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共享經濟對公共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信息數字化程度不斷的深入,公共圖書館的建設與服務面臨新的挑戰。傳統的線下到館借閱與線上資源傳遞已不再是讀者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如何提高館藏資源利用率,引導全民閱讀習慣,更好地承擔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是目前公共圖書館亟待解決的問題。介紹了共享經濟模式和公共圖書館知識服務的特點,分析了共享經濟模式與公共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共性,提出了公共圖書館創新知識服務模式的策略。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共享經濟;知識服務
近年來,共享經濟已成為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個話題,從共享酒店到共享單車,從共享充電寶到共享服裝等,共享模式越來越多,成為商業創新的重要模式之一。共享經濟是建立在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基礎上的,讓確定的產權所有人在不轉移所有權的情況下,讓更多的人使用他的所有物。因此,讓更多不確定的用戶享有確定所有物的使用權,就出現了所謂的共享經濟模式[1]。201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正式施行。該法規定,公共圖書館是指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獻信息并提供查詢、借閱及相關服務,開展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設施。它是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將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作為重要任務[2]。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館藏資源、服務設施、信息技術等方面具有優勢。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度發展和信息數字化程度的不斷深入,給公共圖書館的建設與服務帶來新的挑戰。傳統的線下到館借閱與線上資源傳遞已不再是讀者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因此,如何提高館藏資源利用率,引導民眾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更好地承擔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是目前公共圖書館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嘗試利用共享經濟的理論,分析共享經濟模式與公共圖書館建設和服務的關聯性,為公共圖書館的知識服務模式構建提供參考與借鑒。
1共享經濟模式與公共圖書館知識服務的聯系
1.1共享經濟模式
共享經濟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馬科斯?費爾遜(MarcusFlsone)和瓊?斯潘思(JoelSaethp)在1978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它的主要特點是包括一個有第三方創建的、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臺。這個第三方可以是商業機構、社會組織或者政府。這種借助某些平臺交換閑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或者向企業、某個創新項目籌集資金的經濟現象是在最近幾年流行起來的[3]。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1.1共中心。借助互聯網,共享經濟實現了網狀的點對點連接,且隨著分享者的不斷增加及分享資源的累加,提供共享服務的平臺呈級數增長態勢[4]。它打破了原有的一對多服務模式,在分布式交互過程中,不斷弱化資源所有權,利用平臺技術優勢,充分發揮資源使用權,提高分享者的參與頻率和資源的使用率。因此,平臺不再是資源的所有者和生產者,而變成一只進行信息整合、資源調配的隱形的手,讓每一個參與者在享受平臺服務的同時也能成為平臺的建設者,為其他參與者提供服務。
1.1.2成本低。共享經濟存在的物質基礎是分享者對個人擁有物的剩余價值,即在不影響所有權的情況下,將分享者所擁有的某種東西作為一種沉沒成本的閑置資源進行社會化利用[5],需求者從平臺暫時擁有物品或服務的使用權,以相較于購買而言通過低成本完成使用目標后,再交還給所有者。在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下,交易和分享的成本無限降低,這是共享經濟的另外一個特點。
1.1.3可持續。共享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將分享者的物品或者服務頻繁轉讓使用權,重復性的提供給其他參與者使用。這種“簡單分散”的分享模式把閑置資源即物品的剩余價值充分利用起來,極大地提高了物品或服務的使用效率,實現了個體福利的提升,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公共圖書館的知識服務
