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危機區際貿易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全球貿易量銳減,我國進出口貿易也未能獨善其身。據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全年實現貿易順差2954.59億美元,雖高于2007年的2622億美元,但這是自2003年以來我國貿易順差增幅最小的一年。數據同時顯示自2008年11月開始我國外貿進出口形勢開始急轉直下,11月份月度進出口總值出現了自2001年10月份以來的首次負增長,月度進、出口增速則為1998年10月以來首次同時呈現下降走勢。直至2009年第一季度,這種下降的趨勢仍在繼續,且我國和日本、歐盟、美國等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額都出現了大幅度的下跌,一些主要出口商品出口額跌幅明顯。
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我國政府提出了擴大內需等多項經濟指導方針,將經濟發展的重點落實到國內市場上來,其中很大一部分要落實到國內的區際貿易上。那么,擴大國內的區際貿易僅是一個應對危機的權宜之計,還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經濟發展良方?本文分析指出,發展國內區際貿易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項重要經濟方針。
我國開展國內區際貿易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經濟安全
關于我國的貿易依存度是否過高,國內學者多有爭論,但誰也不能否認中國貿易依存度飛速發展的事實,199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占到GDP總額的34.4%,到了2006年,這一數字達到了67%,十年間翻了近一番。貿易依存度的迅速提高,一方面體現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成績,另一方面將給我國的經濟安全帶來隱患。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貿易依存度較高的廣東省損失嚴重,工廠倒閉就是一個例子。與此同時,我國的貿易條件也在不斷惡化,商務部根據中國海關公布的進出口價格指數而編制的中國貿易條件指數報告指出,從1995到2000年,以1995年為基期的中國整體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3%。事實上,2001-2006年,這一指數也仍然保持著下降的趨勢。
面對這樣的貿易事實,我國更應該大力發展國內的區際貿易,而且根據蔡等(2002)對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帶的比較優勢研究,東部地區在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方面存在比較優勢,中西部在勞動力與自然資源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區域比較優勢的差異有利于區際貿易的開展,有利于替代國際貿易,提高我國的經濟安全。
(二)有利于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并不是完全對立的,事實上發展區際貿易也會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健康、有序地發展。
國內區際貿易的增加,有利于促進國內市場的競爭性。通過區際貿易,各個地方市場聯合成一個整體,原來只局限于地方競爭的企業將參與到全國性的競爭中,各個地方市場上參與競爭的企業數目也相應增加,從而消除地方企業對本地市場的壟斷,促進國內市場的競爭性,通過優勝劣汰,不斷進行技術改造,降低本國產品成本。因此,區際貿易將有助于國內市場的完善及其效率的提高。
國內區際貿易的增加,會使國內企業的生產規模擴大,產生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的產生會降低單位產出的平均成本,為提高價格競爭力提供基礎。而在價格競爭力提高后,在其它條件特別是非價格競爭力不變的情況下,不僅會增加別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的難度,而且一國原來即使在國內市場上也難以與別國產品相競爭的產品,有可能成為出口產品,從而獲得新的國際競爭優勢,改變競爭優勢的國際分布。
國內區際貿易的增加,有利于培養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據統計,目前國際貿易的絕大部分是通過跨國公司完成的,而我國真正具有世界領先實力的跨國公司少之又少。通過開放給企業更廣闊的國內市場,企業可以更好地利用擴大規模和專業化生產帶來的利益,快速提高生產力,從而更快地追趕世界領先企業,更好地參與到國際貿易的競爭中去。
(三)有利于解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多年來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頑癥之一。國家統計局課題組章國榮等人的研究表明,2002年與1990年相比,東部與中部的差距擴大了41.5%,與西部的差距擴大了35.7%,當前三大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十分明顯,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
合理的發展區際貿易將有利于解決這一問題。根據要素均等化理論,國際貿易會使不同國家要素價格趨向一致,從而有助于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差距,最終實現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經濟趕超。但是現實中,要素市場是不充分的,國際貿易并不能帶來要素均等化,而且可能會導致擴大不同類型國家經濟差距的結果。但是如果將這一理論放到國內市場上,實現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因為國內貿易相比國際貿易而言更容易消除貿易壁壘,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最終實現經濟趨同。
我國國內區際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保護色彩濃厚
由于受到早期經濟體制和發展戰略的影響,我國經濟基本上是在“板塊”結構中發育成長的,地方政府出于“經濟人”追逐利益的內在要求,紛紛投資進入獲利高的行業,對回報慢、利潤低的產業不關注,最終形成過度趨同的產業結構。在此背景下,為了所謂的地方經濟發展,一些地方政府對外來商品設立各種進入障礙和壁壘,通過實施建立銷售本地產品的壟斷市場、政府采購和招投標歧視、設置關卡禁入和亂收費等一系列措施,限制外部商品的進入,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上了沉重的枷鎖。
(二)區際分工不合理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中西部提供資源性產品、初級加工產品,東部生產最終制成品的垂直分工關系。雖然這種垂直型分工格局的形成有其客觀必然性,但是在價格體系不完善、市場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既不利于區際關系的協調發展,使得我國原本已比較嚴重的區域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也不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因為資源性產品和初級加工產品與最終制成品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價格差,這顯然有利于生產并輸出制成品的東部沿海地區。在這樣的產品分工交換格局中,中西部在現實經濟中愈發揮資源優勢,得利愈少,甚至蒙受經濟損失。而且如果中西部地區一直處于單純提供初級產品的地位,將無法接受東部發達地區轉移出來的一般加工工業,造成產業梯度轉移鏈的斷裂,從而阻礙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進程。
(三)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物流成本是影響區際貿易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物流成本與區際貿易規模成反比關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聯合的2006年全國物流運行報告顯示我國物流成本仍然較高,2006年全國社會物流總費用38414億元,按現價計算同比增長13.5%,增速比2005年上升0.6個百分點;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8.3%,幾乎高于發達國家的1倍。一般認為物流依托的基礎資源未能有效地整合和系統化,是我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就區域而言,東中西三大經濟區域的物流企業發展及交通運力等公共資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且形成條狀分割,對區際貿易的發展有很大的制約作用。
我國國內區際貿易發展建議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降低區際貿易成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雖然極大地緩解了基礎設施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但對于我國廣闊的國土面積和龐大的人口數量而言,還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國應繼續加大對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努力克服由于交通不便或信息受阻造成的區際貿易高成本狀況,為便利區際間的商品流通和信息傳遞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要盡可能的降低物流成本,對物流基礎平臺,比如鐵路、民航、公路、水運等進行整合,使各系統之間進行有機聯結,統一協調口岸監管、商務、土地、稅務和信息等相關部門,加大對物流教育資源的投入,加強物流成本理論與實踐研究,解決物流成本管理人才短缺問題,通過物流成本的降低,產生更大的“貿易創造”效應。
(二)取消地方貿易保護政策以鼓勵資源自由流動
我國自身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而地方保護主義卻造成了市場的分割,因此取消地方貿易保護政策,鼓勵資源的自由流動已經成為發展區際貿易的當務之急。政府應該轉變思想,規范交易制度、產權制度、信用制度和用工制度等法律制度建設,以規范區際關系;減少地方政府直接干預經濟的行為,杜絕在處理經濟糾紛中偏袒本地企業的執法行為;取消經濟特區、開發區等區域傾斜政策,消除隱性的市場分割;完善各種要素市場,如技術市場、資金市場、勞動力市場、信息市場等,并輔以制度創新和改革,包括戶籍管理制度、勞動用工制度、金融制度以及電信市場的開放等,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從而促進國內商品市場的統一,降低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區際貿易障礙。