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內控有效性與財務風險關系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由于財務活動本身的不確定性及其環境的復雜性,企業時刻面臨著財務風險。雖然內部控制建設越來越引起企業的重視,但其仍未充分發揮預警和防范財務風險的作用。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對兩者關系的梳理來引導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建設。
關鍵詞:
一、內部控制有效性文獻綜述
內部控制是滲透在企業經營管理各個環節中的,擁有好的內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實施,企業才能保證各級管理層的職責得到正確履行。關于二者關系的研究文獻中,主要涉及到內部控制的評價方法與影響因素的研究。國內學者對內控影響因素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論分析、問卷調查、實證研究、案例分析等。在企業自身因素方面,內部控制缺陷更可能存在于規模更小(朱榮恩,2004)、成立時間更短(鄭石橋等,2009;張繼德等,2013)、財務狀況不好(張穎、鄭洪濤,2010)、經營活動更復雜(田高良等,2010)、企業文化建設不足(程曉陵、王懷明,2008;張繼德等,2013)的企業中。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研究發現獨立董事比例、董事會規模、股權集中度、高管薪酬激勵、高管持股比例、審計委員會的設立、董事長與總經理二職合一等(吳益兵等,2009;張先治、戴文濤,2010;李育紅,2011;劉亞麗,2011;李穎琦等,2012;劉啟亮等,2012)都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有一定的影響。外部監督方面,主要從是否聘用十大會計師事務所(曹建新等,2009)、是否對內控評價報告進行審計(薄瀾、姚海鑫,2012)等審計的角度進行了研究。
關于內部控制評價,蔡軍等(2006)、王希全(2009)、池國華(2010)、張先治等(2011)、戴文濤等(2013)從不同角度出發,構建了內控評價整體框架。很多學者從COSO的內部控制五目標出發,構建了內控評價指標體系,如張先治和戴文濤(2011)、張兆國(2011)、黃曼行(2013)等。由于COSO五要素間聯系緊密、互相牽制、邏輯性強,能夠反映一個企業內部控制的全貌(池國華等,2011),絕大多數學者從五要素出發構建了內部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王素蓮(2005)、孟林和任志宏(2007)、林鐘高等(2007)、方敏(2009)、袁曉波(2010)、王宏等(2011)、陳關亭(2013)。在內控評價方法方面,我國學者的研究集中于德爾菲法(周瑜等,2008),熵值法(敖世友,2009),層次分析法(駱良彬和王河流,2008;韓傳模和汪士果,2009),多層模糊評價法(王衛星,2008;王希全,2009;張先治和戴文濤,2011;楊潔,2011),BP神經網絡模型(朱衛東等,2005)和IC-CMM(王海林,2009)等。
二、財務風險文獻綜述
由于財務活動本身的不確定性及其環境的復雜性,企業時刻面臨著財務風險。本文主要從制度層面和財務風險預警模型兩方面對財務風險管理相關的文獻進行了整理。制度層面,國內學者基本上是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探討財務風險的管理。企業的股權集中度、獨立董事比例、高管持股、總經理與董事長二職分離等對企業財務風險有一定影響(于富生等,2008;遲旭升和李明,2011;張紅英和錢文彪,2012),因此,可通過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劉健海,2012)及從公司治理角度入手,加強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財務風險預警方面,我國學者主要通過確立相關指標,構建數學模型來進行研究。其中使用比較多的有F分數模型(周首華等,1966),概率模型(吳世農等,1999),主成分分析法(張愛民等,2001),Logistic模型(劉翰林,2002;吳勤、周國強,2005;羅曉光、劉飛虎,2011),BP神經網絡(楊保安等,2001),RBF神經網絡模型(劉磊、郭巖,2012),粗集神經網絡(周敏,2002;劉洪,2004),邏輯回歸分析和因子分析相結合(李娜,2008)。
三、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關系文獻綜述
首先,內部控制的目標是有效保證企業合法合規經營、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和資產安全,這與財務風險管理的目標具有一致性。其次,良好的內部控制依賴于企業對其所處風險的正確評價,內部控制是實現風險管理的重要環節但不是全部,它的目的是適當地管理與控制風險。由此可見,內部控制是一種最小化風險的機制,企業可通過加強內部控制來有效提高財務風險管理水平。關于二者關系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認為加強企業內部控制有助于提高企業財務風險的管理水平。理論研究方面,黃秋菊(1994)最先提出內部控制和財務風險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王飛躍(1998)梳理了內部控制對財務管理的作用及在具體實施中需把握的關鍵點,對企業內部控制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蔡韌(2003)分析了內部控制的優點及局限,給出了內部控制制度降低財務風險的前提是:制度完善、執行正常且有效、堅持不懈,并且需有一個良好的財務環境。雷振華(2005)、張智勇(2007)也都認為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對財務風險預警及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王福濤(2011)提出企業應基于內部控制的不同視角(會計控制、管理控制)建立不同的財務風險預警模型。戰松濤(2011)基于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負相關提出了通過加強內部控制來管理財務風險的具體措施。王團現(2013)對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的相互作用機理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國內實證方面,大多數研究表明企業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呈負相關關系。鄂秀麗(2008)統計分析表明,企業內部控制對財務風險管理的影響程度隨著時間、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周凌(2012)、黃曼行(2013)分別對滬市制造業上市公司、中小上市公司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了內部控制可以降低企業財務風險的結論。而董育軍、黃益雄(2013)在考慮多種內部控制質量衡量指標及財務風險指標、采用不同回歸方程的基礎上,仍然得出了此結論。COSO內部控制框架認為,內部控制系統是由控制環境、風險評估、內控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五要素組成。在從五要素出發的實證分析中,袁曉波(2010)提出內部環境、控制活動和內部監督與財務風險存在顯著相關性,加強內部控制建設、關注薄弱環節,有利于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郄萌(2013)從微型企業的視角得出:管理者薪酬、管理者持股數量和財產保護是影響財務風險的主要因素。李丹(2013)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控制活動和風險評估因素與財務風險相關性最高。楊艾(2014)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提高獨立董事有效性可有效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系統,從而達到規避財務風險的目的。然而,也有學者得出不同結論。金燁(2012)實證得出五要素對抵抗財務風險能力有顯著正向影響,但總體內部控制質量與抵抗財務風險能力卻不存在顯著相關性。
四、文獻述評
在關于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關系的研究中,很多學者提出了通過加強企業內部控制來管理財務風險的原因及對策,但基本都是基于COSO整體框架提出的。不分行業特點、發展階段、規模大小等給出的籠統建議并沒有實際意義,缺乏可操作性。實證研究方面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學者們多基于COSO五要素或目標構建了內控評價系統,但卻沒有一致的評價標準和針對性,對模型的適用條件、實際運用情況考慮也較少。而國外研究多采用收集公司樣本進行研究的方法,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理論與實際結合得更好,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高秀蘭.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管理融合研究[J].財會通訊,2010,20:139-140.
[2]林鐘高,王書珍.論內部控制與企業價值[J].財貿研究,2006,05:117-122.
[3]戰松濤.企業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防范實踐[J].現代企業,2011,06:63-64.
作者:羅佳麗 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