《公共圖書館法》規定公共圖書館的主要服務內容有:文獻信息查詢、借閱;閱覽室、自習室等公共空間設施場地開放;公益性講座、閱讀推廣、培訓、展覽;國家規定的其他免費服務項目。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讀者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也變得多樣化,圖書館不再是公眾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這給公共圖書館發揮其社會職能帶來了挑戰,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2.1館藏借閱公共圖書館最基本的職能是為社會公眾提供圖書借閱服務,滿足人們的日常知識需求。但是作為免費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的公益性文化服務平臺,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運營經費和服務空間的限制。由于圖書館隸屬等級制的縱向管理結構,造成各館之間各自為政、多頭領導[6]。隨著知識產生速度的日益加快,圖書期刊等出版物不斷增多。為了豐富館藏和滿足讀者需求,公共圖書館會采購大量圖書,“大而全”“小而全”的情況普遍存在,有的圖書入館后還未能流通借閱即被新進資源替換,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財力和圖書館資源的重復和浪費。
1.2.2文獻信息查詢公共圖書館在提供館藏借閱的同時,還面向公眾提供資源查詢服務,因此各級圖書館都會購買不同的電子資源數據庫以備查詢之需。不同的電子資源數據庫,如文獻檢索工具、影像資料、電子書刊、中外文期刊等,它們每年的服務費都在10萬左右,對任何一個圖書館來說都是不小的支出。但是,讀者對電子資源的使用頻率也因館而異,對于那些使用頻率不高但又不得不采購的高價電子資源,對圖書館來說是剩余資源。
1.2.3個性化服務個性化服務是最能展現公共圖書館知識服務水平的領域,但也往往是圖書館整體實力比較薄弱的環節。當面臨讀者多樣化的知識需求時,公共圖書館因其運營資本的特殊性并不能像營利性服務機構那樣快速轉變,進而迎合服務對象的需求。加之圖書館日常服務項目的程式化,圖書館員整體業務素質不能跟隨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逐漸提高,在沒有新鮮血液及時補充的情況下,圖書館與讀者的距離也開始越來越遠。
2共享經濟與公共圖書館服務共性分析
目前,公共圖書館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也可以看作是圖書館服務轉型的機遇,從共享經濟模式產生的基礎看,那些因不能充分利用而形成的“剩余館藏資源”就相當于共享經濟中的待轉移使用權的資源。雖然讀者與圖書館的聯系越來越弱,但是他們之間的天然聯系并不會消失,共享經濟的去中心化特點,不僅建立了平臺與使用者的聯系,也建立了使用者之間的聯系,公共圖書館同樣可以在這樣的模式下轉變傳統的知識服務模式,建立起圖書館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的聯系。在這種模式下,讀者既是知識的受眾又是知識的提供者,不僅緩解了圖書館的館藏與采購壓力,還充分發揮了圖書館的區域文化服務職能。因此,公共圖書館的知識服務與共享經濟模式具有一定的共同點,如何將日趨成熟的共享經濟模式引入公共圖書館知識服務轉型,是值得圖書館界探討的問題。
3.1打造泛連接、分布式知識服務網絡
在共享經濟模式下,每一個參與者既可以是資源的使用者又可以是資源的轉讓者,公共圖書館可以打破傳統的一對多服務模式,讀者可以成為知識的傳遞者。除圖書館現有的館藏資源外,讀者、書店、圖書出版商等都可以將所擁有的知識資源加入公共圖書館的知識服務網絡,形成多對多的服務模式。在知識服務網絡中,知識需求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與滿足條件的提供者建立聯系,在這個過程中需求者不一定需要到館即可完成資源使用,圖書館只需要對使用權轉讓進行登記、支付即可。這不僅能夠提高館藏利用率,縮減不必要的運營支出,還能夠提高公眾的參與度,滿足讀者的需求,發揮公共圖書館的知識傳遞功能。
3.2借助技術手段提高資源利用率
在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下,公共圖書館可與讀者、其他圖書館和有償知識服務機構建立廣泛的連接,使每個參與者的需求和剩余資源能夠快速進行對接。圖書館通過分析參與者的需求和剩余資源,可以合理分配預算,有計劃地進行資源采購。對于那些價格昂貴而讀者使用頻率不高的資源,圖書館可通過使用權轉讓的方式進行成本分攤;對于那些讀者使用頻率比較高的資源,圖書館可以按需購置。由此,公共圖書館借助平臺數據分析,可以動態調整資源配置的策略,在充分滿足公眾知識需求的同時,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3.3在持續交互中豐富服務項目
公共圖書館作為知識共享平臺的提供方,在知識資源使用權持續的轉讓過程中,能夠收集海量的信息資源,充分了解知識受眾的多樣化需求,通過對平臺累積信息的整合分析,發掘讀者的關注重點,并為其提供精細化、個性化的服務方案,進而充分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在這種持續動態的交互過程中,圖書館員的業務素質也得到了提高,公共圖書館自身的文化引導職能也得到了充分發揮。4結語公共圖書館作為政府支持建立的免費為公眾服務的文化教育中心,它的發展自然受資金和管理結構的制約,共享經濟模式為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參考形式,將共享經濟模式應用到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和服務中,能夠較好地解決目前公共圖書館所面臨的發展困境。去中心化可降低公共圖書館在資源采購、流通、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泛連接可使館藏資源的使用率得到提升,在使用權的循環轉讓過程中,資源的價值得到充分實現,公共圖書館與讀者日益減弱的關系得以重新鞏固。但是,在這種共享的知識服務網絡中,有形物品使用權的流轉必然伴隨著物品的流轉,如何應對在流轉過程中造成的損耗問題,如何劃分用戶自組織資源的版權歸屬,如何分配參與者尤其是營利性參與者的利益等,都是值得圖書館界進一步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在監管部門和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下,公共圖書館的知識共享服務能夠不斷完善,以最大限度滿足民眾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作者:李德嬌 單位:鄭州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