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經濟壓力狀況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深入了解省屬地方高等師范院校大學生經濟壓力現狀,我們對以安徽省淮南師范學院為主的幾所高等師范院校進行了問卷調研,結合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學生檔案以及調研訪談,基本上了解了目前省屬地方高師院校大學生經濟壓力現狀。本次問卷調查時間為2006年3月至5月,調查對象是淮南師范學院、阜陽師范學院、宿州師范專科學校(現宿州學院)等三所學校的本專科學生,按不同年級不同專業抽樣,總計發放問卷2000份,回收問卷1956份,有效問卷1915份,有效問卷占總發放問卷人數的95.75%。其中,男女比例分別為51.23%和48.77%。綜合此次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一、地方高師院校大學生經濟壓力的表現形式
1、消費群體階層化:目前高師院校中大學生經濟消費呈階層化分配比較明顯。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社會在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階層化,在大學校園里也折射著大學生這一依附性消費群體在經濟消費方面的階層化。有些高校老師根據家庭狀況的不同,把學生們分為5個“部族”:大富之家、小康子弟、工薪階層、困難生、特困生。調查發現,月經濟消費需求在800元以上的大學生占有效調查人數的2.03%,月經濟需求在500—800元的占7.10%,250—500元的占70.72%,150—250元的困難生占14.72%,另外,還有5.43%的“特困生”月消費額在150元以下(見表一)。“這種結構就像一個棗核,雖然位于兩端的人數不多,但如果足夠尖利,完全可以將人扎傷。‘大富之家’的學生個性特征更多地表現得‘張揚、自負、放縱’,而另一端‘特困生’則更多地表現得‘沉悶、自卑、壓抑’,位于中間部分的學生,相對而言要平和得多,也更接近傳統目光中的‘健全人格’。
2、心理態度社會化: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待經濟消費的態度越來越趨同于社會化傾向。在問卷調查中,95.4%的學生選擇“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58.9%的學生選擇“經濟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個人能力水平”,27.6%學生選擇“經濟消費水平低,心理感覺自卑”。這表明學生對待經濟收入與自己的能力、心理壓力上的態度基本上與社會發展趨向相互一致。他們雖然生活在大學校園里,但思想上已經與社會同軌。調查發現,這一特征明顯與年級增長呈正態分布,一年級大學生32.9%的學生認為“獲得知識比獲得收入更重要”,四年級學生47.7%的學生選擇“獲得收入比獲得知識更重要”。在男女性別分配上,女生比男生顯示出更加現實的傾向。64%的女生認為“經濟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個人能力水平”。
3、需求形式年級化:地方高師院校大學生經濟需求呈年級化分布比較明顯。隨著年級的增長,月經濟消費支出呈增加趨勢(見表一)。調查發現,一年級大學生除學費支出外的消費支出明顯低于高年級大學生。在大學生消費支出中,學費支出壓力占學生總消費支出主要部分,其次是基本生活消費,再次是“購買書籍、學習用品等”教育投入支出。低年級生活消費中,主要是基本生活、學習用品投入。高年級生活消費中,交友、就業、書籍等其他支出增加比較明顯。
4、收入來源趨同化:調查顯示,地方高等師范院校中62%的大學生學費和生活費由父母提供,依靠勤工助學來減輕家庭負擔的僅占所調查人數的15%,依靠助學貸款來完成學業的占11%,另有8%的大學生選擇民間貸款。在高師院校大學生勤工助學工作中,約75%的學生有勤工助學經歷,但68.4%的學生從事的是家教職業,其次是學校的勤工助學崗位,再次是社會其他工作。學生選擇自主創業者僅占調查人數的0.5%。這種收入來源形式突顯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還是依靠家庭收入,學生的收入來源途徑還需要加大力度不斷拓寬。
二、地方高師院校大學生經濟壓力原因分析
1、家庭經濟狀況不同:調查顯示,地方高師院校學生群體中,20.72%的家庭月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6.99%的學生家庭月人均收入在300以下,他們普遍感覺依靠家庭經濟力量負擔學業十分困難。68.10%的家庭月人均收入在500-2000元,被訪者不否認困難的存在,但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克服。僅有約11.18%的家庭月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他們可以通過不依靠外力的幫助,有能力負擔子女求學的費用。
2、大學生活階段不同:調查發現,生源結構中,53%的學生來自農村,29%的學生來自鄉鎮,18%的學生來自城市。一般低年級的大學生剛剛離開父母,他們對經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自己飲食、學習用品開支上。隨著大學生對大學生活的深入了解,他們思想的獨立意識增強,他們對自主學習的需求逐步增加,對學習書籍、電腦等投入逐漸加大。另外,大學生溶入社會意識和渴望社會交往的意識也隨著年級逐步強化,經濟壓力表現在交友費用逐年增加。四年級大學生的就業支出又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大學生的經濟負擔。
3、地方經濟環境影響:大部分地方高師院校地理位置處于地級市,市場觀念不強,市場機制靈活度不高。經濟活力與北京、上海等沿海城市相比較而言,有一定差距。大學生勤工助學的機會與大城市相比比較少,工資收入比較低。以淮南師范學院為例,地處能源城——安徽省淮南市,城市經濟主要依靠煤炭化工電力,大學生從事家教的收入僅為每小時10元左右。以學生每周從事4小時家教計算,每月收入僅為120元,離學生在學校每月平均消費350元還有很大的差距。
