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進口替代時期經濟發展闡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經濟現狀及改革措施
(一)經濟現狀:基礎設施短缺,經濟增長低迷經過1961年到1972年“出口擴張”十多年時間的努力,臺灣經濟平均每年以10.2%的速度高速增長,工業增長率高達17.5%,輕重工業結構比例為42.4∶57.6。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比重為14.2:40.3∶45.5。到70年代初臺灣基本實現了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第一次飛躍,一只腳已踏上了經濟騰飛的起跑線。然而,70年代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導致臺灣經濟發展遭遇巨大障礙。
1.基礎設施遭遇瓶頸由于60年代經濟的高速發展,投資快速增長,外貿持續增量,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拉動了消費,使臺灣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行,出現嚴重短缺現象。“1961年到1972年,發電量增加了25倍,而工業用電增加了2.8倍,住宅及商業用電增加了3.6倍。各種機動車數量增長數10倍,而道路長度只增加7%。基隆、高雄港的壓港時間比60年代延長了10多小時。”鐵路運力、自來水供應等也存在同樣問題,給經濟繼續高速發展構成了第一道障礙。
2.能源短缺制約發展石油是現代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必需資源,石油價格從某種程度上左右了世界經濟的發展速度。1974年的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使油價每桶由原來的2美元漲到11美元。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使油價一年內從每桶11美元漲到32美元。兩次石油危機嚴重沖擊了世界經濟,導致資本主義國家物價普遍上漲,世界經濟進入了衰退期,臺灣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圈內的一分子,而無法成為這場災難的局外人。
3.外貿出口增長減緩臺灣是典型的海島型經濟,島內消費市場有限,經濟發展對外依存度極高。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和70年代初的金融危機,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破壞。物價上漲,購買力下降,消費水平降低,導致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臺灣島外市場空間萎縮,產品外銷受阻,外貿出口持續走低,1975年出口額比1974年下降了5.9%,嚴重影響島內經濟的發展。
4.技術人力數量不足臺灣之前的工業經濟主要以農產品加工和輕工業產品為主,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力資源主要以半技術型和非技術型為主。進入“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由于工資上漲,能源價格飆升,使生產成本增加,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比較優勢已喪失殆盡。產業升級、產品升級和科技升級成為突破經濟發展瓶頸的關鍵,然而這三大升級需要有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的支撐。因而,提高勞動力素質成了擺脫經濟發展困境的關鍵因素之一。5.經濟增長陷入低迷以上諸多因素的制約,構成了臺灣經濟健康發展的多重障礙,島內消費水平下降,島外出口貿易受阻,經濟發展陷入低迷狀態在所難免。“扣除物價上漲因素,經濟成長率實際上從1973年的12.8%跌至1974年的1.2%,創50年代以來最低紀錄。”
(二)改革措施:發展重化工業,促進經濟升級
為了應對這一嚴峻的經濟形勢,臺灣當局制定了“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升級,大力發展重化工業”發展方針。
1.制定經濟建設計劃第五個四年經建計劃完成后,當局制定了第六個四年計劃。特別關注農業成本上升,工業結構改善,基礎設施不足,外貿增長緩慢,青年就業等問題。但因世界經濟形勢急劇變化,無法執行這一美好的經建計劃,不得不于1975年中止執行。1976年制定了一個六年計劃代替,也因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而于1979年終止執行,成了第七個四年計劃。但兩個未完成的經建計劃對經濟發展也帶來一定促進作用。
2.平抑物價,消除通膨由于世界油價上漲,美元貶值,臺灣也難逃厄運。當局對此采取“管控物價,緊縮銀根,調節貿易”等比較有效的措施。1974年頒布實施《穩定當前經濟措施方案》,進一步控制有效需求,抑制通膨,穩定物價,以應對當時嚴峻的經濟形勢,收到了一定成效,“1979和1980兩年內,經濟分別成長7.4%和3.5%,出口成長率更高達23%。”
