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居民消費行為實證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統計科學與實踐雜志》2014年第六期
一、姜堰農村消費現狀
(一)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000年以來,隨著黨委政府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的貫徹落實,姜堰全區農村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持續增長,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2012年與2001年相比,全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3320元增加到12228元,年均增長11.48%;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2778元增加到8785元,年均增長11.03%。
(二)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結構。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費結構也在逐步升級。對比2001年與2012年姜堰農村居民家庭消費支出構成,可以看出農村居民家庭消費結構的變化,農村居民的生活已經從基本需求型向舒適型、享受型轉變。
(三)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是衡量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重要指標。姜堰從2001年以來全區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變動大體可分兩個階段,2007年之前基本維持在39%的左右,2007年之后下降趨勢逐漸顯現,到2012年下降到30.15%,根據國際標準,姜堰農民已處于富裕的階段。根據江蘇全面小康標準,已呈現小康水平的新局面。
(四)與泰州市、江蘇省比較。為了全面了解姜堰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狀況,現與泰州市、江蘇省的平均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做對比。2012年,姜堰區、泰州市、江蘇省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8785元、8990元和8655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1.9%、11.7%和12.5%。從消費支出金額看,姜堰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低于泰州但高于全省。從當年增幅看,基本保持一致。從消費構成看,食品依然是各地占比最大的一項支出,但其余消費熱點又不盡相同。
二、實證分析
(一)消費支出與收入分析根據凱恩斯的消費函數C=α+βY,采用計量經濟學模型。Ct=α+βYt+μt,其中,Ct表示t時期的消費支出,Yt表示t時期的收入水平,α和β為回歸系數,μt為隨機擾動項。數據選擇2000—2012年間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農村人均消費支出和江蘇省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數據。利用Eviews6.0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計模型。C=78.64131+0.713407YP:(0.4805)(0.00)R2=0.993419DW=1.79474經濟學意義檢驗。α>0,0<β<1,基本符合經濟理論,通過了經濟意義檢驗。顯著性檢驗。P值在1%顯著水平下統計顯著,拒絕原假設,可以認為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與人均純收入有顯著的線性關系。R2值達到0.993419,表明擬合優度較高,解釋能力較強,效果較好。自相關檢驗。DW=1.79474,在5%的顯著水平下,查表得知dL=0.971,dU=1.331,由于dU<DW<4-dU,可以認為模型不存在自相關性。通過殘差圖也可以看出無自相關性。異方差檢驗。通過進行White檢驗,可以認為模型不存在異方差性。結果。從回歸分析中可以看出,2000—2012年,姜堰農村居民年平均的總邊際消費傾向為:0.7134,即平均每增加1元的收入,農村居民平均消費支出增加0.7134元。
(二)ELES模型擴展線性支出模型(ELES)是經濟學家Luch于1973年在美國經濟計量經濟學家Stone的線性支出系統模型的基礎上推出的一種需求函數系統。具體形式可表述為式中Qi是對第i類商品的消費支出;pi和ri分別為第i類商品的價格和基本需求量;bi為邊際消費傾向;Y為收入水平。利用最小二乘法可估計出各參數值,結果如下:邊際消費傾向分析。從表中可以看出邊際消費傾向排名前幾位的是文化教育娛樂、居住與食品,其次是交通通信、家庭設備用品服務和衣著,最后是醫療保健與其他商品。這說明全區農村居民生活的消費方式已由溫飽型向享受型、發展型轉變,文化教育娛樂、居住已成為農村居民消費的新熱點。需求收入彈性分析。根據需求的收入彈性公式Ed=biY/Qii計算出八大類商品的需求收入彈性系數。彈性系數大于1表明隨著收入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增加,等于1則需求量與收入增加幅度一致,小于1則需求量小于收入的增加幅度。由表得知全區農村居民對文教娛樂、衣著、家庭設備服務、衣著及其他商品的需求隨收入增加而增加,是近期的消費熱點。而交通、醫療的需求彈性系數接近1,與收入變化基本同步,消費潛力較大。食品的需求彈性系數最低,為0.52,表明支出意愿受收入增加的影響較小,依然屬于生活必需品。通過數據分析,隨著經濟的發展,全區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水平也不斷提高。模型表明,人均純收入與消費支出存在顯著影響。消費結構也發生一定變化,雖然食品仍占支出主要地位,但居住、文教、交通方面的支出也越來越受到農民的重視,舒適型、享受型消費趨勢逐漸凸顯。
三、擴大農村居民消費對策建議
(一)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堅持多措并舉,積極實施收入倍增計劃。一是落實“就業、創業、產業”等富民舉措,鞏固農民工資性收入,努力促進農村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二是規范土地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民轉移性收入。三是要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培育致富產業,穩定農民經營性收入。按照區抓“板塊”、鎮抓“園區”、村抓“基地”的思路,以特色產業為依托,推進“三大合作”,激發內在活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民就業。四是創新農業農村體制機制,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
(二)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穩定預期、增強信心、促進消費。當前應積極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正確引導消費。一是繼續擴大農村各大保險的覆蓋面。當前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覆蓋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把擴大農村保障覆蓋面作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將農村低收入人群全部納入救助范圍,實現應保盡保,使農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二是不斷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財政對農村醫療、養老、低保等保障的投入水平,使之與經濟增長同步提升,縮小城鄉保障的差距。三是進一步完善規范農村保障管理水平。打破現有的農村社會保障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管理體系,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投入民生。四是加大宣傳力度,轉變農村居民思想觀念強化保障意識。
(三)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當前姜堰部分鎮村的生產性、生活性基礎設施還相對滯后,基礎設施建設受經濟制約,鎮村間極不平衡。不僅制約了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制約了消費水平的提升。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進程,從而降低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成本,提高其消費能力。
作者:周軍單位:政協泰州市姜堰區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