向其他產業投資而實現跨行業的戰略轉移。一般而言,本土企業往往是由勞動密集向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產業進行轉移。從企業自身角度來看,分工廣化既有可能是向業已存在的行業轉移,也有可能向尚未開發的新產業轉移。工業企業可以在各工業細分行業之間轉移,甚至也有工業企業向農業和服務業轉移,實現打通三大產業的社會大分工廣化。本土企業同時開展分工深化和分工廣化實現升級的主要做法是,企業不僅在產品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進行深耕細作,在某些關鍵環節取得領先優勢,同時,緊密跟隨產業發展潮流,橫跨多個行業進行投資,以此形成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多元化企業集團。
4.第三條路徑實質上是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路徑本土企業的第三條攀升路徑從微觀上來看要求企業加強技術研發,立足于國內市場的巨大需求,并以此構建自主的價值鏈條、價值網絡和價值空間,將這種微觀行為轉化為宏觀話語,實質上就是一條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路徑。這條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的根本要求是:充分利用國內市場的容量,推動社會分工的深化和廣化,加大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力度,反過來又通過創新“內生”出可以與國際品牌抗衡的本土產品,掌握環保、能耗和技術標準上的主動權,從而自主地構建國家價值鏈、國家價值網絡和國家價值空間,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全面轉型升級。
作者:王昌盛周紹東錢書法單位:河海大學商學院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