3.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農業是社會穩定的根本,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在制定第六期經建計劃時,當局已注意到當時農業經濟增長緩慢,農業生產成本攀升等問題。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成了當務之急。1972年9月,出臺了9項《加強農村建設重要措施》,到1979年6月共投入農業建設經費達200億元新臺幣。1979年至1982年,每年又投入20億元新臺幣,用于農業機械化建設,以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速度。
4.加大基礎設施和重化工業投入1973年12月,臺灣當局出臺“十大建設”計劃,涉及交通運輸、重化工業、能源建設等三大類,至1979年底計劃全部按期完成,前后共投入2000億元新臺幣。在十大建設接近尾聲時,當局又于1977年9月宣布實施“十二項建設”,預計投資4000億元新臺幣,包括農業、重工業、交通、能源、社會文化等領域,但這一計劃未能如期完成。
5.加快產業技術升級步伐發展重化工業和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是“十大建設”和“十二項建設”的重點內容。1979年底頒發的《經濟建設十年計劃》,要求大力發展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策略性工業”。1980年成立面積2000公頃的新竹科技園區,“引進和開發新技術,引進和培養高科技人才,以加速技術升級”。這些措施,有效促進了臺灣產品升級、產業升級和技術升級。
二、職教現狀和改革措施
“第二次進口替代”是臺灣經濟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型過渡與發展策略性工業的關鍵時期。由于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投資、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職業教育不論是規模、結構還是質量離當時的經濟建設需求都存在較大差距。
(一)職教現狀:私學快速發展,工職繼續擴張
從1961年到1972年十多年時間,臺灣的經濟發展在艱難中取得重大突破。職業教育作為直接為經濟發展服務的一種教育類型,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首先,辦學規模擴大。中職在校生人數從88335人(其中初職42227人)增加到216905人,學校數從111所增加到171所。中職學校在校生人數占人口比例從7.88%提高到14.11%。普職在校生比從5.2∶4.8提高到4.8∶5.2。其次,辦學層次提高。1968年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后,初職停止招生。專科學校從14所增加到76所,在校生數從8366人增加到138310人,占人口比例從0.75%上升到9%。第三,私立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私立中職學校從25所增加到97所,在校生數從19630人,增加到116320人;私立專科學校從6所增加到56所,在校生數從3378人,增加到95943人。此外,職業教育的軟硬件設施也處于歷史以來的最好狀態。課程標準經過修訂后,技能教學得到加強,實踐課時比重增加。單位行業訓練課程的進一步推廣和輪調式建教合作模式的引進,使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更為明顯,畢業生適應崗位需求的能力更強。類科結構也作了進一步調整,使之與經濟建設需求更趨吻合,“尤其是工業類科呈現蓬勃發展之氣象,工業職業學校學生數在職業學校的學生數中達50%以上,成為臺灣技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到70年代初,臺灣職業教育的發展已達到一定的水平,為下一階段的改革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改革措施:完善職教體系,優先發展工職
進入“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為適應“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升級,大力發展重化工業”的發展方針和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臺灣職業教育繼續在辦學層次、辦學規模和類科結構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1.建立職教體系在1970年臺灣第五次教育會議上提出的“教育革新案”,要求職業教育“建立系統,直至與大學平行”,要完善包括職業學校、專科學校和技術學院在內的職業教育一貫制體系。1973年1月當局宣布專科學校只招收中職畢業生,不再招收普高生;同年7月,將“專科及職業教育司”更名為“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進一步理順了職業教育的管理體制;1974年臺灣第一所本科技術院校———臺灣工業技術學院誕生。這一系列連貫的改革措施,促進了臺灣從“中職———專科———本科”一貫制的職教體系的順利建立,標志著臺灣職業教育升學通道的順利開通,為臺灣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和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也是臺灣職業教育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2.