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服務貿易機遇擴大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中國—東盟自貿區《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為雙方擴大發展服務貿易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領導人共同簽署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作為自由貿易區的一項重要內容,從一開始就列入了雙方的談判議程。2004年11月《貨物貿易協議》簽署后,雙方決定加快服務貿易的談判。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歷經多輪磋商,最終就協議的內容達成一致。2007年1月14日,雙方簽署了中國—東盟自貿區《服務貿易協議》,并將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根據《協議》規定,中國將在WTO承諾的基礎上,在建筑、環保、運輸、體育和商務服務等5個服務部門的26個分部門,向東盟國家做出了新的市場開放承諾,具體包括進一步開放上述服務領域,允許對方設立獨資或合資企業,放寬設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內容。東盟各國也在其WTO承諾基礎上做出了新的開放承諾。新加坡的承諾主要包括商務服務、分銷、教育、金融、醫療、娛樂和體育休閑服務、運輸等部門;馬來西亞的承諾主要包括商務服務、電信、建筑、金融、醫療、旅游和運輸等部門;泰國的承諾主要包括專業服務、建筑及工程、教育、旅游和運輸等部門;菲律賓的承諾主要包括商務服務、電信、建筑及工程、環境、旅游等部門;文萊的承諾主要包括旅游和運輸等部門;印度尼西亞的承諾主要包括建筑及工程、旅游和能源服務。此外,東盟新成員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也在商務服務、電信、建筑、金融、旅游和運輸等部門做出了開放承諾,在不同程度上減少了市場準入限制。
《服務貿易協議》是我國在自貿區框架下與其他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服務貿易協議,為中國與東盟開展服務貿易提供制度性保障。《協議》為雙方搭建一個新的合作平臺,營造更加穩定、開放的貿易環境,有利于推動雙方服務貿易的發展。
2、中國東盟服務產業結構互補為雙方擴大發展服務貿易奠定了經濟基礎
近年來,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步伐的加快,中國與東盟的服務貿易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雙方服務貿易基礎不同,產業優勢領域各異。中國在建筑服務、海運服務、旅游服務、計算機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方面競爭力較強,而新加坡、馬來西亞則在航空運輸服務、金融服務、酒店和會展服務等方面優勢明顯,泰國的旅游服務更是獨具特色。雙方在教育、交通、能源、文化、醫療等服務領域,雙方的合作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和東盟成員服務產業結構互補性強,為雙方擴大發展服務貿易提供經濟基礎,有利于實現優勢互補,增強競爭力,擴大服務貿易出口,而且還可以使雙方的消費者擴大選擇服務的范圍,享受到更多的優質服務。
3、中國東盟毗鄰的地緣使雙方擴大發展服務貿易具備獨特的區位優勢
世界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表明: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和發展將越來越多地以地域相近的次區域板塊形式出現。中國與許多東盟成員山水相連,在地理上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中國與東盟的越南、老撾和緬甸陸上毗鄰而居,山同脈,河同源。通過瀾滄江-湄公河和怒江-薩爾溫江,與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中南半島國家相通,相離不遠;與菲律賓、印尼和文萊等海島國家一衣帶水,近在咫尺。中國的云南、廣西與東盟的緬甸、老撾和越南接壤的陸上邊界長達4160多公里,擁有東興、憑洋、友誼關、瑞麗等國家一類口岸16個,二類口岸及邊貿據點近百來個。同時,中國與東盟許多成員國歷史文化淵源相近,民族親緣關系密切,習俗相似,需求偏好雷同。雙方人民歷來就有互通有無、調劑余缺的傳統。因此,在地緣區位作用下的地緣經濟關系使雙方的擴大發展服務貿易具備獨特的區位優勢。
二、中國東盟擴大發展服務貿易的對策
1、重點突破、由點到面,優先發展消費者服務貿易
從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服務業相互開放序列來看,可以從重點領域合作過渡到全面合作。當前,有重點地發展消費者服務業如旅游、勞務承包、商貿等合作,進一步過渡擴大到生產者服務如金融、電信、專業服務等領域,有步驟地發展服務貿易。使得合作呈現出“由點到面”的態勢。從目前自由貿易區發展總體情況看,雙方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具有優勢先導作用的旅游服務貿易上。中國與東盟的旅游市場是比較成熟的,在市場對接方面,中國與新、馬、泰旅游市場是首先充分對接的,包括從景區、旅游線路、旅行社合作到規則等服務的全方位對接。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服務貿易,可以帶動相關服務行業的發展。旅游業發展帶來的人員流動必然帶動客運運輸,進而加快旅游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如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聯運航道的開通,泛亞鐵路和昆明——曼谷高等級公路的建設,以及中國與東盟各國許多城市空中航線的開通等。在加強旅游服務貿易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對其他服務行業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促進銀行業業務的開展,提高區域金融合作水平。
