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森林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價值體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森林的社會作用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政治文明五位一體的新執政理念,強調生態文明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充分發揮林業強大的社會功能,建設防御性的生態文化機制,全面體現林業對生態文明發展的促進作用。森林對社會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森林的文化內涵森林是一個集合概念,林木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茁壯成長為茂盛的森林。在我國黃河、長江流域建造的防護林,在各地山區建造的人工林,都是依靠參與群眾集體的力量完成,所以,森林體現了一種社會的集體主義精神,森林集體主義精神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是生物種群順利成長的條件,這種集體主義隱含在生態文明之中,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供豐富的營養元素。
2.森林可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森林為代表的生態文化為生態旅游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隨著經濟的發展,2012年底中國GDP總額達到519322億元,按照1美元兌換人民幣6.35元計算,則中國GDP為81783億美元。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已進入世界中高收入國家行列。生態旅游成為旅游業的熱點,森林區域空氣清新、負離子含量眾多、森林文化氣息濃厚,這些元素深受旅游者的青睞,即在享受到森林帶來溫馨的同時,又約束自己自覺保護森林,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愛護森林既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又可以保護人類福祉。
3.林業具有制衡作用生物學種群理論告訴我們,某一種群不能無節制的發展,否則,就會引起種群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森林之間也是一種內在的有機的平衡,打破了這種平衡,就會造成嚴重甚至災難性的后果。人類只顧追求經濟效益,其結果是給人類自身帶來了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危機、全球氣候變暖等惡果。這些教訓應引起我們深思,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好森林,發揮森林的制衡作用,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二、森林的環保作用
森林伴隨著人類社會一路走來,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工業化的到來,人類過多地從森林中獲取物質利益,卻忽視了森林提供的生態服務功能,導致全球森林面積以驚人的速度下降,使地球這一人類的共同家園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危機。深刻認識森林的環境保護功能,重塑森林體系,發揮森林在環境保護中的特殊作用,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森林的環保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森林具有涵養水土的作用。樹木擁有大量的細胞,像海綿一樣吸收水分,將大量的水分留在樹干里,在氣候干旱的時候將水分回流到土地里,供其他作物生長使用。樹木的根系非常發達,可以將根部的土質牢牢地抓住,防止土質松動流走。二是森林可以有效防止自然災害的發生。在裸露的土地上,沒有森林覆蓋的土質在大雨的沖擊下極易崩裂塌陷,造成災害。有了森林,其發達的根部可以將土質吸附住,任憑風吹雨打,抓住土質不放手,可以有效防止自然災害的發生。三是森林可以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森林是綠色植物的集合體,綠色植物的葉子具有光合作用的特征,可以將大氣的二氧化碳吸收進去,吐出氧氣,供人類呼吸之用。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顯而易見,森林的環保功能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群落聚集。特別是森林群落對環境惡化起到了抑制作用。提倡植樹造林、有序開發森林資源和理性消費林業產品,保持一定數量和規模的森林覆蓋率,才能讓森林發揮環境保護作用。
三、森林的碳匯作用
隨著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國社會經濟正朝著低碳化、環保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森林因光合作用的特征在經濟低碳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在二氧化碳的減排中,我從收集的資料了解到現行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碳捕獲和儲存、實施深海或陸地深洞掩埋,或者將收集的二氧化碳進行生產加工、制造碳酸飲料,或者是開發和采用新的環保技術,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后是森林和土壤碳匯將二氧化碳轉成碳儲存在森林或土壤中。從實施的效果來看,前面的方法實施效果不甚理想,要么操作方法過于復雜,要么開發技術難度太大,要么推廣成本提高,總體上二氧化碳減排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在目前之中國,發展是第一要務,一切問題都要在發展中解決,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節能減排技術的開發,其難度很大;大規模引進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會受到轉讓方的漫天要價甚至阻擾,切實可行的方法是發展森林經濟,森林具有成本小、固碳能力強的特點;同時森林的覆蓋面廣,不受地域的限制。碳匯的多少,與森林數量成正比。植樹造林越多,砍伐越少,則森林儲碳越多。通過森林的匯總功能,能將大量的碳儲存在森林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步伐,促進經濟低碳化發展。
四、森林的就業作用
林業與農業、牧業、漁業組成大農業。林業產業化、社會化和服務化是其發展趨勢,已成為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主要產業,從收集的資料分析,與森林相關的就業行業可以分為4大類:一是基礎林業,這包括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牧)還林、森林管理等領域,就業成員主要是農村勞動者。二是林產品加工行業。這包括林木砍伐、運輸、儲存、加工和銷售,構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嵌入科技元素和創意元素后,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產品供不應求,就業規模大大超過基礎林業。三是林業旅游。林業旅游是一種生態旅游,游客的消費方式與傳統旅游業不同。在林業旅游中,游客可以體驗農村生活、享受農事樂趣、呼吸新鮮空氣、熟悉林業知識、感受農耕文化和零距離接觸大自然。這些豐富的內容是傳統旅游無法提供給游客的。據世界糧農組織估計,新型旅游業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人數是傳統旅游業的8~10倍。四是林業碳匯交易。森林具有碳匯功能,儲存碳的數量巨大,成本低廉。隨著全球經濟轉向低碳經濟,碳匯交易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容量也不斷擴大。我國已在北京、天津等地建立了碳匯交易市場,吸納了不少人就業。通過與發達國家合作,在云南、貴州等地的農村地區實施CDM機制,吸納山區勞動力就業,同時增加了他們的收入。總之,隨著社會經濟轉型的加快,由森林衍化的新業態會不斷增多,產業鏈不斷延伸,社會分工呈現網絡狀態,就業機會也隨之增加。
五、結語
環境惡化、能源緊張和資源稀缺對經濟發展的約束越來越強烈,轉變社會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轉型的加快,森林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突出。森林在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耦合中具有其他動植物資源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源于生物的屬性,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群落聚集保證了森林在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中發揮抑制和平衡作用。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有利于經濟發展,而且有利于人類福利,保持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平衡。這就提醒我們,在消耗森林資源的同時,更要保護好森林資源,自覺養成節約資源習慣,保證森林規模,為社會經濟發展轉型創造條件。
作者:李晏新聞單位:湖南長沙同升湖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