4、社會價值觀導向:當前我國社會轉型和深刻變革引起社會利益結構的變化,給人們思想觀念帶來了猛烈沖擊,價值觀念因此而產生新的變化。調查發現,目前大學生經濟壓力感覺較大的心理因素也占重要部分。社會以經濟收入和經濟消費為主要傾向的價值觀深刻地影響著在校大學生的價值觀取向。調查中,有27.8%的學生之所以感覺經濟壓力較大,是“因為自己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另外還有32.1%的學生認為“其他同學的經濟消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自己的消費傾向”,這部分學生月經濟消費水平在500元以上,所以,他們感覺經濟消費水平低給他們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
三、地方高師院校大學生經濟壓力對策探討
1、不斷完善學校多元化的助困體系:通過調查分析,目前地方高師院校大學生勤工助學機會和收入還是相當有限。學校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以獎、貸、助、補、減為主體的多元化資助體系,幫助學生緩解經濟壓力。應深入調查,摸清學生總體經濟情況,建立和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除建立貧困學生的平均月支出最低水平外,可以探索設立專門用于獎勵優秀的生活困難學生的獎學金,獎勵學習成績優秀的特困生。大力推進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加大宣傳力度,規范管理,盡快完善助學貸款的相應規定,提高學生貸學金的使用效益,防范貸款風險,構件國家助學貸款良性循環機制。要努力拓展校內外勤工儉學崗位,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及管理方法,使盡量多的特困生獲得崗位勞動報酬。創造各種有利于大學生自立自強的條件,使他們發揮自身優勢,勤奮學習,積極進取。積極爭取社會各界資助,動員一切力量,共同資助特困生,從而建立起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四位一體聯動助學的資助體系。
2、樹立以知識與能力共同發展的人才培養觀:人才培養觀的問題是直接導致培養出什么樣人才的大問題。學校要營造知識和能力共同發展的大環境,確立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教育觀。各個大學往往存在著不同的文化特性,對學生都有不同的吸引力,并影響到學生的社會競爭力。開放、先行的良好教育觀,是促使學生確立自己正確發展方向的一項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它能把學生注意力從經濟拮據、生活困難等方面帶來的壓力中分散出來,淡化弱勢經濟心理帶來的負面壓力,從而強化正面的動力。高師大學生的經濟壓力僅僅依靠學校資助的形式來緩解是遠遠不夠的,也不利于學生個人的長遠發展。所以,學校在完善助困體系的同時,應該不斷強化學生能力訓練和實踐教學環節,不斷開拓市場聯系渠道,加強實踐基地建設。規定實踐課程,對實踐課時作出明確規定,強化監督管理。積極調研,探索開設對應市場需要的實踐新課程等。
3、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網絡系統: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無形的教育工程。學生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需要我們去發掘、引導和運用。在幫困助學工作中,學校可以采用一鼓勵,二要求,三扶持,四放手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走上發展能力的道路,以各種成功的實例和榜樣激勵他們的精神,使他們明確努力的方向;半強制地推動他們去面對挑戰,參加勤工助學,去做他們原先怯于做的事;同時在他們嘗試進行的過程中,關心他們的進步,授于正確方法,扶持其向前;最后放手讓他們獨自前行。這樣可以使很多內向的學生走上勤工助學的崗位,并且能力和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學校還可以成立各類貧困學生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鼓勵貧困生參加。師生的關心與呵護的環境,有助于培養其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友愛和諧的人際關系,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以增強其心理自我調節能力,保持心理平衡。一方面,社團將貧困生組織在一起,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緩解了他們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社團也給貧困學生提供了舞臺,為他們創造了充分展示自己特長的機會。成立特困生協會,可以讓貧困生找到自己的群體,找到一種歸屬感。
4、不斷加強正確的價值觀導向教育:從更高意義上說,大學生的最高心理需求是自身價值的實現。大學生容易忽視實現自身價值的基礎條件,輕視社會對實現自身價值的要求和制約,在自身價值實現的過程中,需求與目標錯位,容易對目標的追求失去信心,降低自身價值實現的標準,出現需求短期化、效用化、勢利化的趨勢。因此,需要引導大學生從個人本位的價值觀的向社會本位的價值觀轉移,價值目標從現實向遠景轉變,價值取向從單一型向多樣化發展,價值評價的標準從外在功利型向內在精神型轉移,從而幫助大學生超越價值認識的模糊,走出雜亂,樹立遠景的價值觀。通過加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充分認識社會主義的價值優勢,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摒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錯誤思潮,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通過引導大學生辯證地看待當前我國存在的貧富差距現象,加強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引導,倡導合理健康消費,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經濟消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