2、以貨物貿易、投資促進帶動生產者服務貿易的發展
從發展生產者服務貿易的角度,應格外重視通過發展雙方的貨物貿易、投資促進帶動服務貿易的發展。通過發展中國和東盟相互投資,帶動貨物貿易,通過貨物貿易促進服務貿易,實現投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互動。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加強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逐步推進,結合我國政府鼓勵“走出去”的戰略,中國對外投資必將增加。東盟憑借著優越的地理位置,相近的文化,低廉的成本將成為我國企業優先考慮的市場。東盟與中國地理臨近、文化相似,易于管理;一些國家的成本比國內還低,而且泰國、馬來西亞等國還有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此外,中國企業在東盟投資,一方面可以繼續做大自己的制造業,另一方面可以大力發展與制造相關的服務業的出口。實際上面對的是兩個市場,一個是東盟產品市場:由于其本身就是自由貿易區,按照其原產地規則,在東盟一國投資且當地含量達到40%,生產出的產品就可享受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關稅優惠,這樣實際上就是擁有了整個東盟的5億消費者市場。二是可充分利用在東盟生產的有利條件,更多地進入當地的服務市場。與此同時,東盟國家也積極向中國投資,以爭取中國廣大的市場,如泰國正大集團在中國己經投資100多個項目;新加坡在云南投資建設的春城高爾夫球場是目前亞洲最好的球場之一;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也正在云南廣西等地進行旅游方面的投資項目。在相互投資中,就商貿、娛樂、旅游進行的投資,本身促進了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內服務貿易的發展;其次,就制造業投資來看,除了可以繼續加強制造業的發展外,對于對金融、保險、法律及專業服務產生的巨大合作需求,可帶動相關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
此外,中國企業可根據自身規模以及東盟各國的不同特點,靈活地發展與東盟10國的服務貿易。例如,可利用一些國家勞動力成本優勢及在發達國家享有的優惠出口政策優勢,設立加工工業,發展與制造業相關的服務業;利用一些國家如新加坡的技術優勢,設立研發中心,發展高技術服務業;利用一些國家的區位優勢建立分銷中心,發展中介服務業;或是利用資源優勢,投資能源開發型服務項目等。
3、發揮聚集和擴散效應,發展重點地區的服務貿易
隨著自由貿易區機制的不斷完善,在自由貿易區建設的中前期可以把少數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通過聚集和擴散效應,影響和帶動周邊地區以及其他產業的發展。增長極的聚集效應主要表現在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向極點聚集;擴散效應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向外圍轉移。在發展的初級階段,聚集效應是主要的,增長及發展到一定規模后,聚集效應削弱,擴散效應加強,進而擴散效應占主導地位。由于中國、東盟國家均存在著市場機制不完善、資本稀缺、信息不充分的情況,應根據實際情況,集中財力,選擇若干條件好的區域和服務業重點發展,進而牽動整個服務貿易的發展。在云南、廣西和越南、老撾交界的湄公河流域,多條中國和東盟國家間的交通大動脈如昆曼公路,泛亞鐵路以及湄公河黃金水道在這里交匯,又有廣西和越南的出海口,是連接中國和東盟國家的“橋梁”地帶,同時又有十年的次區域合作基礎,可優先考慮將湄公河流域培育為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合作的增長極。除此之外,泰國及其周邊地區以及中國的珠江三角洲等都有可能成為增長極。
4、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加強合作,提升雙方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首先,中國東盟應以服務業為核心的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整合資源,加強合作,形成區內要素資源優化配置,增強中國-東盟自貿區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的凝聚力和整體競爭力。這是自貿區成員共同發展服務貿易的戰略性構架和戰略選擇。
其次,面對全球日益競爭的國際服務貿易,中國東盟雖然存在競爭,但雙方經濟發展水平及產業結構的多層次階梯狀態,使雙方在比較優勢方面呈現多樣性和互補性,決定了雙方的合作空間多于競爭領域。因此,中國東盟發展服務貿易要優勢互補,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
第三,要以此次簽署《服務貿易協議》為契機,進一步加強雙方發展服務貿易的制度建設和政策協調等方面的合作。東盟10國中還有尚未加入世貿組織的成員,要通過《協議》的簽訂促使這些國家完善國內法律框架基礎。此外,東盟成員內部的服務貿易政策差異較大,要加強溝通與協調。此外,還需要進一步推動雙方發展服務貿易的政策促進與限制的調整,拓寬市場準入,推動中國東盟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