完善職教“法規”根據第四期人力發展專案精神,當局于1973年了《臺灣省加速職業教育發展方案》,確定了職業教育的中長期發展目標。1974年頒布《私立學校法》,1975年頒布《私立學校實施細則》。1976年公布了修訂后的《職業學校法》,明確規定職業學校“以教授青年職業智能,培養職業道德,養成健全之基礎技術人員為宗旨”,開設農、工、商、海事、水產、醫事、護理助產、家事、藝術、戲劇及其他類別,專科學校“以教授應用科學與技術,養成實用專業人才為宗旨”。在同年公布的《專科學校法》中,明確規定專科學校設五年制、三年制、二年制等三種學制類型。這些規范制度的出臺,明確了職業教育的定位,為職業教育提高質量,更有效地配合和服務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私立職業教育的發展也迎來了第二個發展春天,不論是質或是量都有較大的突破性發展。
3.改進工職教育70年代隨著臺灣經濟向重化工業發展,以及“十大建設”和“十二項建設”工程的啟動,工業經濟領域對人力資源的數量要求增加,質量要求不斷提高。1973年,中職學校工業類在校生已超過半數達50.6%之多。專科學校工程類在校生占在校生總數的42.1%。因而工職教育的質量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舉足輕重。1974年教育當局對工業職業學校課程標準進行了第二次修訂,吸收美國“單位行業訓練”和西德“階梯式課程”的優點,課程結構先廣后專,突出技能和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普通科目、專業科目和實習科目時數比率調整為31.6%:26.3%∶42.1%。同時開始了群集課程的實驗。1979年6月啟動了為期三年的第一期《工職教育改革計劃》,投入資金達18.29億元新臺幣,“加強工職工科師資之培育、羅致與在職進修;重點充實工科教學及實習設備;改革工職設科、課程與工職畢業生之進修。”此舉取得預期效果,“對公立工業職業學校重點類科,如機工科、機械制圖科、扳金科、機械木模科、電工科、電器冷凍修護科等,實習設備之充實及改進教學,確有很大益處。”
4.加強質量監控
由于職業教育規模的急劇擴大,特別是私立職業學校數量的猛增,如何保證和提高質量,成了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另一個關鍵問題。1976年開始推行技術士技能檢定制度,根據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按既定標準,每年對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中、初級技術人員實際操作水平進行測試,對合格者發給“技術士證書”。“至1980年,共有45101名學生接受了技能檢定,其中14705人取得合格證書,合格率為32.6%。”80年代以后,合格率保持在40%左右。同年,推行“職業訓練五年計劃”,開展對工職教育的評監工作,舉辦職業院校學生技藝競賽等。這些制度的推行,增強了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對專業技能的教學,也有力促進了學生重視技能的學習。
此外,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大對質量的發展必然帶來影響。教育當局對此也采取了多項措施,對職業院校進行評監,開展技術士檢定制度,修訂課程標準,實驗群集課程等,使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穩中有升。特別是技能檢定工作的開展,對于轉變職業教育的培養觀念,提高技能學習質量,調動學生學習技術的積極性起到重要作用。
1973年至1981年近十年時間,在“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升級,大力發展重化工業”的策略下,臺灣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建設。“十大建設”和“十二項建設”有力拉動了市場需求,促進工業經濟的進一步升級和轉型,并向低能耗和高附加值的策略性工業發展,人均GDP從695美元上升到2669美元。工業比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持續增長,工業經濟領域對工科類人力的需求不斷增加,觸動了職業教育層次、結構、類科的變化,職業教育的改革力度也是空前的。普職在校生比例隨著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而幾度改寫,1970年為5∶5,1973年提高到4∶6,1981年達到3∶7。工職在校生的比例也由1973年的50.6%提高到1981年的52.6%,達147559人之多,突破歷史記錄。職教體系得到完善,打通了初、中、高職教人才的培養通道,既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又較好地滿足廣大青年的升學需求。私立職業教育的興起,有效地緩解了當局辦學經費緊張的局面,增強了職業教育的辦學實力,使之能夠跟上經濟發展的需求步伐,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的保障。
作者:曾繁相單位:福建僑興輕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